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保护与创新

2021-11-29 04:47赵志红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唐卡文化

赵志红

(1.内蒙古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内蒙古通辽 028000;2.故宫博物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北京 100009)

随着藏传佛教在蒙古族地区的传播,唐卡艺术也逐渐出现了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申报的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Ⅶ-124)。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以马的鬃毛为芯,缠绕以黄、红、蓝、绿等各色丝线,缝于画面边缘进行装饰的堆绣唐卡。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在材质、工艺、内涵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唐卡艺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题材涉及宗教、历史、政治、人文、医学、历算等诸多方面,构成了一个庞大、完整的文化体系,不仅是以宗教理论和绘画艺术诠释的“百科全书”,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唐卡艺术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唐卡艺术在当代社会展现时代风采,激发内在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托于唐卡艺术资源培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于景区,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体验,利于实现旅游产品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

通过对唐卡艺术的鉴赏和释读,能够获取唐卡中尊像的身份、特征、法器、象征意义等宗教知识,与之相关的民俗风情、民居文化、服饰艺术等民俗知识,以及构图、造像、色彩、线条等艺术知识。佛本生故事唐卡、人物传记唐卡等唐卡中将故事情节贯穿于整幅画面,衬以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真实地再现情境,使观赏者达到可游可居的切身体会,获得心灵的感悟和思想的启迪。通过观摩和体会唐卡的制作过程,理解宗教文化深邃的思辨哲理,玄远的境界取向,感受宗教艺术的无穷魅力,让文化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一、马鬃绕线堆绣唐卡

唐卡是“流行于藏区的一种宗教卷轴画,通常绘于布帛与丝绢之上,是西藏地方绘画的主要形式之一”〔2〕。唐卡艺术有多种分类方式,按其所用材料和制作方法的不同,可分丝质类唐卡和绘画类唐卡。堆绣唐卡属于丝质类唐卡,是以各色丝绸、毛毡、彩缎、线等材料,剪裁出各种绘画要素,用手工缝接在各种画布上的唐卡。

(一)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题材

唐卡艺术题材广泛,涉及宗教、历史、医学、历算等多方面。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题材主要分为圣像类、医药类和地域特色类。圣像类唐卡是以佛、菩萨、上师、护法等诸多尊像为主题的唐卡。这类题材严格按照造像度量准则制作,与藏族地区唐卡基本无异,只是在个别物象的表现中体现了民族特色。例如在《金刚手菩萨》唐卡中,画幅中心绘有主尊,一面二臂三目,头戴宝冠,赤发,火焰眉,三目圆睁,龇牙咧嘴,身色深蓝,饰有耳环、项链、珠鬘、蛇鬘、飘带、臂钏、手镯、脚镯,右手持金刚杵,左手结印,左展姿,身后有背光。画幅中绘有成吉思汗及其眷属廷臣。画面中以马鬃为芯,缠绕各色的丝线作为画面轮廓的边缘。此外,以马鬃直接表现具体物象。例如,成吉思汗两侧的“苏勒得”在表现时不是用绘制的手法,而是直接以真实的鬃毛去表现,在表现手法上丰富多样。

医药类题材主要描绘了蒙医学的知识体系,对于学习者具有诸多便利。唐卡《医药九棵树》中以树干、枝叶、莲花、蟠桃等为主要形体,运用蓝、黄、白、绿、橙等多种颜色,其上用蒙古文字写有医学术语,表明各形体之间的关系,鲜明生动地阐释了蒙医药理论知识。《古代名医》唐卡是成组唐卡,绘有忽思慧、那木海扎木苏、敏珠诺门汗、占布拉却吉、丹增隐烈、伊希巴拉珠尔等蒙医药领域专家,这些唐卡目前在地方医院悬挂。

地域特色类唐卡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唐卡。在以阿拉善亲王为主题的唐卡中,绘有阿宝、和罗理、罗布桑多尔吉、旺亲班巴尔等历届亲王。以卫拉特首领为主题的唐卡中,绘有博贝密尔扎、洪果尔等历史著名人物。在《阿阑豁阿教育五子》的唐卡中,人物刻画生动,构图合理。画幅中出现蒙古族文字,表达“一箭易折,五箭难断,五子团结,强敌必败”之意。图文并茂地阐释了团结互助的道理,具有一定教育意义。

(二)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制作流程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制作工序极为复杂,从鬃毛选取、绘制至装裱都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制作步骤大体上分为五个阶段,准备阶段、构思阶段、制作阶段、组件阶段和装帧阶段。准备阶段要配备所用的工具,包括马鬃、丝线、布、颜料、纸、笔、尺子、胶水、剪刀、针等。对精选的鬃毛进行冲洗,用柏叶进行烟熏,挂于上方,祈福七天。这个阶段不同于一般的民间手工艺,在鬃毛选取、净化及祈福上体现其深刻的宗教含义。构思阶段能够将作者对画面效果的内在设想具体化呈现,影响作品的主题思想、色彩表现和构图布局。制作阶段是制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首先要将描绘的内容绘于纸上,并将此复制于布面;其次,选取不同长短、粗细的马鬃,一般取3、6、9、13、16、19、21等吉数,将不同颜色的丝线粘贴在马鬃上。将马鬃丝线缝纫于画面边缘,进行装饰。再次,根据画面需求进行着色。组件阶段是将制作完成的部件组织拼贴在一起,根据唐卡的整体情况完善画面,达到整体效果。装帧阶段是制作过程的最后阶段,一般依据画面情况进行,达到相互衬托的整体效果,

(三)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文化内涵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从堆绣唐卡发展而来,在工艺上以马鬃为主要材料,融入了蒙古族对马的崇敬与爱戴之情。据传承人陶格日勒介绍,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包含三种意义:其一,在祭祀中,把马作为具有灵性的神驹加以崇拜,将天马图用马鬃绕线堆绣技艺制作或直接拓印在布上,挂于高处,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运势。其二,希望爱驹死去后能投胎到极乐世界,不再受牲畜之苦。其三,期盼马群无病无灾,繁衍生息。蒙古族自古以“马背民族”著称,马在蒙古人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蒙古族来讲,马不只是生产生活中的伴侣,更成为他们心中的灵魂寄托。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艺术中包含了对马的崇敬之情,实则与游牧环境及民族生活方式相关联,在当今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游牧生活方式逐渐变迁的境况下,对于积淀了民间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的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四)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艺术风格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色彩艳丽,做工精细,体现了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色彩方面,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多运用纯色相对比的方式,表现出极大的色彩张力,使画面色彩丰富艳丽。工艺方面,画面处理细致精微,以丝线缠绕马鬃装饰物体边缘,形成立体感。画面人物的胡须等的表现中直接运用马鬃,呈现不同肌理效果。构图方面,马鬃绕线堆绣唐卡中圣像类题材的作品多采用中心构图法,以中央主尊为核心进行表现,形象突出,主次分明,整幅画面饱满均匀。马鬃绕线堆绣唐卡中医药类题材作品多依托树木根茎形状进行构图,附以蒙古文字说明内部联系及意义。马鬃绕线堆绣唐卡中地域特色类题材作品,构图相对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根据画面需要进行合理布局。

二、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传承现状

2016年10月,陶格日勒被认定为马鬃绕线堆绣唐卡代表性传承人(NM-05-0640)。陶格日勒的爷爷曾是阿拉善左旗昭化寺大喇嘛西日布乔德日,他掌握这门技艺并将此传于陶格日勒的母亲吉日格勒,陶格日勒又随母亲学习了该项技艺,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在原有文化基础上使技艺愈发精湛。陶格日勒多次在自治区及盟市级举办的民间手工艺作品大赛中获奖。她和家人创办金钢马鬃绕线丝绣有限公司,公司主要负责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民间工艺品等民族文化产品的研发与制作。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销售遍布国内外,主要被博物馆、艺术展览馆等机构购置,此外,近几年私人消费群体也逐渐增多。陶格日勒深感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开办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制作技艺培训班,为禁牧地区的农牧民、城镇下岗人员、残疾人士等生活条件贫困人员免费传授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制作技艺,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在传承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传承人年龄结构老龄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鬃绕线堆绣唐卡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陶格日勒现已有76岁高龄,她放弃退休后的安稳生活,肩负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潜心学习,义务传授核心技法。学徒年龄多在55岁以上,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据了解,年轻人很少愿意从事这项繁琐而单调的手工劳作,遇到其他工作机会便离开。现有学徒几乎都是女性,以下岗女工,农、牧民为主,她们文化水平不高,思维相对固化,缺乏市场意识。然而,在社会转型期,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求传承人掌握核心技术,也应具备一定的经济、科技、艺术等综合性知识。

(二)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唐卡是宗教教义的形象化阐释,对宗教的传播以及宗教氛围的渲染具有重要的作用。唐卡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庄严道场功能,唐卡是藏传佛教寺院之中必备的圣物。笔者曾对内蒙古地区的近二十座藏传佛教寺院进行调查,这些寺院遍布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通辽市、赤峰市、阿拉善盟和锡林郭勒盟等地区。从调查中了解到,在阿拉善盟的延福寺、广宗寺、福因寺中挂有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其他地区的寺院中未有展现。对其他地区一些寺院的相关人员进行采访得知,悬挂在殿内的唐卡多是近些年从青海等地购入。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表明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发展受到了地域性限制,影响力多集中于阿拉善盟一带。在民众的认知上也有类似情况,对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及其内涵不甚了解。如何突破地域限制,使民众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工艺及其内涵仍然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缺乏融合发展

2015年,阿拉善金钢马鬃绕线丝绣有限公司成立,公司主要负责以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及民间工艺等产品的研发与制作、经营管理、培训服务、市场推广等业务。市场规模小、缺乏产业间的深度融合是金钢马鬃绕线丝绣有限公司在运营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文旅融合方面,人文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之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能够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阿拉善盟资源丰富,拥有奇峰、鸣沙、湖泊、神泉等自然风貌,每年会引来众多游客,而景区仍有在内容单调、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的情况。非遗进景区,有助于提升景区的文化品质。非遗项目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在当地旅游业中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未能实现相关旅游路线及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

三、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保护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其中负载着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信息。从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制作及含义,不难发现它的发展与特定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游牧生活环境造就了蒙古人与马之间的深厚感情,马鬃绕线堆绣唐卡中体现了蒙古人对马的崇敬之情。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能够更好继承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文化特色,有利于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可解读性原则

“可解读性是指我们能够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上辨识、解读出它的历史年轮、演变规律,尤其是内在的精神蕴含。”〔3〕马鬃绕线堆绣唐卡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圣像类唐卡是以佛、菩萨、上师、护法等诸多尊像为主题的唐卡。这类唐卡神圣而庄严,充满了宗教色彩和象征意义。医药类题材唐卡以蒙藏医学知识为基础,具有知识性和观赏性。地域特色类题材唐卡地方特色鲜明,在制作上最富有创意性。坚持可解读性原则,方能不流于形式,继承传统文化之精髓。

(三)发展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特点,这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可以采取静止、凝固的方式,而是要在既不改变其按内在规律自然衍变的生长过程中促进其发展。坚持发展性原则,能够使马鬃绕线堆绣唐卡非遗项目更好地融入于当代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之中,活化利用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传承与保护对策

(一)营造传承氛围,开展学校美育

传承人培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关键因素。马鬃绕线堆绣唐卡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年轻一代对此技艺缺乏足够的热情。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有效传承和发展,与民众对这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培育新生力量无疑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创新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成为学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4〕新时代美育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将优秀的人文精神凝练为当地的美育资源。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其中凝结着游牧民族的生活智慧和审美观念,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地方学校应该充分提炼和挖掘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艺术的美育价值,将其转化为可实施的美育课程。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以美术课为依托,优化整合其他学科知识,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品味为核心,实施教学创新。在美术课中围绕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艺术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对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艺术的欣赏、评述以及动手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丰富内涵。通过建立艺术基地、手工艺坊,开展 “非遗进校园”、校际交流等实践形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传承传统艺术之精华,陶冶高尚情操、增强文化自信。

(二)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影响力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和多种媒体互联互通,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均受到了数字信息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3.19亿,占据全球网民总规模的32.17%”〔5〕。中国形成了庞大规模的数字化生活群体。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有利于塑造文化新生态,开辟文化新语境。运用数字技术对马鬃绕线堆绣唐卡非遗项目进行信息采集,通过对传承人的基本信息、代表作品、唐卡制作过程、口述史资料等的整理和存储,建立数字资源库,使马鬃绕线堆绣唐卡非遗项目以较为本真的形式保存下来。借助数字技术对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艺术进行推广,在互联网数字化平台进行技艺展示及直播,以抖音、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实现与观众的互动交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非遗项目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传统文化空间及生态环境予以再现,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文化参与体验,加强观众对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深层内涵的认知和理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借助数字技术能够使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艺术以全新的姿态走向大众生活,使其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中焕发出崭新光彩。

(三)推进文旅融合,聚力深化发展

“创新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文化遗产自力保护的内在要求。”〔6〕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鬃绕线堆绣唐卡项目应结合时代发展进行创新,实现多领域之间跨界交流与深度合作。“旅游业具有软硬结合、融合程度高、覆盖面广、拉动能力强的特点。”〔7〕文旅融合是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随着公众的旅游需求由起初的观光旅游逐渐向深度体验、休闲旅游转变,一些旅游景区已无法满足公众深层次需求,迫切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景区的品质,深入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让公众在旅游中获取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感悟。内蒙古阿拉善自然条件独特,沙漠、地质、湖泊、草原等自然景观特色突出,在旅游市场中有较强的号召力和知名度。游客人群以中青年男性游客为主,旅游动机主要是沙漠景观、地质地貌、沙漠湖泊、胡杨林景观及越野赛事等为主的自然观光及赛事。这也造成了阿拉善盟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种类较少,景区景点内容单调,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等情况。依托于马鬃绕线堆绣唐卡非遗项目,可开展丰富的宗教文化和民族民俗旅游活动。将马鬃绕线堆绣唐卡非遗项目和阿拉善佛教岩刻非遗项目相结合,打造藏传佛教艺术旅游路线,使游客在游览阿拉善左旗广宗寺、福因寺之时,欣赏沿途佛教岩刻艺术,参观阿拉善佛教岩刻传承人罗扎木苏和马鬃绕线堆绣唐卡传承人陶格日勒的传习工作室,亲身体验制作过程。认识宗教艺术的主题、功能及象征意义,理解民族地区的宗教文化及其内涵。

将马鬃绕线堆绣唐卡与阿拉善蒙古族传说故事非遗项目相结合,打造民俗文化之旅,展现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人文生态环境。阿拉善蒙古族传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人物传说等诸多类型的故事,记载了阿拉善蒙古族的宗教习俗、生产生活、历史沿革。马鬃绕线堆绣唐卡《阿阑豁阿教育五子》中,刻画了阿阑豁阿及其五个儿子,唐卡内容与阿拉善蒙古族传说故事内容相一致,在鉴赏唐卡之际,倾听传说故事内容,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有助于对文化进行整体性把握。将马鬃绕线堆绣唐卡非遗项目和阿拉善地毯制作技艺、阿拉善驼具制作工艺和阿拉善烤全羊技艺等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相结合,打造阿拉善传统工艺之旅,使游客亲身体验制作过程,感受传统工艺之美,理解民间传统工艺的文化生态及内涵。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要注重文化性,创意性及需求性。游客参与制作的工艺品更易于实现游客对旅游过程的追忆,对游客而言更具有吸引力。文旅融合发展能够使旅游产业更具有文化底蕴,对于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其中凝结着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和审美观念,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马鬃绕线堆绣唐卡项目在传承中出现传承人年龄结构老龄化、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缺乏产业间深度融合发展等诸多问题。针对于此,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传承与保护应注重营造传承氛围,开展学校美育;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影响力;推进文旅融合,聚力深化发展。马鬃绕线堆绣唐卡非遗项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民间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马鬃绕线堆绣唐卡的传承与保护,能够更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猜你喜欢
唐卡文化
文化与人
日喀则市唐卡传承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唐卡传统技艺分类梳理研究①
李雪:唐卡收藏进入理性阶段
西藏唐卡产业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
谁远谁近?
以恭敬之心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