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兵
随着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的到来,新媒体短视频强势进入大众的视野,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体受到大众追捧。在移动互联网传播语境下,传统媒体话语主导权、传播力正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力随之减弱。新媒体时代,广电媒体该如何独辟蹊径,探索出一条适应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新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发生变化:碎片化、短阅读、浅思考、强互动已成为当代媒体新特点。所谓新媒体,是指一切区别于传统媒体,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其有如下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确,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博客日志、微信等方式,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
新媒体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是因为它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它的内容更具个性化;它与受众产生强互动,使受众主动参与其中。
首先,它能够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由于现代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受众的休闲时间明显呈现碎片化倾向。新媒体应运而生,它适应受众“碎片式”的时间,满足受众随时随地娱乐与信息的需要。
其次,它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在其“游戏理论”中提出:“当人们在利用短视频获取信息时,他们态度的出发点是以娱乐为主的,从而才能很好地满足自我娱乐要求。”而新媒体正满足了受众这一心理预期。很多APP甚至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私人定制”,按照受众喜好进行内容推送,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最后,它促使受众参与其中。新媒体语境下,早期信息传播模式被打破,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变得模糊,“去中心化”已成为如今信息传播的特征。新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掌握着话语权。可以说,任何人通过手机和网络都可以进行信息沟通,这大大增强了受众进行信息传播的主动性。
新媒体新在哪里?它新在理念上的革新、技术上的革新、形式上的革新。广电媒体只有摒弃传统媒体落后的传播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强强联合,不断改进媒体技术,才能在新媒体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新媒体时代,媒体拥有经济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广电媒体应与时俱进、牢记使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新的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和质量。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强化责任意识,提升广电新闻宣传质量。
受传统思维模式束缚,部分广电媒体工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重要价值,依然沿用固有模式,缺乏与受众群体的互动交流,无法体现创新性及独特性,无法充分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因此,广电媒体工作者应顺应媒体发展需要,积极转变思想,树立全媒体意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和问题,与时俱进,打破常规,从单一报道向立体报道转变,从“拼速度”向“拼深度”转变。无论思维方式还是工作技能,都要紧跟时代步伐,开拓思路,不断学习,对新兴事物采取包容接纳的态度,借助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打造出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助力广电媒体可持续发展。
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接收是多元化和多渠道的。网络媒体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腾讯、微信等超级媒体以及层出不穷的自媒体不断将触角延伸至各个领域,使受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可无论经历怎样的变化,广电媒体应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多元。
传统媒体一直肩负着引导舆论的重任。在新媒体时代,广电传统媒体更要在“权威”二字上下足功夫。尤其在炒作新闻层出不穷的今天,广电媒体更要体现权威性。这就要求广电媒体不断优化节目内容,以权威的新闻事实精准传播,同时进行有深度的报道,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借鉴新媒体传播技术,广电媒体在新闻表现手法上应更加多元。这就要求广电媒体在节目制作中,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有针对性地传播新闻信息。改进固有传播模式,使新闻视角更加独特,形式更加新颖。广电节目可增强代入感,令受众耳目一新、感同身受,从而不断提升传播效果。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一度面临窘境。对广电新闻工作者而言,要充分利用新环境下的各类媒体,借势发力,以增加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资源整合以后,实行“同平台采访、多平台传播”,使广电采访、编辑水乳交融,形成系统化传播。
广电媒体需改变以往单向传播模式,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增强互动效果。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介,及时了解受众意见,及时调整节目内容,增加节目趣味性;可以通过有奖问答等形式,让受众更有兴趣参与其中,有效增进与受众的沟通和交流,缩小受众和广电媒体之间的距离。
总之,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新媒体时代,对广电传统媒体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也越来越趋向融合,构成了信息时代的立体化传播体系。广电媒体只要把握好时代脉搏,突破固有模式,与时俱进,采用互联网思维,巧用新媒体技术,借势发力,定会释放更多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