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高校服务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以重庆市为例

2021-11-29 06:18秦悦悦
关键词:高质量重庆科技

秦悦悦 彭 凌

(重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按下了暂停键,使得本来就不乐观的世界经济形势进一步衰退。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再加上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大量中小企业首当其冲遭受冲击。2020年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要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秩序恢复。2020年2月18日,重庆市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强调,要突出抓好企业复工复产,加强企业支持和服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另外,重庆市还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二十条政策措施》,分别从优化政务服务、减轻企业负担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等方面大力帮扶中小企业。疫情背景下,围绕中小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引导高校资源积极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重庆市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影响

(一)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9年4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2],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做好中小企业工作,对稳就业、稳金融、稳投资、稳外资、稳外贸、稳预期,以及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状况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动力与活力,推动中小企业健康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新源。因此,国家要求各地方政府切实负起责任、提高认识,抓好各项政策贯彻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中小企业已成为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重庆市经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重庆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近9 00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5.0%,同比增长6.5%,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0%,比去年提高3.0%。2019年中小企业新增从业人员50万人以上,占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近七成,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累计达802.4万人[3]。中小企业是重庆经济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推动者。若要实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就要在提高企业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上下功夫。中小企业要坚持聚焦主业、打造优势、以质取胜、规范经营、勇于创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已对我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2020年一季度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降,GDP同比下降6.8%,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9.0%[4]。2020年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5%,其中,第一产业同比下降1.6%,第二产业同比下降11.0%,第三产业同比下降3.4%。中小企业集中的制造业及服务业下降明显,其中,制造业下降11.7%,货物运输量同比下降11.3%,旅客运输量同比下降57.7%。1—2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营业收入下降14.7%,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8.6%[5]。调查显示,疫情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技术创新。部分企业表示无法顺利与其他单位继续合作开展研发工作,影响了新产品上市。同时,也难以找到合适的科技开发人才,严重影响了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再加上国内外物流不通畅、上下游企业复工不同步等情况,都给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重庆高校服务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一)国家出台政策扶持企业科技创新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小企业带来了生产停滞、投资放缓、市场消费降低、物流紧缩等多重压力,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尤为艰巨。疫情背景下,科技创新赋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效果明显。2020年8月,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新时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指出,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调整完善科技计划立项、任务部署和组织管理方式,对中小企业研发活动给予直接支持。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组织实施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广泛参与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牵头的项目,组建创新联合体“揭榜攻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6]作为科技资源聚集的高校,应围绕中小企业发展转型、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科技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高校在服务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服务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为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创新驱动、管理咨询等提供便利,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的双赢基础等方面。重庆高校要发挥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的主阵地作用,源源不断地为中小企业输送契合其发展需求的优秀创新人才。发挥推动科技创新源泉作用,快速实现科技转移及成果转化,打造“企业省心、学校省钱、成果转化省时”的高效创新局面。发挥服务决策咨询的智囊团作用,以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发展思路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以弥补中小企业重战术、轻战略,投机随意性强,长远规划不足等问题。

(三)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校力量

当前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效需求乏力、有效供给不足;二是随着未来经济向大数据智能化转型,在应对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挑战时,中小企业表现出智能制造、产品研发、高层次管理等创新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三是基于对质量、风险、效率、成本的综合考量,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愿承担创新风险,存在创新投入偏低、创新基础薄弱、创新资源短缺、创新动力不足等情况,具体表现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不够,影响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小企业占有的科技资源较少,亟需高校科技创新集聚资源的有效注入。

(四)重庆高校服务发展优势

根据《重庆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19)》数据显示,2018年重庆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达到69.79%,在全国的排名提升1位,首次排在第7位[7],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截至目前,重庆有普通高等学校65所,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90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46个[8],建成200个“十三五”市级重点学科,认定市级一流学科40个,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学在全国占有优势。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82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64个,其中,国家级中心10个;新型研发机构83个,其中,高端研发机构34个[9]。高校已经成为重庆最主要的创新主体之一,在人才培养、科研人员数量及科研设备等科研开发基础条件上占据领先地位。疫情危机下,高校如何助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有效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源扶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五)重庆政策环境的有力支持

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高校服务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围绕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高校资源积极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2017年重庆市市长唐良智强调大学建设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大学的品质决定城市的品味,大学的水平决定城市的高度。2018年8月28日,重庆市市委书记陈敏尔实地调研重庆智能制造发展时指出,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分行业分领域加强精准指导,推动智能制造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人才是推进智能制造的关键,要加大培育引进力度,造就一大批与智能制造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团队和应用人才。2018年10月10日,陈敏尔带队调研重庆高等教育发展时强调,要与时俱进提升高校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重庆改革发展全局。2018年12月10日,重庆市召开教育大会。会上,陈敏尔指出要深入认识新时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的精神实质,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唐良智部署工作时要求,要着力提升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指出,重庆高等教育存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够等问题,要求立足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动大学与城市相融共生。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源头创新能力、提高高校办学水平为关键核心,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八项行动计划”,引领和服务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三、重庆高校在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重庆进入了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力时期。2018年陈敏尔强调,高增长难以为继,出路就是高质量发展,需要坚定信心,力推创新,且势在必行。当下,中小企业又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高校应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但总体来看,重庆高校科技资源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且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重庆高校在服务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工作者内在动力不足

一是少数高校没有认识到参与中小企业社会服务对自身发展建设的重要性。在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等指标中,尤其是应用型学科,很少涉及参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内容。二是高校科研工作者更多是看重职称评定和岗位考核需要的科研工作,导致存在“做有用科研强于教学,再强于社会服务”的现象,对中小企业发展不够关心。三是评价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学术水平多以纵向课题的数量和层次来衡量,而中小企业关心的研发发展多以横向课题的形式出现,横向课题又往往被看作是科研人员获得资金的主要路径,因而没有得到有效重视。

(二)高校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大

通过查询CNKI,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科技学院等11所高校2016—2019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中,以中小企业为主题的研究占比均不足1%。通过对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科技学院等5所高校的专利调查,发现尽管近年来高校专利授权数量快速增长,但高校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专利数占比非常低。2006—2009年,所调研高校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专利数占比平均为8.83%。可见,目前高校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大。

(三)高校人才培养靶向不精准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重庆市部分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纵深推进缓慢,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学生对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了解不多,几乎没有操作经验。另外,高校“就业难”与中小企业“人才荒”并存。中小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出路和通道,但由于规模小、效益不稳定和上升通道窄,且工作环境差、物质待遇低和社会地位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会优先选择中小企业。高校人才培养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服务靶向精准度尚待提高。

(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需求失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2017年重庆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数为7 684件,较2016年同比增长了45.39%,其中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数仅为113件,发明专利成果转化率仅为1.47%。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与企业需求失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一方面,由于企业出于商业保密等原因不愿意提供真实、有效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技术成熟度不高,企业侧重利润高的成果和项目,对基础研究不感兴趣,不愿投资。部分科研人员申请专利的目的是为了结题验收、职称评定等,偏离了专利制度的初衷。超低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重庆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企业产业结构升级。

(五)高校与中小企业合作匹配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重庆市高校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多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成果转化工作。高校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尚停留在初期合作阶段,没有设置专门的合作服务部门去跟踪推进合作事项,因而不能对合作活动进行统筹管理和全盘规划。高校科技创新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法律、投资等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协同配合才能完成;但目前管理人员一般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专业化能力明显不足。

四、深化高校服务中小企业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服务,抢抓重庆发展新机遇

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是西部陆海新通道上的重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其所在的成渝经济圈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商贸、科教、金融、交通中心和制造业集聚区,肩负着重要的国家战略和历史使命。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要求重庆在加快建设“两地”的基础上,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指导工作时,要求重庆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重庆市市委、市政府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时多次强调,办好重庆自己的事情,就是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政府推动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助力同行的结果。

一是明确高校功能定位。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明确高校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高校参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力度,鼓励高校和中小企业科研人员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研究,对疫情防控期间获得的成果转化收益,在税收等领域给予更大幅度的优惠支持,对于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的专家和项目,给予肯定和奖励。二是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侧重对高校和中小企业的政策培训,及时梳理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宣讲动员,积极促进高校和中小企业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变被动为主动。三是营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高校与中小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盘活高校人才队伍资源,调动科技工作者创新积极性,尊重科技工作者创新自主权。

(二)分类分层推进高校面向中小企业的教育改革

一是引导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服务实施方案和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明确奖惩办法,避免流于形式。二是支持部分高校先行先试。加大对以高校为主体的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取得较好服务示范效应的高校服务平台,鼓励其打造特色和亮点,为其他高校开展创新服务提供经验。三是统筹推进高校面向中小企业的教育改革。结合各个高校的发展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及科研创新基础等推进教育改革。虽然各层次高校都有服务社会职能,但比较适合服务中小企业的高校主要集中在综合类与理工类高校。另外,也不是所有专业都适合开展面向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改革,因而,在推进过程中,还应区分高校类型和专业性质,区别对待,分类分层稳步实施。

(三)围绕中小企业需求,深化高校应用型教学改革

深化高校应用型教学改革,关键是要使高校专业群与中小企业产业链对接、高校教学过程与中小企业生产过程对接、高校教学内容与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对接。一是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不是简单关停,而是压缩老专业招生名额,或者新增交叉学科专业,通过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逐步建立紧密对接中小企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要加强课程建设。对照中小企业行业技术标准及需求,逐步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纳入课程教学计划,将产业动态、科技动态等融入课程体系,从而有效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三是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围绕提升创新人才源头供给质量,打破高校与中小企业间的人才培养“边界”,推进校企“双主体”建设,落实“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培养模式。四是开展深度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术研发项目,并在学习过程中基本掌握实际工作流程。要使毕业设计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联系,真题真做,突出创新。五是做好中小企业职工再培训服务。通过开设实战班等长短期培训,帮助中小企业职工系统掌握管理知识及开拓创新等能力,从而有助于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四)围绕中小企业发展,凝练高校学科特色建设

一是重视学科特色建设。围绕重庆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庆产业特色的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二是优化高校学科结构,错位发展。巩固已有重点学科优势,发展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应用学科,使优势学科与中小企业优势行业相匹配,每个高校可以重点扶持2~3个优势特色学科集群。三是汇聚学科团队,共建学科平台。鼓励高校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跨学校的学科团队建设,打造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学科平台,提高学科整体建设水平。

(五)围绕中小企业创新,深化高校科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加强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高新技术成果的生力军作用[10]。一是引导科研定位转变。面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引导高校科研定位从“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应用研究为辅”到“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为辅”的转变,把科研工作真正落实在重庆大地上。二是加强多元科研团队建设。围绕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吸收中小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协同创新团队,逐步实现从纯理论型高校团队向多元应用型校企共建团队的转变。三是注重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的融会贯通。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在于瞄准其急需的技术创新活动,在横向科研项目积累了一定应用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申报高层次纵向科研项目,逐步提高横向科研项目的科研比重。四是完善与服务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科研管理制度。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如落实该领域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职务评聘的重要参考等激励政策。

(六)围绕“合作共建”,加强科技平台开放共享建设

科技平台建设已由原来的资源建设为主转向开展合作为主。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平台的作用,形成高校与中小企业共建、共管、共享的良好局面。一是明晰产权归属。要明确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如共有研发成果,需要明确各主体的贡献率,处理好合作与产权分配的关系。二是要建立有效的运行管理制度。结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设立协调管理部门,研究制定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平台的总体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平台间的各类科技活动,促进资源合作共享。三是转变科技平台发展方向。调研发现,中小企业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更愿意借助高校的力量在企业内建设研发中心。因此,要鼓励高校根据中小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合作模式,积极加入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促进校内外科技平台共建、共管、共用。

猜你喜欢
高质量重庆科技
重庆客APP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科技助我来看云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