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依赖视角下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发展趋势研究

2021-11-29 04:47刘泽海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东南亚政策国家

刘泽海

(吉首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东南亚地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相对统一性和整体性,这使它构成一个独立的单元,又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与多样性〔1〕。一方面,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早期地富国穷到现在资源富而国家滞后;另一方面,各国寻求政治独立,但却过度依附大国,造成严重的发展问题。这些都对语言教育政策造成影响,使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成了影响国家安定和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历史上常出现因语言及其政策造成民族纷争,甚至引起动乱。本文运用路径依赖理论的三个分析维度,从历时的角度梳理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演进过程,分析它们的主要特征,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系统分析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可为我国制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一、语言教育政策演变进程中的 “路径依赖”现象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概念最初源自生物学界,用来解释偶然性随机因素对生物种类演变进化路径的影响,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大卫·保罗将“路径依赖”概念引入经济学范畴,用于解释技术变迁中存在的问题〔2〕。诺思·道格拉斯首次将路径依赖问题引入制度变迁研究,并创立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理论框架,拓展了制度变迁研究的新途径〔3〕。

(一)“路径依赖”原理及其启示

“路径依赖”是历史制度主义范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刘圣中认为:“它指历史发展进程中前期事件和制度范式在历史演变中会出现自我强化机制,从而形成一种优势地位,并对之后的事件产生影响,形成一种路径依赖性。”〔4〕作为解释制度结构延续和继承的路径依赖理论,在对待制度变迁的态度上,认为一种新的制度产生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历史的延续和继承,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作为历史制度主义最重要的一种理论范式,路径依赖理论强调历史演变过程中某个重要制度、重大事件或社会力量对当前制度建构所产生的内容、维度和模式方面的同质依赖性。在研究制度、习俗延续和发展时,普遍存在路径依赖现象。路径依赖理论不仅可用于解释历史延续性,也可用于分析历史要素在制度变迁中的重大依赖作用。路径依赖理论是研究制度变迁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公共政策作为政府选择作为或不作为的一种安排,其实际价值中包括了制度的特征。语言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范畴,它与制度在价值内涵上具有共核。语言教育政策的制定沿着一定历史进程而演变,存在路径依赖的特性。政策变迁过程是研究语言政策演变的重要维度,因此,选择研究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分析语言教育政策有其合理性和实用性。

(二)语言教育政策演变的路径分析维度

路径依赖理论同样也适用于语言教育政策研究,因为路径依赖理论包含几项关键内容,它们为研究语言教育政策演变提供了全面的分析维度。一是时间序列分析维度。时间序列分析是指以纵向时间为线索分析制度变迁过程中时间的密度和长度,以此发现制度变革的频率与相似性。在运用时间序列分析语言教育政策变迁过程时,可以分析先前的每个时间节点所制定的政策为后一时间节点制定政策设定了限制条件和可能的路径方向。二是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析维度。连续性和稳定性是路径依赖的重要标志,保持基本格局不变就是路径依赖的结果;与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析相对的是断裂变化性的分析。因此,语言政策分析中可能出现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析、断裂性和变化性分析两种不同分析维度并存的状况。三是因果链分析维度。因果链分析是制度分析中一种较常见的方法,一种制度的制定与形成建立在一定前提与原因之上。可从文化依赖上解释语言政策选择的因果关系,深层次文化依赖可能更适合解释东南亚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选择。东南亚国家文化都是保持数百年或数千年形态不变的一贯性的文化体。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如何潜在地影响语言教育政策与实践?如何潜在地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现实语言生态,型构着不同的现实语言生活形态?回答这些时代性问题将加深对语言教育政策在文化依赖因果关系上的认识和理解。

二、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

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演进主要沿着其社会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可粗略划分为四个时期。文章重点分析不同时期语言教育政策形成的背景,从历史脉络中把握影响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演变的路径依赖因素。

(一)服务生活与宗教:封建社会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

关于东南亚语言的起源,罗美珍认为:“东南亚相关民族在远古时代是我国蒙古利亚人种南支的发展,属于马来人种。”〔5〕多数语言学家认为东南亚国家语言主要有两大类不同语系:一类是汉藏语系;另一类是东南亚两种本土语言,即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东南亚国家语言的形成源自生活。同时,宗教对东南亚国家的语言也产生重要影响。在古代及封建社会时期,东南亚国家存在复杂多样的宗教形式。宗教进入人们日常生活,并成为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因此这一时期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存在共同服务世俗生活与宗教的语言景观。

东南亚国家通用语选择体现其语言政策既保持连续性,又存在裂变性的特征。一是佛教国家都采用婆罗米文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的语言虽属于不同语系,但在文字上由于受到来自印度宗教语言梵文影响较深,采用相似的婆罗米字符,体现语言连续性的特点。二是儒教国家越南在文字上却使用罗马拼音文字。越南语属于南亚语系,从古代至近代一直采用汉字文字系统,或根据汉字特点创制自己的文字“字喃”。后来在传教士的影响和帮助下,创立了越南语拼音文字系统,即“国语”罗马字。越南文字系统的演化体现了语言选择的裂变性。三是伊斯兰教国家在语言选择上比较一致,选用马来语作为通用语,具有连续性。因此,这三类不同宗教国家的语言因宗教信仰不同导致它们选择不同语言或文字系统。但可以发现,从古代直至封建时期,世俗语言与宗教语言混杂现象明显。语言既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工具,也是宗教传播的重要途径。这恰好体现语言既有连续性的特点,也有裂变性的一面。

(二)西方入侵与本土语抗争:殖民社会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

在东南亚国家的殖民历史中,一些欧美国家和亚洲的日本先后对这一区域实施侵略和长期殖民统治,瓜分殖民势力,对东南亚国家造成巨大破坏。无论是宗教势力在殖民渗透时期的传教布道,还是殖民时期殖民者的占领,语言都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不同的殖民统治方式采取不同的语言政策,同化者有之,放任自流态度有之,持多样化语言态度的殖民者也存在,因而产生不少语言冲突。

英国殖民统治者在学校教育上强调发展英语教育,也重视当地语言教育。一是实施以英语为主的多语教育体系。一方面开办英语学校,同时又鼓励本地人开办本土语言的教育。二是实行分化政策,分而治之。对于不同民族,英国殖民者实施不同政策。比如在缅甸,对于低地及平原地区的学校,他们实施英语教育;对山地学校,则鼓励他们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教学,且不受英语教育或本土主体民族语言的约束。这实际上分化了缅甸民族,为国家统一埋下祸根。这些体现语言教育政策的因果链。法国推行以同化为目的的语言教育政策,在实施法语教育时,采取同化语言政策,企图通过语言同化实现文化同化,以巩固其“愚民”的殖民政策〔6〕。英、法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切断了东南亚国家本土语言的正常发展,殖民统治者将自己的语言作为殖民统治语言加以推广,造成殖民语言与本土语言间的矛盾加深,激起这些国家人民为保证本土语言的传承而不断抗争。

(三)实现国家现代化与语言选择:建国初期的语言教育政策

20世纪下半叶,二战后,欧洲殖民帝国纷纷解体,相继建立许多新兴国家。国家独立后,为便于统治,一方面需要解决交流的问题,急需将迥异的各个社团融合成一个同质的整体;同时需要进行现代化建设。这些问题蕴涵着语言因素,需要语言政策和规划的加入。

东南亚国家在选择官方语上同时存在同质性与异质性。同质性方面,那些经历过大传统而形成语言的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选择本土语言中主体民族的语言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它们在各国有较长的发展史,语言统一化程度较高,有利于官方语的传播。在异质性方面,同样选择本土语言作为官方通用语的国家中,一些国家以主体民族的语言为官方语,而另外一些则选择少数族群的语言作为官方语。以越南与印度尼西亚相比,越南选择主体民族语言为官方语;但印尼却选择较少人口使用的马来语,它不想以牺牲少数族群的利益给优势民族以特权,这恰好说明印尼选择官方语的“大智慧”。国家通用语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国家团结统一的象征。在建国初期语言教育政策选择中,国家通用语言的确发挥了巩固国家团结统一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世界通用语的霸权:全球化时代的语言教育政策

进入全球化时代以后,语言教育政策发生转向,从关注国家语言转向关注国际通用语的方向发展。在这一时期,东南亚国家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是国家走向现代化急需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二是全球化对语言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世界通用语霸权的接受,英语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发展,从而影响各国的语言教育。全球化改变国际交流中语言处理方式,一般解决方式是将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东南亚国家总体经济水平还十分落后,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十分有限。要使这些国家有效参与国际竞争,教育培养人才是第一要务。东南亚国家在语言教育政策方面表现出以下不同的特点。

一是发达国家推行以英语为主的双语教育。就经济收入而言,新加坡属于发达国家,文莱属于中等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两国都沿袭原殖民宗主国的语言,以双语制为语言政体,都有教学标准马来语和英语的制度安排。但两个国家在英语教育方面存在明显异质性,新加坡推行“英语必知”的双语教育,英语是自一年级起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而文莱虽实施双语制,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从四年级才开始。二是发展中国家推行积极的语言教育政策。在全球化背景下,东南亚国家在语言教育政策方面,存在一些共性,重视外语教学。如马来西亚政府2003年决定将英语重新作为小学和初中数学与科学课程教学语言引入学校〔7〕;同年,菲律宾展开了让英语“回归”课堂的大讨论,要求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重新回到课堂;越南1986年开始实行革新政策,对英语学习的热情高涨;而泰国更是开设9种外语供学生选修。三是最不发达国家开始逐步重视外语教学。虽然老挝和柬埔寨过去都是法属殖民地,有学习法语的传统,但面对英语强势推进,法语逐渐退出,柬埔寨允许学生在法语和英语间自主选择。东南亚国家人民迫切要求学习英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参与东盟事务,保障各自国家的利益。

三、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历时演进的 路径依赖分析

路径依赖是历史制度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从其三个维度分析语言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在从不同维度分析影响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历时演变诸因素时,发现这些国家在语言教育政策选择上具有一些共性,语言的形成经历语言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发展过程。以下分析两个典型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演变的路径依赖因素。

(一)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历时演进的路径依赖分析

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围绕教学语言选择展开论争。可用路径依赖理论对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演变加以解释。一是路径依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分析方法。近代以来,马来西亚人使用的语言中,除了本地语言与英语之外,还有华文和泰米尔语。从殖民时期到建国初期,华文和泰米尔语教育一直以某种形式存在,体现语言政策的连续性特征。马来西亚独立前,关于语言教育政策一直争论不休,尤其是关于是否允许华文和泰米尔语作为教学语言存在。《巴恩斯报告书》主张排除华文教育,《拉扎克报告书》 主张采取折衷的语言教育政策。经过华人社团的艰苦争取,为华文赢得了一些有限的地位,保留华文与泰米尔语的文化连续性。二是因果链分析维度。马来西亚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末的近20年时间里,马来西亚语作为国语和官方语的地位得到充分强化,进一步延续与巩固了马来语的地位。三是时间序列分析维度。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变化中的几次关键节点都与英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变化体现英语强势地位的回归与变化,是语言教育政策“平稳式断裂”的体现。

(二)新加坡语言教育政策历时演进的路径 依赖分析

新加坡语言教育政策在国家建构进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几个关键节点(critical juncture):一是建国初期新加坡确立了实施“英语必知”的双语教育政策。到20世纪70年代中叶,英语语源学校已基本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主流,英语占主导地位。第二个关键节点是在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讲普通话运动”。该运动强调推广普通话,统一华人共同使用的语言,增强华人社团的凝聚力,有利于华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三个关键节点是新加坡推进的“讲标准英语运动”。在新加坡出现了英语本土化的变体,适时阻止新加坡英语的扩散与发展是“讲标准英语运动”的主要目的。这三个关键节点充分说明时间序列分析中关键节点对于语言政策能否进入历史路径或轨道起着关键作用。

(三)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路径分析

从上述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路径依赖理论能很好地解释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形成过程。这些国家语言政策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共性方面表现在语言发展与变化有一定连续性和稳定性。差异方面表现在语言断裂式分化。在对待英语的态度方面,同属英国殖民地的缅甸在国家独立时并没有继续使用英语,体现语言选择异质性。

四、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演进特征

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历时演变既受到各时期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也受制于语言自身发展演化规律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时期语言教育政策演进的主要特征。

(一)形成多语并存的语言教育政策

东南亚各国民族构成复杂,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既是历史过程中国内民族间战争的产物,也是早期王朝间战争征服的结果。在中南半岛上,古代逐渐形成的具有影响力的王朝有:缅甸、暹罗和吴哥。它们之间相互征战和不断拓展疆域造成不同结果。一是人们语言接触的机会增多,语言变化出现一定程度的趋同性。现在的老挝语、泰语、柬埔寨语除了有许多共同梵语词汇外,相互借词现象十分普遍;语音上泰语与老挝语也存在类似现象。二是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伴随征服战争的结束,人口出现跨国流动,跨国流动的人口将他们的语言带到新的国家,在母国是主体民族的语言在客国成为少数民族语言,因此造成东南亚国家语言分布中跨境民族语言众多的现象,语言多样性明显。

(二)推行以促进国家建构为目的的语言教育政策

东南亚国家建国初期是发展官方语言的最佳时期,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将官方语的选择看作语言教育政策制定的核心要素。一些国家选择本土语言作为官方语;另一些国家选择前殖民宗主国的语言作为官方语。其次,推进以民族主义为主导的语言教育政策的价值体系,强调建立“一个国家、一种语言”理想观念,认为官方语是国家认同形成的基础。因此在推动官方语的政策上主张实施同化语言政策。最后,以语言教育与国家建构有机结合作为语言教育政策的结果和目标。东南亚国家在语言教育政策选择、实施及结果上基本保持一致。

(三)实施以提升外语能力为重心的语言教育政策

在全球化时代,东南亚国家在制定语言教育政策方面以实用主义语言观为指导,立足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具定创新能力的人才,尤其重视外语教育,视提升学生外语能力为语言政策的重心〔8〕。东南亚国家外语政策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但过于强调实用主义和简约观,产生一些区域英语口语变体。新加坡英语、菲律宾英语对标准英语是一个挑战,也是政策制定者须从语体规划上加以阻止的〔9〕。

五、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变化趋势

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有明显多样性的特征,难以建构一个包罗万象的政策模式,但并非意味着它无章可循。在对语言政策发展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可对其趋势进行有效预测。

(一)从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关键节点预测未来的发展方向

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关键节点是如何处理好英语与本土官方语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政策公平性。一方面,英语与本土官方语是一对矛盾体。同时,实现公平是东南亚国家教育发展的关键节点。它既体现在提供外语教育的公平上,也体现在给农村提供同等教育不足时产生的不公平。此外,东南亚国家基于母语的多语言教育也面临诸多困境〔10〕。因此,未来的语言政策应着力解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缩小差距。

(二)从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状况分析未来的可能路径选择

东南亚国家殖民史使其语言的发展在制度上体现为语言的依附。它们独立后却很难摆脱原宗主国的经济、文化和语言影响,怎么走自己的道路?这是东南亚国家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仅是殖民宗主国语言的复制,没有自身文化和语言特色,这些国家很难走出殖民地模式的魔咒。因此,加强本国语言文化教育尤为重要,应避免出现过分依赖英语的“西化”倾向。

(三)从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程度分析它们是否能服务于国家强大

从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现有状况而言,一些国家语言自身发展不足的问题越来越明显。马来语虽是多国的共同语,但语体规划不成熟导致马来西亚总在马来语与英语间反转,这既是殖民语言的遗留影响,也是对自身语言不自信造成的后果。对东南亚国家而言,要使国家强大,要加强国语的语体研究和习得研究。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有强大的语言。同时,东南亚国家一直有传承传播汉语的传统,应通过汉语传播使东南亚国家更多的汉语学习者成为促进中国与自己国家之间经济贸易往来和友好关系的使者,成为知华友华的人〔11〕。

综上,语言教育政策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语言教育是否促进国家建构与发展,分析语言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使政策服务国家建设。东南亚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第一,建立更加科学的政策制定体系。一些东南亚国家忽视政策制定环节中秩序、权威和专业知识相关要素参与的重要性。因此,制定科学的语言教育政策需要有这些要素的参与,才能保证政策制定科学规范。第二,树立语言教育政策服务国家建设的正确意识。语言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目的是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服务国家建构与国家建设发展。第三,制定完善的实施与评估考核制度。作者发现东南亚国家的政策研究者对政策制定过程比较关注,而对于政策实施和执行过程的研究则明显存在不足。为此,应该高度关注如何制定完善的实施和评估制度,以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考核,从而检验政策执行的结果。

猜你喜欢
东南亚政策国家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