基层治理体系下城市社区文化供给有效实现的困境分析

2021-11-29 08:38蔡斯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供给居民主体

蔡斯敏

(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山西 太原030006)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关系、空间与人

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基础单元,随着治理重心的下沉,城市社区治理的地位和重要性逐渐凸显。如何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有效推进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城市社区治理的核心工作之一是构建由社区治理主体参与的关系结构,特别是基层党组织领导、多元主体参与及其协同合作机制的构建[1],社区治理体系需要多元主体的有机参与,而联系有效畅通是社区治理主体能够有机参与的重要保障。城市社区空间形态构成多样,不同社区空间下居民的行动能力、主体关系、资源拥有存在一定的差异,社区治理模式也不尽相同[2]。此外,多元主体在社区公共空间内参与社区事务而形成的公共精神也格外重要。城市社区治理中“人”的问题关系到治理的主体维度,表现为人的利益诉求和精神需求。利益诉求差异会形成少数人与多数人、个人与公共间的利益矛盾关系,如何平衡协调各种矛盾关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多元主体实现利益共享是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一种考验。

(二)城市社区文化供给的研究现状

社区文化供给是在多元化、公共性、理性化背景下对社区文化建构的探讨,文化供需不匹配问题关系到供给侧改革,即如何在不断满足居民需求的前提下提升文化供给的质量和效率[3]。在社区文化供给机制探索的经验研究中,研究者选择的案例焦点以社区社会组织为主,这其中既包括面向社区居民需求的内生型社会组织[4],也包括某一街道社区层面下具有官方背景的社区社会组织[5][6]。研究范围辐射到与社区公共文化供给相关的主体,颜如玉从行动者行动策略的微观视角说明社区文化供给主体互动的理想格局与现实差距[7(]61~65)。金栋昌、刘吉发分别从横向整合模式和纵向整合模式说明优化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结构领域的突破与尝试[8]。还有学者按照组织运行主体,将社区文化中心的运行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社会化运行型和基层自治组织管理型[9(]129)。

当前关于社区文化供给的研究表明,文化供给体系还是以政府为中心,资源、权力及各种关系存在鲜明的非均衡性,多元参与的理想格局与现实主体的互动逻辑存在差距。社区文化供给应该既包含社区内部的文化培育,也涉及社区与外部供给主体的联系。目前研究更多地将社区视为社会化服务落地的一个承接单元,并与各种社会主体发生衔接关系,而对于社区自身文化的培育塑造方面思考不足。多元主体参与下社区文化供给的本质问题是,在社区如何有效组合现有主体及各种资源关系,进而更好地展现社区文化特点。回到社区层面,从社区共同体有效性去思考制约现有社区文化供给有效实现的困境,对于社区治理体系下理解这一问题具有启示意义。

二、城市社区文化供给的困境表现

(一)案例介绍

本研究选择T市W社区作为案例,T市曾经是中部地区的一座资源型城市,目前正在向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发展道路转型。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理念引导下,T市提出了“强基础、补短板、抓治理、促提升,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政府工作目标,并把“讲好城市故事、擦亮文化名片”作为城市宣传的主要工作任务。W社区位于T市下属的X区,X区为T市经济发展贡献突出,区域内人口聚集,产业形态多样。W社区所在位置周边商业网点密布,交通便捷,毗邻的城市快速公路紧密联系着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社区成立于1993年,占地面积0.48平方公里,辖区内8个小区被划分为10个网格责任区,涉及39栋居民楼,共计1 242户3 254人,其中老年人口约840人,占社区人口总数的26%①资料来源:根据访谈资料“2020102701”及社区情况资料整理所得。。

社区拥有办公用房1 100平方米,是A街道办下属18个社区中场地面积最大的一个社区,为社区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为了打造“幸福”社区,W社区提出了“社区党建是龙头,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服务是重点,文化活动是载体”的工作理念,并在文化事业、为老年人服务、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方面形成政府与社区的联创之路,获得市、区两级授予的“敬老文明号”“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未成年人文体活动场”“家长学校”“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老年协会”等多项荣誉称号,受到市政府的重视,成为街道办下辖社区中的典型。

(二)主要困境

1.社区内部良性沟通渠道不畅通。社区文化供给有效性需要建立在社区内外沟通的基础上,只有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意愿,各类供给主体才能在谋求协作中彼此协调,并最大程度满足利益所需。根据社区C副主任的介绍,社区内日常参加活动的主要是老年人。因此,社区内的主要活动安排和功能设置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主,目前社区里有老年学校、老年人活动室、图书资料室、社区讲堂、日间照料中心等。当谈及社区文化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时,社区C副主任这样介绍:

目前面对的主要困境之一就是缺乏一种机制去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实际上我们很多社区居民拥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很多时候都是社区居民自己找上我们说想做个什么事情,请我们提供帮助。我们(居委会)每天工作任务繁重,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地做好这件事。实际上我们的工作有80%都在做与上级行政任务有关的事情,涉及本社区居民生活的很少。①资料来源:根据访谈资料“2020112402”整理所得。

由于缺乏有效沟通,社区居委会并不能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老年人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对象之一,但是社区居民构成并不完全是老年人,对其他居民文化需求了解的缺乏也会影响社区文化的整体发展。同时,居委会虽然是拥有居民自治功能的基层群众性组织,但因存在“行政化困境”[10],使其主动深入了解居民精神需求的能力有限。

W社区居委会共有社区工作人员10人,都没有专业性的社工背景,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网格管理员,每人负责几栋楼。上头的行政任务下达后都要通过网格员落实到所负责的网格区域内的楼宇,10月份是安全消防检查,11月又要开始人口普查,去年春节因为疫情没休息,今年国庆节由于出现火灾事故又突然通知都上岗了,事情就不断。我们这个团队有个氛围就是有事大家都积极加油干,努力把它干完。②资料来源:根据访谈资料“2020102701”整理所得。

从社区C副主任对居委会工作情况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社区所有工作都落在网格员身上,超负荷工作已是常态。不可否认,网格化管理在实现社区治理精细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要想充分发挥其作用还要与社区治理机制、居民自治等内容有机衔接起来。W社区网格化管理主要承接上级的行政任务,而并未有效促使居民形成有机联系。居民意愿表达不通畅,不能及时有效汇聚形成与相关组织、部门的对接渠道,既有体制与现实需求之间沟通渠道的缺失让整个社区文化供给体系存在僵化现象。

2.社区群众性组织内部管理相对松散。作为城市社区自治力量的重要组成——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通过组织化的方式将社区居民有机联系起来,其发育程度影响城市基层治理效能。W社区的主要群众性组织是围绕社区老年人成立的各类兴趣班,每个班级人数不等,少则几个人,多则几十人,其中最早成立且人数较多的是飞虹合唱班,成立于2004年。

社区的这些兴趣班完全是居民自发成立的,社区居民互相介绍就都加入了,我们的兴趣班人数也有一定的要求,人数太少也不适合开班。兴趣班主要面向本社区的居民,当然也有其他社区居民听说了想要加入的,我们也欢迎。像合唱班,入班时有一套选拔程序,负责的老师会对学员的基础条件进行简要的考评。合唱班里的老师也都是社区内具有一定乐理基础和演唱功底的居民。合唱班的服装、乐器等道具的购买是社区的专项经费,场地这里有,如果出去比赛或者表演,我们会和区上面的文化馆联系。③资料来源:根据访谈资料“2020112402”整理所得。

社区内居民自发成立的各类兴趣班具有类似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形式,譬如其组织目标是为了丰富广大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将志趣相投的人组合起来;其组织程序则由居民自发成立、互相介绍加入,个别班级还有一套选拔流程;其组织运作过程的资源主要由社区和居民提供,活动开展需要借助社区居委会以及区级政府相关部门予以帮助。这类兴趣班可以灵活广泛地吸纳社区居民,满足其各种爱好,同时也能借助社区网络关系覆盖社区以外的居民。组织的良性运作和持久发展离不开组织内部成熟的管理机制,W社区的绝大多数兴趣班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方式,班里成员的流动性较大,一些人数较少的兴趣班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大力发展社区性群团组织,构建群众参与机制,对于满足群众发展需求、激发社区活力意义重大,但是一个组织生命力的长久还需要从制度建设、能力提升等方面细化考虑。社区社会组织的行动力培育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社区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在政策引导上已经被列入专项行动规划[11],而对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规划发展,是否也应该有相应的政策指导,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社区文化供给所需支持来源较为单一。我国的社区文化供给呈现多重样态,首先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规范对社区文化内容有一定的规制;其次是要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的主导理念;最后是居民日常交往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所依托的共同体。不同层次的供给对社区文化蕴含的参与主体及其关系影响存在差异,而从社区治理的实践逻辑看,国家意识形态和服务社会发展价值理念的社区文化是社区治理的重心,但作为联结属性的社区文化共同体却是发展最为迟缓的。然而,多元主体参与治理下,社区文化供给事关不同主体如何有效安排以提升供给效能。W社区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所需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场地。足够的场地是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主要优势条件。W社区拥有A街道办下辖的所有社区中最大的办公场地,以及较为完备的各类功能室和室内活动场地。根据W社区街道办P主任的介绍,W社区能够获得较大规模的活动场地与省农科院的支持有很大关系。省农科院有16栋楼590户,涉及4个网格管理区,是W社区面积最大、户数最多的管理区域,社区所在的办公区域及活动主场地都在省农科院小区内。

(2)资金。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资金支持。据了解,W社区为合唱团、舞蹈班等群众性兴趣小组购买活动所需道具的费用主要是政府下拨给各个社区的专项经费,但是要想广泛深入地开展社区活动,让各兴趣小组外出参加活动比赛等,实际花销可能远大于经费数额。因此,由于资金的因素,可能会影响各类群众性兴趣小组的活动扩展及社区文化的深度建构。

(3)平台。群众性组织活动需要借助社区居委会的支持才能有机会交流和展示。调研发现,包括W社区在内的诸多社区一年内文化活动安排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如特殊节庆节日(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和传统文化节日(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围绕节日主题开展的各社区及群众性组织活动与各类比赛等具有高度的重合性。这也反映了城市社区文化很大程度上要与主旋律相吻合。各类组织生存于特定的制度环境中,是制度环境的产物,一个组织所处的法律制度、社会规范、观念制度等构成了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也是影响组织结构、活动行为的重要因素[12(]72~73)。

W社区所在区域环境中的行政力量不容忽视,社区文化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这一烙印。社区文化建构所需的各种重要支持是影响其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场地、资金、平台等支持要素少不了行政化的力量,并且社区文化活动安排及其主要行动嵌入于“居委会—上级政府”这一行政体系之内。通过既有行政体系可以获得一定的平台支持,并能够充分宣传展示社区文化成果。因此,包括W社区在内的社区文化活动及社区群众性组织的行动与区域环境的主题要求保持一致。值得思考的是,W社区从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力量获得的支持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区文化的蓬勃发展。我国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力量本来就比较薄弱,对政府的依赖程度强,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社会力量,都需要在政府的规约下运作。

4.本土性社区特色文化氛围不足。制度环境产生的路径依赖造成的深远影响是,当前社区对群众日常生活交往实践的本土性文化挖掘不够深入。调研发现,社区主任普遍认为T市的社区治理和社区文化发展理念与南方省份差距较大。这里,对文化的理解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正式的与社区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规范等;二是非正式的与居民日常生活习惯、交际网络、社区文化传统等关联的培育塑造。通过对面向居民、覆盖社区的本土性文化的培育,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精神活力,将社区广大居民有机联系起来,在不断了解和满足居民需求表达的过程中,协调社区内外供给主体关系,从而推进社区治理机制深耕细作。

省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都提及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中心理念,创新文化服务供给、创建文明城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计划方案中,关于社区文化供给、社区特色文化样态培育的政策引导却不是很明晰。与此同时,T市诸多社区主要是对意识形态、社会发展价值理念进行的宣传,缺乏对本社区居民生活形态和特色文化形态的宣传。因此,对社区特色文化的体现多流于形式,从而有可能掩盖社区居民的文化创造热情和生活样态丰富。作为一种与人的精神活力、主体意识相关的存在形式,文化牵连着人的创造和群体生活氛围。社区文化内容应该更多地呈现社区居民的真实生活状态。如果没有立足于基层社区居民的文化关怀和培育,那么社区文化繁荣、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支持将会受到影响。

三、城市社区文化供给有效实现的可行路径

(一)充分做好前期调研,及时把握居民需求

W社区一个突出困境就是社区居民的想法、意愿与社区(居委会)及上级政府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的相关意愿是必要的。基于目前居委会人员工作情况的特殊性,结合W社区及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可考虑采取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楼群管理员搭配的工作模式,按照网格管理区域,每几栋楼成立一个楼群小组,推选1~2名群主配合网格员开展工作,通过建立微信群等辅助联系手段,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精神需求及想法,具体包括不定期的居民个人意愿的表达、反馈和定期的入户了解,特别是要围绕相关主题和社区居民特征设计调查问卷,使其与居民需求相契合,内容可以包括对现有文化活动评价及今后发展方向规划。为了更好地做好问卷设计、入户调研等相关工作,科学有效地了解社区居民的意愿,社区居委会的管理范围、专业性社工人员的配备标准等都需要各地在基层治理中不断进行探索。

(二)重视群众性组织联结功效,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基层治理的有效实践离不开以群众性自治组织为代表的群团组织的功效发挥。W社区群团组织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各类兴趣班,这是一类比较灵活的组织形式。组织管理涉及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这是组织生存发展的保障。W社区的兴趣班存在程序化的管理方式,譬如合唱班对入班学员的面试选拔程序,社区内部配有指导教师等。但是,其他班级发展情况和管理方式存在差异。这类兴趣班是支持社区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能够把本社区居民联系起来。兴趣班的存在离不开社区群众的兴趣支撑和志愿参与,精神动力是支持兴趣班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更好地让其稳定发展并产生持续影响,则离不开组织内部的管理,特别是从专业、标准、可操作性等角度围绕组织日常活动主题及主要运作环节(成员招新、日常活动、比赛展示等)不断细化,充分保障这类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稳定发展。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展新主体渠道

社区文化供给的有效性与治理机制关系密切。社区文化的发展无法脱离现有社会体系,特别是各种物质力量的支持,而不同治理主体在参与这一体系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调适彼此间的关系。在W社区,场地、道具、资金、平台等支撑社区及其内部群体组织发展的要素,都深刻地嵌入行政化体系之中,这是既有制度环境影响的结果。毋庸置疑,W社区文化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体制内资源以服务自身。但是,笔者发现,社区文化供给的物质来源较为单一,除了通过居委会和上级政府提供以外,与社会中其他主体的合作机会不多,这也是导致在资金、平台等方面制约社区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拥有合作首先需要机会,特别是在现有体系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需要政府层面的各种“帮扶”。由于区域发展的差异性,W社区及其所在的T市在社会力量及发展思维方面相对滞后。如何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合作,特别是让社区各类社会组织有效介入社区文化,政府在政策制定、项目运作等领域还需要给予支持,同时,社区也需要不断开拓思维,与市场、企业、第三方主体等广泛寻觅可能的合作机会。

(四)融合社会主流价值趋向,注重社区特色文化塑造

无论政策引导还是社区自主意识培育,社区特色文化的塑造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城市发展中文化记忆、城市故事的保留实际上是对文化环境的一种营造,而城市社区文化能够从基层对城市生活状态进行淋漓尽致的诠释。W社区所在的T市正在进行全国文明城市的争创,这不仅是一种荣誉称号,更是对城市面貌的一次全方位审视。作为城市社会的一面镜子,社区承载的文化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表达。无论是政府政策、社会社区还是居民个体,每一个层面都与社区文化的培育关系密切。因此,社区文化的发展不仅要承接政府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突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念,而且需要体现不同社区居民生活共同体的文化特色,让社区文化成为社区居民展现生活风貌、激发活力和文化创意的主场地,而完成好这些特别需要政府、社区及居民主体之间的协调努力。

四、结论与思考

(一)主要结论

本研究以社区为主体环境,在社区治理背景下探讨社区文化供给的有效性问题,从联系渠道、组织方式、来源支持和氛围营造等四个维度,结合案例对主要困境进行了分析。社区内部良性沟通渠道不畅通、社区群众性组织内部管理相对松散、社区文化供给所需支持来源较为单一、社区本土特色文化氛围塑造不足,是案例中社区文化供给层面的主要困境表现。按照促进社区文化供给的有效联结,建构社区与社会两个循环的中心思路,针对以上困境,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具体包括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表达,不断完善细化社区群众性组织的内部管理,充分利用既有资源并拓展新的合作主体,把社区特色文化塑造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趋向之中。

社区文化要全面深入地覆盖社区需要,并建构起通畅的连接通道。本研究以纵向的不同社会领域主体联系和横向的居民个体及组织的有机联系为基本框架,在社区内外建立起两个循环。其中,社区内部的小循环是以社区及居民活动为中心,在了解社区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社区文化塑造、社区群众性组织管理来实现社区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正向循环;社区外部的大循环则是从社区文化供给的物质支持来源方面建立有机的输送联系通道,按照社区发展状况及居民意愿表达搭建和拓展不同供给主体的联系网络。以社区小循环带动社会大循环,以社会大循环推进社区小循环,进而实现社区小循环与社会大循环的有机双循环。

(二)社区治理体系下城市社区文化供给问题的再思考

城市社区文化建构与治理机制的关系是社区治理中的主要关注点。从社区建设到社区治理,从传统到现代,时代变迁下的社区工作任务发生着转换,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基层治理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各种可能,如何灵活有效地调配各方力量,形成互动的治理格局,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是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的核心理念。中国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要表现为以政府主导为主的运营管理和绩效考评模式,而社区文化的蓬勃发展既要面向阳光,也要脚踏实地。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需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补充的多渠道供给体系,特别是要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程度和群众文化需求灵活应对,将文化基础产品设施、基层群众文化传统及活力统筹纳入多元主体治理体系,并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科学治理。本研究只是尝试转变一种思路,回到社区中心再次去思考政府、市场与社会三大主体关系组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社区治理下的社区文化供给有效性反映了治理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关联。如何把症结点打通,使不同关联通畅,让社区的有效联结真正发挥效力,这是所有治理参与者需要不断思考的时代命题。

猜你喜欢
供给居民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石器时代的居民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