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彤 魏春华 朱月莹
新闻素材整理是新闻记者的一项基础工作,新闻记者将新闻采访中得到的各种新闻素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闻作品。电视台新闻素材整理工作内容比较复杂,节目后期制作准备工作也十分重要,需要依靠先进的软件和硬件设备,新闻记者要熟练掌握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熟悉相关技术软件的操作使用。新闻记者在收集整理图片和视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前社会群众的实际需求,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筛选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确保制作和播出的新闻具有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文本、图片、视频内容比较新颖,引起受众的共鸣。
电视新闻的时效性、互动性、传播速度和广度有时候不及新媒体,部分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太符合现有网络传播规律,内容到达率不高,互动差,难以提供有效反馈。
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电视不仅是一种媒体,也是促进民众与政府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我国一些地方广播电视台采编工作缺乏大量的新闻素材,只是将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作为报道重点,部分新闻节目内容与基层民众日常生活脱节,缺乏贴近性,导致很多民众对这些新闻产生一种厌倦感。
电视新闻传播渠道单一。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受众更青睐接收碎片化信息,电视新闻报道主要在电视媒介播放,电视媒介不可携带、线性传播等特点限制了电视报道的广泛传播。
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应变能力,应变能力能够帮助记者应对采访中的各种突发情况,及时调整采访策略。
新闻记者要主动了解掌握每个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并在每次采访的过程中尽量避免问及对方个人隐私。要耐心去倾听,不能随意打断采访对象的回答,要切实让新闻采访对象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以促进新闻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倾听采访对象提供的信息,还要及时进行记录、整理,挖掘采访素材的最大价值,从而获得更理想的新闻采访效果。
新闻记者在选择新闻报道主题时,一定要尽量贴近当代人的实际生活,具有亲和力的新闻报道才会真正赢得群众的青睐,提升新闻媒体的影响力。采访群众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会更能激起群众的强烈观看兴趣。
此外,新闻报道一定要能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做到客观公正,能够引发社会大众的共鸣。
电视新闻记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多样的新闻专业技能。同样的新闻由不同的新闻记者进行报道,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传播效果,因此记者的专业新闻素养较为重要。通过对自身专业新闻素养的培养和锻炼,才能使自身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和认知,在采访过程中洞察周边的细微变化。
比如,在新闻记者采访过程中,能够了解到采访对象的心理情况,通过巧妙的提问,拉近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记者还应注意自身的衣着和形象,给采访对象留下较好的印象。
与此同时,电视新闻记者还要在工作之余善于进行总结和思考,增强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不随波逐流。
融媒体时代,必须时刻留意互联网的变化,及时研判新兴的传播形式或者社交平台能否“为我所用”。电视新闻记者需要学习掌握采访设备硬件及软件的操作技术,从而使采集到的信息经过剪辑产生更大的价值,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传播格局变化,满足受众需求升级是传统媒体目前的首要任务。在新媒体场域,新型主流媒体如何对不同个体进行多层次、分众化、小众化的宣传阐释,在坚持方向和情怀的同时获取信息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电视新闻记者要把握媒体融合的阶段性特征,依托传统媒体的实力、优势和资源,精耕细作,扎实推进。线上线下形成融合闭环,在捕获新的年轻受众群体的同时,加深与老用户之间的互动,培养受众的忠诚度。要学会立体式传播手段,提高新闻信息的到达率。到达率是目前比收视率更全面反映电视节目影响力的参照标准,在节目内容质量过硬的基础上,只有做好立体式传播,才能凸显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仍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电视新闻记者要想保证播出的内容能够被观众所接受,提高地方电视台的收视率,要拼内容、拼创意、拼技术、拼速度;增强专业新闻素养,强化党媒工作者政治责任,积极传播正能量,推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影响力融合交汇,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善于捕捉新闻亮点,同时在采访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采访的顺利进行,为观众呈现有价值、有态度的高质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