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
(1.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爆发。中国政府迅速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但散发、偶发、局部发生的现象仍然存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新常态下,高校辅导员如何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以此为契机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走好专业化、职业化道路,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职业能力是指综合运用知识、经验、技能等,按照一定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完成职业活动的能力[1]。辅导员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根据2014 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2]九个方面。根据这一规定,费萍将其抽象为“通用能力”和“专有能力”[3],陈勇、朱平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能力”[4]是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核心,罗勇等将辅导员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5]三个维度。本文认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工作要求,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育才使命,坚持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全面拓展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涵和外延。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辅导员所面对的“00后”,正是在客观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人,引导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人生追求,以“德”能动的改造主客观世界[7],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辅导员既要能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回到思政工作原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又要能熟悉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通过主题党团日活动、实践案例等形式,选择合适的题材、内容、时间,以理论指导实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切实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进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凝聚青年大学生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砥砺奋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课程思政提升至教育制度层面。课程思政之所以提出,即在于以系统观念和整体思维,形成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合力,有效克服“两张皮”的现象,建立协同育人的新机制。辅导员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主导力量,掌握大量思政教育资源,应主动对接专业课教师[9],以教学研究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双基”教研室建设等为切入点,融思政工作案例于教学设计之中,丰富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辅导员日常工作涉及面广,事务性工作较多,主要包括班级管理、评奖评优、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辅导员要能通过合理设置班团组织,充分发挥班级自治作用,培养优良班风、学风,凸显大学班级集体教育功能。要通过评奖评优,营造公平竞争,争创先进的浓厚氛围,选树优秀典型,发挥优秀典型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荣誉观。要能充分了解所带专业发展前景、就业趋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考研帮扶、模拟面试等服务,促进学生实现充分就业。要提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根据各年级不同特点,常态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在低年级开展大学适应性教育、高年级开展求职就业教育[10]。另一方面,辅导员身处大学生教育管理第一线,要能及时准确掌握学生身体、家庭、情感、学业等方面发生变故的第一手资料,迅速化解危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以此来指导辅导员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网络信息愈发多元,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要着力加深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加强舆论宣传、文化引领,通过内容丰富的“四史”教育、理论宣讲、主题班会等让学生理解中国的现实国情和道路选择,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激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锻炼中,增添专业认同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准确把握国情、社情,不断校准三观,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辅导员职业能力是辅导员安身立命的根本,要在坚持原标准的基础上,适应新挑战。
教育部24 号令明确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并提出了对于辅导员队伍的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班集体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习和掌握思政教育理论和方法、定期开展调研、注重运用新的工作载体,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11]。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科学回答实践之问,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高校辅导员应尽早适应新常态,不断提升职业能力,这无疑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1.对辅导员价值引领能力带来的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2]。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习惯于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进行学习,但同时也存在辨别力、独立性不足,抗挫折能力弱的特点。因此,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自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大学生都在经历这场空前的“物理隔离”,期间不排除一些境内外敌对势力别有用心、趁机而入,企图将“物理隔离”转变为大学生与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之间的“心理隔离”,这给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辅导员要将曾经的以线下教育为主迅速转变为线上引导为主,学习利用网络提升价值引领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疫情的发展,教育学生不信谣、不传谣,营造干净清朗的网络环境,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2.对辅导员日常管理能力带来的新挑战
前文已述,辅导员日常管理通常是围绕班级管理、困难帮扶、就业指导等工作展开。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班级管理工作中新增了学生相关情况上报的重要内容,如“一日三检”数据、实时上报学生在校生人数、紧急摸排中高风险地区学生往来人数等,返校、离校方案,一生一策制定等等,这些都对辅导员精准掌握班级情况学生动态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上报数据信息及时准确,以便于决策部门掌握疫情防控第一手资料,准确决策。疫情之下,一些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受到较大影响,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临时困难补助,拓展资助育人渠道,除经济资助外,还可以开展心理帮扶、学业指导,帮助困难学生度过疫情影响期。受疫情影响,2021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大部分企业缩减招工,部分事业单位延迟招考或受疫情影响不能开考。辅导员在此期间一方面要加大教育力度,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合理设置就业期望值,化解焦虑心情,不断充实提升就业技能;另一方面要主动拓展就业渠道,开辟就业专题网站,多方搜集就业信息,举办“空中双选会”,帮助发现提供更好就业机会[13]。
3.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带来的新挑战
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大学校园多处于半封闭管理状态,学生进出校园均需报备,在校期间进出公共场所亦需多次测量体温、消毒,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再度经历一段时间的居家隔离期,难免会出现孤独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主要包括:长期独处或于家人共处的孤独、出行受限的压抑;长期居家,缺乏规范的生活,无自控、无节制的娱乐增加了心中的空虚沉闷;无法适应网络授课的教学方式转变,担心学业无法完成等[14]。相对于疫情前的心理疏导,常态化疫情防控之下,心理疏导的频率会有明显提升,对于不能直接见面的学生,辅导员还要能够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在学生发布的动态中及时而准确识别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开展好线下心理咨询的同时,要掌握线上心理咨询的技能,可以通过集体线上交流、设计主题活动等仔细观察学生对待社会热点的态度,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他们对社会状况的看法。但是受限于网络交流,不同于线下的面对面促膝长谈,更要求辅导员找准重点方向、明确价值取向,把握情感趋势,具备三言两语抓住要害的能力,直奔主题,打开学生心扉,加强人文关怀,建立心理疏导的渠道。
4.对辅导员学业指导能力带来的新挑战
学校作为教育场所,面对疫情,需要在关注师生健康、提供教育内容及改变教学手段等方面承担起社会责任。教育部于2020年2月28日颁布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针对不同专业、年级、课程类型特点,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在线教学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做好疫情防控时期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良好衔接。各大高校也纷纷通过超星课堂、雨课堂等线上工具开展网络教学,授课方式采用直播和录播两大类。相较于传统的线下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导,总体掌控课堂情况的不同,网络教学更加注重师生二者的参与性,也更考验学生的自觉性。师生间隔千里,教学质量到底如何,除了教师要尽其责外,辅导员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纽带作用,协助教师并帮助学生完成网络学习。在具体工作中,需要认清青少年具备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如对网络操作的熟悉程度、使用网络的便利程度等,再将问题归类,通过召开线上班会交流学习情况、关心网络欠发达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反馈任课教师和学生间的问题,深入了解线上教学效果,统筹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思政工作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以达到网课高质量完成的目标。
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需坚持问题导向,在生成机制与建设路径上深度着力。
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辅导员的主责主业仍是价值引领,立德树人。教育部门从上到下都有自己一整套完备的思想政治理论培养体系,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中华传统文化修养培训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一点在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辅导员核心职业能力形成的理论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辅导员讲好中国故事,二者相结合,有利于帮助辅导员提升批判性、创新性思维。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疫情期间出现了部分国际舆论极度不负责任地向中国政府泼脏水,国内个别别有用心的自媒体发布扰乱视听的内容,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困惑,一些少不经事的学生难以在复杂的网络世界辨别是非。这就需要辅导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面对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能够厘清来龙去脉,提升学生政治鉴别力。辅导员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从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角度讲清楚突发事件是什么、为什么、会怎么样,特别是运用好在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讲好中国故事。
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线上线下结合已经成为工作生活的新常态,要在此新常态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长”效机制,并融入日“常”管理,将互联网作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沟通联系的重要载体,在与传统工作相结合的基础上,始终注重发挥互联网工作优势。学会适应网络管理中学生与老师参与度的变化,网络世界更为平等开放,学生也会以更为平等的姿态参与到管理中来,辅导员要善于抓住学生积极性,更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以谈心谈话为例,面对面的谈心谈话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可能有时难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多是辅导员说学生听。但诉诸网络,一些学生更容易放下思想顾虑,有的学生可能还会以“悄悄话”的形式借助键盘完整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辅导员要有效抓住这个契机,抛开说教式的谈话,以更平等的沟通姿态与学生共同实现较好的谈心谈话效果。要通过钉钉打卡、一卡通消费等,准确掌握学生生活轨迹、消费情况,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状态,如根据数据分析,有的学生始终消费较少,就应考虑其家庭经济情况;有的学生多次刷卡前后,均无其他同学刷卡记录,就应考虑其是否存在心理困难、孤独等,进而实现精准的学生管理。要分层次建立工作群,如学校——院系——辅导员——学生干部——班级五级工作群,确保信息以最快速度互联共通。
高校辅导员,兼具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事务繁忙,难有教师的空闲时间去从事理论研究,作为管理者,自然也比不上真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15]。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之下,辅导员工作更为琐碎,学生一举一动都需要辅导员准确收集数据并上报,面对职业归属的“尴尬”,辅导员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直接影响职业能力的建设与发展。基于此,高校主管部门应完善辅导员“选培制度”,选拔政治品质、专业过硬的辅导员,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专业能力培养,提升专业素养,鼓励辅导员参加学历教育,走好专业化道路。选配导师、班主任与辅导员协同管理学生,辅导员主要负责思想引领和日常管理,导师、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学业指导,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双人双百”等学术竞赛,二者充分结合,更好发挥协同育人效果。优化后勤管理体系,实行学生网格化管理,后勤工作人员配合辅导员在寝室、食堂等网格,提供更优质服务,提升学生在校期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