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媒介化生存新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策略

2021-11-29 01:38
关键词:媒介社交政治

刘 平

(重庆工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 400067)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对人的社会性存在产生了更加广泛和重要的影响——电脑和智能手机等各种电子设备成为工作开展和社会交往的基础配置,各类通讯软件、社交媒体和视频媒体成为教育、交流、娱乐和消费的重要载体。法兰克福学派学者认为媒介不仅作为一种技术工具而存在,其本身也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即媒介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操纵和控制功能[1]。在此情境下,媒介一方面已经成为了所有机构运作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则超越了原有信息传递中介物的“技术工具”层面, 通过“占有”和“驯化”,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方式,让人们进入了以媒介为中心的媒介化生存时代[2]。

媒介化生存背景下,自带“网络基因”、被标签为“移动数字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和社会化进程也早已被网络媒介浸润和改变,他们在生活及学习、话语传播、人际交往、娱乐和消费等方面呈现了与“80后”“90后”大学生迥然不同的代际特征,这为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对于如何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3]因此,精准把握“00后”大学生媒介化生存呈现的新特征及新隐忧,积极探索“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策略,能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时回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00后”大学生的媒介化生存新特征

当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使用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较高,人们的工作、社交及休闲娱乐都进入了新媒介技术构建的虚拟社会生态圈。伴随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介长大的“00后”大学生群体与以往代际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媒介化生存呈现出以下新特征。

(一)媒介依赖程度加深,学习及生活方式移动化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0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网络媒介深度交融,媒介依赖程度日益加深。ADD广告研究联盟及Morketing研究院在2019年7月发布的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用户中,‘00后’大学生平均使用49.22个APP,平均每天花在APP上的时间超过7小时,两类数据远超全国水平。”长时间的媒介接触让移动网络和数字设备超越了工具层面,转变为“00后”大学生的生活体系和思维方式,甚至成为了一种情感陪伴和精神慰藉,不带手机或者手机没电都会引发不习惯或焦虑的心理,产生“无手机焦虑症”。智能手机的普及,使“00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呈现出移动化的特征。学习上,“00后”大学生习惯通过各种APP进行知识获取。有学者调查,84.2%的“00后”大学生使用手机获取各类学习相关信息,吸引他们的原因在于手机学习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以及资源丰富[4]。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让“00后”大学生一方面能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导致其学习方式碎片化、泛在化。生活上,“00后”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也逐渐被智能手机所改变,他们在QQ、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上社交,在淘宝、京东等网站上购物,在Bilibili、Ac Fun等二次元网站上娱乐。全时、便捷的移动化生活方式让“00后”大学生的生活场景逐渐变成了由移动网络、物流行业、外卖行业构成的 “流动世界”。

(二)表达意愿强烈,话语传播个性化

“0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平等意识强烈,表达欲望强烈。多样化的媒介运用不仅满足了“00后”大学生的发声意愿,还促使他们的话语表达和传播个性化加剧,呈现出话语议题多元化、内容表达分众化、传播方式符号化、传播载体视像化的特点。在话语议题选择上,“00后”大学生既积极关注时事热点、国际新闻、环境保护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宏大”话题,又热衷讨论美食、养生、学习、旅行等生活气息浓郁的家长里短。在内容表达上,“00后”大学生会根据不同的媒介平台进行相应的内容传播,比如在熟人较多的微信朋友圈主要呈现分享性内容;而在具有匿名功能的微博上,则多进行吐槽和热点关注等情绪性表达。在传播方式上,动漫表情包、网络流行语、缩写及抛梗等是他们喜欢的方式,话语形式符号化、抽象化和空心化趋势增强。在传播载体选择上,“00后”大学生更偏好用视频和图像进行交流,他们不仅局限于观看与评论,还亲自参与创作与推广,如近两年出现的短视频“混剪”和记录生活日志类的Vlog视频就吸引了一大批“00后”大学生,围绕这些视频的弹幕则成为了青年们输出与辩驳喜好的言论阵地。

(三)虚拟社交频繁,社会交往圈层化

“00后”大学生热衷于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人际互动,并追求以个人兴趣爱好为中心的“圈层化”社交,由此获得身份归属和互相认同,他们主要使用QQ、微信进行网络社交,同时也通过微博、陌陌、贴吧等网站进行交友。在信息交流平台,“00后”大学生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阅读方式获取新鲜海量的社会讯息,满足全面、立体认知社会的需求;在个人兴趣圈层,“00后” 大学生畅所欲言,乐于分享和交流,积极打造自我品牌,营造个人形象,满足自我认可的需求;在交友平台,“00后”大学生通过更广泛的虚拟空间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们“圈地自萌”“彼此关注”,接受并推送共同的兴趣话题,以求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00后”大学生大多拥有自己的网络社交圈,电竞圈、二次元圈、国风圈、模玩手办圈、硬核科技圈等是其热衷圈层,他们愿意在这些社交平台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分享信息,创作内容,与圈层成员一起营造共有的社群文化。圈层化的社交,不仅仅局限于网络,还蔓延至线下,比如对二次元文化着迷的“00后”大学生,不仅在线上进行沟通、表达和创作,在线下还举行粉丝的聚会与对接,以增强圈层凝聚力。

(四)娱乐消费方式众多,价值取向悦己化

受成长环境影响,“00后”大学生有众多的娱乐消费方式选择,但他们不会人云亦云,而是更在意自我内心的愉悦与满足,其娱乐消费呈现出悦己化的价值取向。在娱乐方式上,“00后”大学生既可以选择宅在家里,在线上追番、看漫画、打游戏、听音乐、逛贴吧,也可以选择踏出家门,和朋友K歌、打真人CS等,尽情游玩,且宅且游,双线娱乐。消费观念上,“00后”大学生虽理性务实,却非常乐意投资个人的兴趣爱好,愿意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不断投资学习,由此获得成长,从而实现理想的自我;对于所属的社交圈层,他们也想通过拥有和圈内成员相同的产品,来增加社交资本,打破社交壁垒,维持关系;在自我实现和同辈竞争压力增大的双重挤压下,“00后”大学生也往往通过消费来满足和追求即时的幸福感,“提前消费”“虚假消费”“奢侈品消费”也广泛存在于这一群体之中。

二、“00后”大学生媒介化生存新隐忧

媒介化的生存状态为“00后”大学生的生活创设出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为他们的社会化发展带来更多元的维度和空间,但同时也导致了他们的某些社会行为异化和价值观选择困惑,呈现出以下隐忧。

(一)深度的媒介依赖使“00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损

“媒介延伸人体,赋予它力量,瘫痪了被延伸的肢体。在这个意义上,技术既延伸人体,又‘截除’人体。”[5]在媒介化生存状态下,“00后”大学生长期面对方寸屏幕,身体姿势固定僵化,体育锻炼缺乏,身体机能逐渐退化,相关疾病随之被引发;依赖外卖和物流的移动化生活方式减少了“00后”大学生的劳动机会,让他们越来越少地体会到身体力行带来的幸福;“屏社交依赖症”(1)“屏社交依赖症”是一种由于对手机等各类电子产品和各类社交软件的过分依赖和迷恋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特别指智能手机用户因为过度沉湎于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手上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现实世界漠不关心,继而导致行为失控,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心理疾病。让“00后”大学生时刻关注虚拟朋友圈,害怕一不小心就错过了什么,一离开手机就会感到空虚、孤独和焦虑;现实人际交往的缺乏也容易导致“00后”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甚至出现“情感冷漠”“社交恐惧”等现实人际交往障碍;在不同的“网络圈层”社交中,“00后”大学生常根据所处的圈层文化呈现出不同的个人形象,由此维护理想中的“自我人设”,而这些虚拟世界中的个人形象往往又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自我”大相径庭,久而久之,他们有可能逐渐分不清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中的自我边界,容易感到困惑、迷惘,甚至被割裂。

(二)过度的媒介使用影响“00后”大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发展

借助媒介,“00后”大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和传递上获得了极大优势,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但受年龄、心理和社会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全面客观和理性批判解读信息的媒介认知能力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过度使用媒介并依赖媒介会影响其思维认知能力的发展。在移动化、碎片化的媒介使用场景中,“00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通过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得以展开,他们不但需要不断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中进行角色切换,而且需要在方寸屏幕上不断浏览海量信息,点击并滑动屏幕,频繁切换网页界面来完成各种操作,这样的行为模式极容易导致其注意力被分散,专注能力和探究能力被削弱。越来越多的“00后”大学生倾向于看图片和短视频,对长文或复杂内容缺乏耐心,直接造成了随手就进行评论、点赞、收藏、转发的“指尖决策”(2)在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用指尖不断滑动或点击屏幕,来实施信息获取与传递、社会交往、消费娱乐、政治参与等一系列日常决策行为。,深度思考能力减弱;过度关注虚拟世界,容易导致 “00后”大学生忽略现实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完全习惯于依赖网络所提供的信息来认知世界,用各种搜索引擎来代替老师和书本,有可能陷入网络知识来源不准确而导致的认知偏差中;算法推荐技术产生的“信息茧房”效应易导致“00后”大学生只关注自己感兴趣和自认为有价值的内容,而忽略异质、多样化的信息,久而久之容易陷入“画地为牢”的认知困境,甚至导致思维定势,不利于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养成。

(三)复杂的媒介环境使“00后”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困难

媒介化环境中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内容海量且泥沙俱下,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混杂其间,多元价值观彼此碰撞、冲突,这让“00后”大学生面临了更多元、更复杂的媒介环境,造成他们价值选择的困难。媒介化生存状态下,“00后”大学生对话语权的追逐,社交“圈地自萌”“懂即自我”(3)腾讯社交广告2018年发布的《00后来袭——腾讯00后研究报告》中出现的新词,描述“00后”们对自己价值观的定义,意思是“对某领域的深刻见解和成果来定义自我”。的形象营造和为“心头好”消费买单的行为表现,折射出“懂即自我”与“开放包容”、“自由表达”与“沉默适应”、“关注社会”与“理性现实”等矛盾多元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充满热血的爱国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却缺乏脚踏实地的行动能力,有时会导致民粹主义的“键盘侠”和“网络喷子”的产生;一方面崇尚奋斗,渴望成功,另一方面又因日益固化的阶层流动而感到灰心丧气,只能用“自嘲”“佛系”来予以消解;一方面习惯表达想法,独立自主,高度个性化,另一方面却因社会化能力不足而陷入对圈层亚文化的盲目追随;一方面在消费上理性务实,另一方面却陷入了“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的资本窠臼。价值选择的困难,容易让社会阅历尚浅的“00后”大学生感到迷惘与矛盾,从而产生信仰危机,甚至形成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严重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三、“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策略

针对“00后”大学生身心健康、行为认知和价值取向方面呈现的新隐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始终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塑造这一出发点,遵循育人规律,真正领会媒介化生存状态下的媒介逻辑,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自下而上”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客体、载体等要素中采用媒介化手段,全方位育人。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构建媒介化育人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的旨归是给学生解疑释惑从而引导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方向,同时也是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宣扬国家意识的实践活动[6]。受媒介化生存环境的影响,“00后”大学生呈现出深度的手机依赖、非理性的自由言说、圈层化的社会交往、悦己化的娱乐消费等生存样态,容易导致他们产生“流动世界中的生存焦虑”“自由选择中的道德责任模糊”“虚拟社交中的交往困境”“泛娱乐化中崇高的消弭”等一系列困惑与焦虑,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00后”大学生过度个性化、理性务实的群体特征又会削弱他们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对历史重任的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当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们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难。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而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则可能是青年顶过压力、发展成才的重要支点。”[7]对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保证价值导向的纯正本位,同时又要做到以人为本的育人本真。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导向,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00后”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坚强护体,由此产生对西方不良意识形态的免疫力,引导“00后”大学生将“热血”爱国落实到提高知识技能,服务社会,不断完善自身综合素质上来;帮助他们树立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将个人奋斗与实现“中国梦”相结合,通过艰苦奋斗,成长为“心中有火、眼中有光”以及能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其次,要充分理解并尊重“00后”大学生群体,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洞察他们在虚拟的网络媒介世界和现实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与难题,充分理解尊重其情感诉求,解决他们成长发展路上的实际问题,如“00后”大学生在虚拟社交中构建“黑话”体系,在QQ空间里求“扩列”(4)网络流行词,即请求扩充好友列表,等同于交新朋友的意思。“养火”(5)网络流行词,指QQ好友之间的互动频率,互发消息3天能出现小火花,互发消息超过30天会出现大火花,意指培养感情。,在消费娱乐中“为爱买单”(6)网络流行词,意为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网络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极度个性化的表现,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他们对平等、爱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深度渴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不能洞察其真实需求,而用枯燥的说理进行知识性的灌输,则容易产生沉默的螺旋效应,教育引导的实效性则无从谈起。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和生存特征进行调整和变化,在组织方法、开展机制、内容形式上与时俱进,真正领会媒介传播逻辑,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客体、载体等要素中采用媒介化手段,构建“自下而上”的媒介化模式,全方位育人。

(二)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4个部分,其中政治教育居于主导地位,决定和支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内容,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的[8]。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根据时代要求审视教育内容,用发展眼光丰富教育内容,用创新理念引领教育内容,在对实践的高度敏感、对时代的深切感知中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先进性,从而引导人们启新知、养新德、做新人[9]。媒介化生存状态下,“00后”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获取信息,这种“个人日报”的方式容易导致自我设防、自我禁锢的“信息茧房”效应;圈层化社交、分众化的传播方式容易导致群体极化意识和行为,产生网络舆情危机;个人话语权的放大和思辨能力的下降容易导致他们变成跟着感觉走的网络“乌合之众”,陷入情绪失控和网络暴力的危险境地。面临媒介技术对“00后”思想行为异化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在坚持政治性的前提下不断充实和发展,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中。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外在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进行技术监督和信息筛选,为“00后”大学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媒介环境,内在应该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导地位的基础上,融入“00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其对多元媒体的充分认知,增强其媒介信息解读批判能力、媒介参与能力、媒介使用能力、网络公共道德能力。首先,要引导“00后”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应对媒介环境中各类社会思潮的冲击,提高对各类媒介信息的认知和思辨能力,坚守媒介化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底线,增强社会责任感与自律意识;其次,要帮助“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价值观,使其在思想意志上成为独立自由的人,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利用媒介服务于学习和生活,而非成为媒介的附庸和“奴隶”;再次,让“00后”大学生及时掌握各种迭代更新的媒介使用技能,掌握信息获取能力,具备媒介信息数据处理能力,熟悉各类媒介平台,积极利用这些平台拓宽专业视野,在专业及所感兴趣的领域不断精进,助力个人成长和发展;最后,让“00后”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媒介信息生产传播过程的认知,识别媒介信息中隐藏的不良意识形态渗透,从而形成甄别媒介信息、判断信息真伪、理性管理媒介行为的能力。

(三)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激活媒介引导体系

媒介化生态环境中,人们实现了信息的平等共享和去中心化对话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改变,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也相应发生了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已经改变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交流和互动。针对“0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圈群化和去中心化的互动模式进行相应转化。对此,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应由“教育者为主体”转变为“教育双主体”,自上而下的说教也应改变为自下而上的培育,即“以学生为本”,根据“00后”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教育内容应由封闭预设变为开放生成,机械的知识灌输应变为“对话”式的交流与互动,进一步提升教育主体形象,激活媒介引导体系,增强感召力,实现嵌入式育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既要理解青年所思所想,为他们驰骋思想打开浩瀚天空,也要积极教育引导青年,推动他们脚踏实地走上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7]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要以平等交流、理解关怀的态度来洞察“00后”大学生的诉求,主动走进他们热衷的媒介平台,如“QQ”“两微一端一抖”(7)两微,指微博和微信;一端,指一些自媒体平台的移动客户端、新闻客户端或企业自己的官方APP;一抖,指抖音。等,科学构建话语体系,发现、制造互动话题,并进行有效引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让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在“00后”大学生的活动圈层落地生根;其次,在“00后”大学生群体中打造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媒介素养好、媒介技能强的大学生明星团队,培育他们自己的意见领袖,推动青年党员和团员在微博、论坛、虚拟社区等各类网络自媒体中担任“版主”和“博主”,并颁发证书,使他们成为网络青年支持、认可的“意见领袖”,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0],在“00后”大学生热衷聚集的虚拟社交圈层中加强朋辈引导,激活、引领、传递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群体亚文化,促进“00后”大学生凝聚共识、自我成长、共同进步。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各类媒介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秀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00后”大学生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在不断改变,从门户网站到“两微一端”“两微多端”,从图文、弹幕、二次元到短视频,他们在这些场域中认识自我,也认识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实现对“00后”大学生的引导和培育,就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各类媒介载体,提升育人的实效性。首先,要通过技术手段精准把握“00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接受心理,增强其参与和接受的积极性。当前,大数据技术可以精准捕捉人们使用手机的记录,进而进行文本挖掘,用以推测用户的使用偏好。据此,可通过大数据用户画像及时掌握“00后”大学生各类APP偏好,进行动态“攻占”,通过这些载体,以渗透式、体验式等方法了解“00后”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思想动态,做到教育和引导的针对性。其次,利用媒介空间的展示和传播优势实现主流价值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进“00后”大学生喜爱的媒介元素中,做到美感和内容相统一,深度和温度相交融,通过主题化、情感化的方式在这些媒介平台进行传播,让“00后”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认同主流价值文化。例如,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哔哩哔哩网站推出了短视频《后浪》,通过国家一级演员何冰声情并茂的演讲,对青年一代进行认可、赞美与鼓励,引发“00后”大学生群体的极大共鸣。然后,要搭建和创造以“00后”大学生兴趣为导向的群体展示载体,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服务国家、社会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社会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和对人格的尊重中体会愉悦,增加积极的媒介情绪体验,从而形成与媒介的良性互动,让他们在体验、互动的媒介实践中增长才干。

综上,精准把握“00后”大学生媒介化生存呈现的新特征及新隐忧,积极探索基于“至下而上”媒介化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才能及时回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也才能真正地走进、打动、影响并引导“00后”大学生,促使他们成长成才,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媒介社交政治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社交距离
“政治攀附”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