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博
2004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针对未成年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布指导性文件,(1)2004年3月和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于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大力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经历了不断探索改革之后,2014年上海市率先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课程思政”是学校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要创新。音乐教育归属于艺术教育,是“五育”教学中“美育”的重要实现形式,其教学内容是训练音乐基础技能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较少,常规的教育方法难以在音乐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歌曲的诞生背景相对特殊,人们把反映革命时期战斗生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实践、改革开放时期伟大成就以及抒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广大人民群众美好愿望的歌曲统称为“红色歌曲”。它产生于近代历史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历程中,本就是为革命服务的,带有鲜明阶级导向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挖掘红色歌曲的思想政治教育逻辑,可为提升音乐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供助力。
从教学范畴角度来看,“课程思政”拓展了教师教学工作范畴,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要求在各科目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职责的履行从思想政治教师拓展到所有教师。[1]在这一理念下,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不再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学科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做出贡献。从教育理论角度来看,“课程思政”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理论的内核,其形而上的属性能够对绝大多数科目发挥指导作用,使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2]从教学实践角度来看,“课程思政”并非开设一种新的课程形式,也不能喧宾夺主地占据各科目原本设定的教学内容。为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需要从修订教材开始,改善课程结构设计,优化教学内容布置,创新教学管理策略,深入挖掘各科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进而从思政课的点扩散至各科目的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科目之间的关系。加强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探索,契合教书育人发展的整体规律,无论是对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促进学生个人发展,“课程思政”都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受社会意识影响而形成的艺术形式,歌曲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不断的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情感。红色歌曲中的“红色”本是一种天然颜色,但伴随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兴起、特别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兴起,红色逐渐具有了马克思主义和革命属性,象征着无产阶级崇高的政治觉悟。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开始,红色旗帜就逐渐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代名词,李大钊也曾说过“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可见红色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意义。最早诞生的红色歌曲莫过于《国际歌》,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作词,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作曲,后成为苏联国歌(2)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俄以《国际歌》代为国歌。1918年1月,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把《国际歌》作为苏俄国歌,1922年苏联成立后《国际歌》成为苏联国歌,到1944年3月15日,将党歌歌词修改过的歌曲《苏联颂》成为新国歌并在全国被正式采用。和苏共党歌。该曲子表现出对巴黎公社战士崇高理想的敬畏,赞扬了他们不屈的英雄气概,是向资本主义思想的一次挑战,对无产阶级革命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一般认为红色歌曲的起源时间大致在19世纪20—40年代,主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时期。
红色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作品,是人民群众真情实感的表达和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挖掘红色歌曲深刻的价值内涵,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艺术上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教师应当重视和发挥红色歌曲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弘扬红色音乐文化主旋律。[3]
红色歌曲的内容大都以革命战争为主题,包含从无产阶级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乃至改革开放近百年的风雨历程。其内容通俗易懂,词曲朗朗上口,在传唱过程中能够将人们“浸”入历史,直观的感受当时特殊环境下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歌颂生产生活的红色歌曲,相比革命战争时期虽少了几分血性,但能够直观的反映出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下勤劳奋斗的坚强意志,更具有激励人心的作用。可见红色音乐不仅能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更能从精神上为人们提供前进的动力。发挥红色歌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吸引力的问题,以新的形式重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传承与发展红色音乐,也有利于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伟业,有利于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音乐课程的内涵,在于对音乐基础技能的学习,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内部感知,从而使学生形成音乐审美体验。音乐中涵盖鲜明的情感交流,是其他艺术品类所不具备或难以表现的。这种情感交流依托音乐这一形式为载体,能让人感受到音符中所包含的情感思考,进而达到一种终极体验的艺术审美状态,以及对人们道德教化的作用。[4]红色歌曲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这种感性的体验能让学生在聆听优美律动的同时,感受到先辈们在革命战争中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进而通过情感的交流影响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悟深度,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是包含丰富情感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同步进行情感交流,教师都会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思想基调。可见优秀的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必然具体且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红色歌曲中所包含的情感,是经历了时间沉淀和磨难洗礼过的理性而又充满积极向上的情感,同时,红色歌曲借助情感这一名义,对现实中的是非曲直提出了价值判断,具有比普通音乐更丰富的情感价值表达。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应用红色歌曲,能够充分利用红色歌曲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红色歌曲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但一味地强调其教育价值会减弱其作为音乐的独立性,从而导致红色歌曲产生工具性特点。因此应科学衡量红色歌曲音乐性与情感教育价值的平衡点,避免音乐成为教育的附庸。
美育的价值在于能通过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趣味与情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红色歌曲的艺术性和情感价值已经足以证明其美育价值,但在具体实践中,需对美育价值有正确而客观的认知。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感性的、抽象的,音乐能够通过带给学生情感体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但无法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方法论引领。因此,通过美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很好的掌握“度”,不需要依赖教师大量的语言说教,而是需要培养学生体验情感的能力。红色歌曲本身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当学生对歌曲中的情感足够敏感时,自然而然能够靠体验来感受红色歌曲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力量。[5]
红色歌曲不仅仅是单纯的音乐,它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我们要深刻分析和梳理其本身具有的鲜明特征,使其成为我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从而在音乐教育中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色歌曲的诞生源于无产阶级长期的革命实践,是维护广大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艺术武器。红色歌曲的作者往往处于当时革命斗争的浪潮之中,拥有坚定的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因此创作的歌曲也往往能够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的心声,具有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不同时代的红色歌曲所传递的情感,依托于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必然会带有对应时代的烙印。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红色歌曲不仅代表着创作者的情感,也代表了时代环境下整个社会群体的情感。同一时代背景下的红色歌曲,虽然在形式、情感内涵等方面各有不同,但所具有的时代烙印必然有共通之处。如《五四爱国纪念歌》《问》等歌曲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帝反封建的决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好》《东方红》等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歌颂,改革开放时期《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时代》等歌曲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不同阶段的每一首红色歌曲都是人们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史见证,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斗志与血液,使得红色歌曲能让人们从不同的历史角度见证新中国的发展与变迁,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历史产物。
歌曲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需要经历时代的检验,检验歌曲的思想内涵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红色音乐中思想性的传递并非如口号一般大声疾呼,而是通过曲调和词句,以一种相对婉转的方式进行传递,相比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歌曲的思想政治功能更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同时,红色歌曲的创作与文学创作也有不同,在过去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为了创作能为大众所接受的作品,红色歌曲的歌词必须浅显易懂,且能令人回味,这也就使得红色歌曲具有典型的口语化特点,相比文学作品更具有质朴感,传唱程度更高。[6]在句式上,红色歌曲通常篇幅短小,平仄不严,但大量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深化了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在内容上,红色歌曲应用简练的音乐素材与音乐语言,倾向于抒发时代环境下个人的内心世界。在传播上,红色歌曲具有口头即兴传播的特点,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环境下,演唱者经常按照个人需要进行修改,这也是当今许多红色歌曲拥有多种变体的原因。
红色歌曲的创作离不开生产生活实践,许多创作者都会走入田间地头与人民群众一同劳作,记录当地耳熟能详的民歌,用大家喜爱的音乐形式,真实而生动地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红色歌曲的创作是用来表达对广大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的赞美,通常风格朴实、形式多样,因此,红色歌曲在广大人民群众间口口相传,经久不衰。红色歌曲不仅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而且在传唱过程中,其包含的价值观与情感内涵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群众。文艺应为人民大众服务,从“亭子间”来的文艺工作者也要和“山顶上”的人相结合才能诞生出好的文艺作品。(3)“亭子间”和“山顶上”的比喻是毛泽东同志在论文艺工作时的生动描述,最早可以追溯至1938年,当时毛泽东曾亲笔订正柯仲平同志在《新中华报》上发表的《是鲁迅主义之发展的鲁迅艺术学院》一文中对其讲话的错误引用。目前,这种比喻现多见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红色歌曲的感染下,无数人投入到无产阶级革命中,大街上、工厂里、广播中到处飘荡着悠扬的旋律,人们歌颂着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也歌颂着对未来春暖花开的憧憬。如今的红色歌曲虽然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转变,但形式更加丰富,情感也更加细腻,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音乐审美的追求,也发挥着提升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作用。
红色歌曲在每个时代环境下都具有不同的教育价值。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歌曲能激发国人对侵略者的仇恨心理和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能瓦解国民党反动派的士气,鼓舞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吹响了人们奋勇前进的号角,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改革开放后,表达了人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可见,红色歌曲的教育性十分突出。而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再去复制先辈的精神与情感显然并不可能,但是,红色歌曲中保留着的过去时代下的种种痕迹,理解红色歌曲中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构造当前时代环境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实际上就是对红色歌曲的传承。[7]利用红色歌曲的激励和教育价值,将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有效融合,既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符合主流思想和未来发展趋势。
红色歌曲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我们只有在音乐教育中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将红色歌曲与音乐教学完美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渗透红色文化,才能激发学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从而促进红色音乐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8]
红色歌曲是音乐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教育资源。当前国内外拥有大量可用的红色歌曲资源,为了避免红色歌曲资源的闲置浪费,应建立红色歌曲资源挖掘体系,广泛搜集教育价值高的红色歌曲,并使其与常规音乐课程结合,进而充分发挥红色歌曲的教育优势。为达成这一目的,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政府部门要提高对红色歌曲的重视,集中资源优势充分发掘,在实现红色歌曲传承保护的同时,为学校提供可用的红色歌曲资源。二是注重挖掘红色音乐背后的内在精神。当前对红色歌曲的挖掘大多停留在具体的歌词和曲调,但没有对红色歌曲的精神内核进行充分的总结和凝练,导致对红色歌曲的开发力度和挖掘深度不足。同时,应将目光从歌曲本身向歌曲的创作背景等信息转移,以挖掘出更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建立完善的红色音乐资源挖掘体系。
红色歌曲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能够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助力。但是红色歌曲数量较多,且教育价值高低有别,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如何筛选优质的红色歌曲,是音乐教育实现“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9]首先,在红色歌曲的筛选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精心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曲目,将其编入音乐教材。其次,学校通过音乐教育实现“课程育人”,需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筛选出最恰当且与教育方针契合的曲目,加以整合利用,使得红色歌曲能够更好地与音乐课程相结合。最后,教师需要对红色歌曲进行筛选,选择出哪些歌曲符合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价值,并进一步筛选出能进行课堂活动的曲目,以达到“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
一方面,音乐教育应以专题教学等方式,指导学生完成红色歌曲相关的学习任务。专题教学应以学生思想特点为基础,开展课程设计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红色歌曲时代背景的探索、红色歌曲的搜集、歌曲作品反映的精神实质等。学生学习后,会与歌曲本身产生共鸣,使学生能够真正感悟歌曲中所包含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学校应开设与红色歌曲相关的选修课程。由于音乐课程的课时有限,在短时间内能够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不充分,而“课程思政”理念本身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在校学习的每一个角落,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10]因此,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对红色歌曲及其背后的故事进行更细致、更全面的解读与普及。同时,还可以采取合唱比赛等形式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通过更多渠道了解红色歌曲,进而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近年来,互联网的高度发展衍生出“互联网+”的宏观概念,将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的充分结合,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红色歌曲本身虽然朗朗上口,但商业价值偏低、受众群体过于局限等原因直接影响了创作者和传播者的积极性。“互联网+红色歌曲”,是破解当下红色歌曲传播难题的关键。可以依托各级各类网站建立专门的红色歌曲库,分享红色歌曲的创作背景与相关知识,传播红色歌曲的演唱视频,让学生和社会人士根据自己喜好浏览观赏,并鼓励其留言互动,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效率,在公众号、微博等公共平台进行红色歌曲创作与翻唱活动,从而掀起红色歌曲的传唱热潮,打破当前红色歌曲创作和传播面临的困境。
从音乐教育本身而言,红色歌曲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情感价值、美育价值和历史价值。同时,由于其诞生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又能够为音乐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宝贵素材。因此,学校应在教育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建立红色歌曲资源挖掘体系,建立三层红色歌曲筛选机制,将红色歌曲渗透于音乐教育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互联网的信息传递扩大红色歌曲的影响力,深化音乐教学“课程思政”改革,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