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璐佳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社交平台、视频互动平台与大数据、云计算等被广泛应用,每个人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发布,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在此背景下,各类自媒体诞生,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而传统媒体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网络出现以前,向社会大众发布资讯的主渠道是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是资讯发布的把关人。他们按照传统媒体规范,对线索和素材进行筛选和加工之后,再把新闻内容提供给社会大众。但是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体受到严重冲击。
网络在我国迅速普及,更多的人习惯使用手机来获得资讯。据权威统计资料,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了10.11亿,网络普及率达到了71.6%。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将他们看到、亲身经历的事件,用手机拍摄下来,传到互联网上。更多的个体自行在互联网上发布新闻,形成了各色各样的自媒体。自媒体上传速度快,可以使信息短时间内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而传统媒体的新闻还需要经过采、编、审等一系列烦琐流程,滞后几个小时甚至次日才能发布。输在速度上的传统媒体自然少人问津。长此以往,新媒体严重挤压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甚至已经影响传统媒体的正常生存。
在信息时代的洪流中,纸媒已出现不小的危机。更多的人开始习惯于使用网络查看资讯、了解天下事,纸媒正一步一步被社会大众所冷落,正在遭遇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一些纸媒退出历史舞台,如《东方早报》《京华时报》《外滩画报》等。
传统媒体应积极拥抱信息技术。以报刊为例,进行多元化发展,实现与新媒体共存、共荣、共赢。现在,各种传统媒体也在顺应时代发展,自我革新,寻求生存发展之机。比如《东方早报》落幕之后,澎湃新闻上线并发展得风生水起。其幕后,也就是曾经的《东方早报》团队。这是经历了深度互联网化的传统媒体变革的产物。
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开设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抖音账号、手机APP,进行网络化运营,得到了社会大众的高度认可,这为广大传统媒体提供了非常好的模板,也起到了极佳的示范、引领作用。其他传统媒体也应释放思维,冲破传统的思维桎梏,积极拥抱创新科技,让自身脱胎换骨,赢得新生。这就要求传统媒体的管理人员和从业者,主动运用新科技手段。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在新闻领域深耕数年,有着极其专业化的报道采编团队和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拥有新媒体无法比拟的丰富报道采编经验。这个优势在今天依然是最强大的保障。所以,传统媒体在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的同时,应该坚守媒体行业底线,坚持以“内容为王”为原则,以专业化的新闻采编队伍作为传统媒体发展的制胜法宝。
新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有的新闻在身边人看来,也许司空见惯,然而,却蕴含着很大的挖掘价值。比如,“流浪大师沈巍”正是经过传统媒体的深度挖掘后才成为新闻焦点。也正是在记者深入采访后,才得知这位看似普通的流浪汉实际上非常博学。新闻人凭借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多年的从业经验,可以通过现象看到新闻事件本质,使社会大众更加深刻体会和理解新闻的真正意义。
从媒介本身的情况考虑,纸质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属于不同的传播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使用范围。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媒体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传统媒体必须付出比以往更多的努力,进行调查研究、细分市场,明确发展目标,从而在危机中求得生存,实现新辉煌。
面临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强大的冲击,传统媒体必须准确抓住时代脉搏,提高新闻质量,发挥新闻的正能量。传统媒体改革创新发展,必须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基本遵循,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始终坚持生产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传播正能量。要保持改革的定力,进一步加快深度融合、整体转型,努力建设新型、现代的主流媒体。
针对突发新闻事件,除了作出快速反应,也要做好线索和素材的审核,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传统媒体应切实担负起把关人的职责,切实担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历史使命。强化品牌意识,在广大受众心中强化权威的良好形象。传统媒体发展通过数十年的时间积淀,在社会上和广大人民心中已经获得很高的社会认可度,有着自己的品牌优势。这一品牌优势在新媒体日益流行的今天,更需要延续下去。虽然传统媒体需要转型,但报道品质、职业操守并不会变化,而这种品质认同已经成了一个无形资产。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中国传统新闻媒体事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媒体要积极迎接挑战,寻找破局的机会,顺应时代潮流、顺应科技进步、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聚焦传播手段、方法、技术、形式、平台、载体不断改革创新。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始终坚持生产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