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霞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历史的结晶,是激励中华民族数千年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力量源泉,充满着促进国家和社会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刻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动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指明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在于其凝聚了民族共识,具有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物质极大丰富、社会高度稳定、人们精神状态极其轻松的情形下,我们能不能继续保持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昂扬精神状态,答案虽然是肯定的,但是每个人的动力强度是有差别的。在驱动中华民族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向前的力量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能量持久充沛的强劲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人们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可以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在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基于时代特点,遵循一定原则,正确处理传统与现实、需要与可能、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多维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任何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变化和运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是如此。只有对传统文化来一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实现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创新和发展进程中的继承。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本质上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运用文化所固有的惯性和张力,根据时代变化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2]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不断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史淘洗保存下来的文化精华,曾经在历史长河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以现实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使其更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于那些已经证明深刻影响了我们思想和行为方式、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在继承基础上果断采取“拿来主义”立场方法,为时代所用,这才是我们传承传统的正确方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3]。这是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并包品格,使其很早以前就广泛吸收了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消化吸收这些优秀外来文化滋养中华民族伟岸的身躯,将其熔铸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以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4]我国古代先贤很早就知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所以不但不拒绝任何外来优秀文化,反而极力将外来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据为己有”,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近代以来,面对外来文化影响明显加剧的局面,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还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人民站起来后,真正做到了“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地“拿来”[5],鲁迅先生当年对待一切外来东西的愿望变成了现实。新的时代不仅需要新的文化自觉,更能创造高度的文化自信,“洋为中用”由可能变为现实。
在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尽可能及时地发现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矛盾运动造成的,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即如传统文化而言,伴随精华而来的常常还有糟粕。在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十分注意分辨精华与糟粕,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6]
我们的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好的东西,需要我们运用历史眼光去甄别、去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文化一贯提倡继承与批判结合,扬清抑浊、推陈出新,具有自我净化的功能和动力,这才使得中华文明5000多年一以贯之,从未干涸。”[7]举例来说,传统文化中的“礼”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一方面在民族文化认同、社会治理体系、道德观念养成等方面发挥过建立规范、维系情感等重要作用;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自从奴隶制王朝时期“礼”的规则被制定出来后,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规定等级和制度,维持一种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形态,用以维护奴隶制、封建制统治。前者属于推动历史前进车轮的动力,后者却在社会发展到工业革命后因其僵化、顽固而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主导文化,人们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日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流地位更加牢固。
当前,社会上各种披着传统文化外衣而行挑战传统文化之实的行为屡见不鲜,我们应该提高文化鉴别力,建立起必要的文化“防火墙”。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调要在实践中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内涵,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各级各类教育从来就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青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青年人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状况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复兴的进程与成效,在学校教育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责无旁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学校教育具有系统阐释、科学总结、辩证扬弃的阵地优势。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认真贯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总体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要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教育体系的融合。
在学校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实践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践行者、宣传者。
文化总是以物质或非物质形式表现出来,而即使是非物质形式文化也需要借助语言、文字、艺术的形式载体来呈现。因此,我们要不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入发掘和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优秀基因,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的价值理念、思想精髓,并借助特定的文化载体不断拓展广度,努力做到开发与普及、发展与弘扬并重”[8]。
当前,信息化早已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信息的接受途径越来越广泛,对文化产品的选择越来越自主,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对文化产业的要求越来越严苛。文化企业要正确认识、迅速适应文化产业发生的深刻变化,准确反映中华优秀传统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壮大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影响力。实践证明,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既有现实需求,又有成功范例,新时代文化事业繁荣带来的文化产业繁荣,正在给国人带来丰盛的文化大餐。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或主题的文化产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极大增强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行业特殊性,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和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容削弱,文化研究机构的导向作用必须加强,文化企业的责任意识需要切实到位,只有这样,各方共同发力、形成合力,才能创造出深受人民大众喜爱的优秀文化产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需要不断挖掘,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正在发挥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时代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传承,均需从整体性的视角出发厘清不同层面的逻辑关联以及层次要求,进而在明晰自身实际定位的基础上展开相应的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共同服务文化复兴、以文化人、文明交流的时代任务。”[9]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我们也要时时扮靓我们这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的根本指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创新是深入挖掘、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根本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克服许许多多的障碍。因此,我们要全面系统、及时跟进、联系实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坚定信心,扎实推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