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光
新闻写作基本要求之一的“活”,说的就是生动活泼。有人认为新闻作品,尤其是消息,主要是传递信息的,只要新闻事实有价值,只要把新闻事实说清楚,把信息传递准确,就是好新闻。至于作品是否生动活泼,无关紧要,或者说通讯、特写等作品应当要求生动活泼,消息则无需。这是一个误区。
在准确传递信息的基础上.把作品写得生动些、活泼些,不仅是应该的,也是受众所期待的。受众不仅需要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也需要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不仅喜欢生动活泼的通讯、特写,也喜欢生动活泼的消息。
全媒体时代各种新闻消息被快速生产出来,受众在选择、接收消息的过程中,审美标准不断提高,越来越挑剔。这就需要新闻消息写作在保证内容真实的同时,应更生动活泼。
所谓生动性,通俗一点解释就是:耐读耐听耐看。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通常方法是增强新闻可读性,故事情节要波澜起伏,表现手法的运用更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活泼中往往包含着深刻,生动活泼与深度常常自然联姻。
同样一个新闻题材,谁的报道新鲜生动又有深度,谁的受众就多,谁在受众中的影响就大。下面具体说一说确保新闻消息写作生动活泼的一些方法。
新闻稿件的精彩细节,往往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这非常考验记者的文字功底。纵然捕捉到的只是一情一景、一言一行,写得精彩,同时能体现稿件内容的有趣,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增强新闻的可读可听可看性,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诚然,无论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如何变换,作为主流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一直是新闻报道的重要载体。对一个事件的报道可以选取多个角度,采用多样的叙事手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在采访中善于观察,捕捉灵感,在写作时才能写好这典型细节。
1.从细微处入手,写得精练具体生动。想使新闻消息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就要摈弃新闻写作的固定套路,捕捉好细节,使消息更动感、更形象。
消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简短,所以消息中的细节也必须惜墨,不能啰嗦、洋洋洒洒、收不住笔。一般情况下,新闻特写经常会写出情节的曲折发展过程,但是消息写作一定要字斟句酌,做到简洁又精练,如果在消息写作中细节叙述过多、过于赘述,整篇报道反而会让人讨厌。所以,记者在消息写作中尤其在写细节的时候,往往要仔细思考,认真推敲,下一番功夫,起到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2.善于用白描语言。文学创作中有一种传统的描写手法叫白描。白描就是靠最精练的文字勾勒出现场场景或者人物、事件的基本特征,写法上从来不过分渲染,也没有过多形容词堆砌,但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消息中写细节,就和文学创作中的白描一样需要精练。
新闻是写给人看的,而人往往又是报道的主体,人物新闻就不用细说了,即使是新闻事件中,人的活动也常常是新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甚至是核心因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闻要动人,就要抓住新闻事件中人的活动,特别是富有感情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在新闻报道中,要注意把握好情感的度,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用真情实感吸引读者。
我们都知道,新闻报道写作要素之一是准确真实,不能掺杂虚假成分。新闻写作中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应多用名词和动词,合理使用形容词、副词。对人物或者环境特点的刻画必须具体形象,切忌抽象概括。化虚为实,使人可感可触,是写好消息的又一招,会增强新闻的感染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再现新闻现场,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现场新闻写作的关键。适当地描写现场气氛,能烘托主题,增强新闻的感染力。记者要亲临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运用视听等多种采访手段,细致捕捉新闻主体的动作、语言、眼神。
现场描写,除了要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受众这件事发生时的情景,通过记者现场观察、真实感受,把事情发生时的画面、情景具体描写出来,这对受众来说是非常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因为这会增强新闻的直观性和真实性。
如何写活新闻现场?这就要求记者专注一个个“关键瞬间”。围绕主题,用新闻慧眼捕捉细节,写出传神的新闻现场,这里注意绝不能偏离主题。记者要特别重视动态细节,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形体动作,高频率使用动词,来表现主题。写活新闻现场,还必须写出现场事物的个性特征。
一篇好的新闻,一篇有新闻价值的新闻,除了信息量丰富外,它的思想深度也非常重要。因为没有思想的新闻、感情淡漠的新闻,往往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不能与受众产生共鸣,不能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新闻思想简言之就是新闻报道中所体现的新闻观点,思想性始终是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虽然新闻报道强调的是报道新闻事实,但是媒体是肩负重要的社会责任的,要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因此新闻报道一定要增强思想性。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记者在筛选时首先需要保证信息的真实并把握它的思想性,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能误导受众或引起不良社会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一定要强化新闻报道的思想宣传作用,从正面加以引导。
如何把新闻消息写得生动活泼,高明的记者,各有各的“神通”。这里所述的只是常见方法,而非全部方法。事实上,修辞方法诸如比喻、比拟、谐音、对比、对仗等的灵活运用,也可以增强新闻消息的生动性。这都需要新闻记者在新闻写作的具体实践中用心去揣摩,反复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