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宁,王凤基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a.管理学院;b.经贸学院,广州511450)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深化产教融合,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目前,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顶岗实习的相关利益方有学生、家庭、企业、学校和政府等,核心利益方是学校和企业。”[1]校企双方对校企合作的目标预期不同,企业的目标是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学校的目标是以企业为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双方利益缺乏恰当的动力转换机制,就很难进行深入持久的合作。此外,高职毕业生知识水平低于本科毕业生,尤其是经贸类专业高职学生对企业的智力支持有限;学校教学滞后于行业发展,企业需付出更多的培训成本,这也是传统的顶岗实习能效不高、企业缺乏热情的原因。
高职院校学制只有3年时间,且有学分和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完整的毕业实习大多安排在第6学期,存在学生多、企业杂、分布乱的现象,管理困难[2]。其余时段校企合作组织的顶岗实习虽然专业针对性强些,统一管理较容易实施,但时间短,对企业来说,难以满足企业正常运转的用人需求,难以保证企业的利益目标,导致学生对实习期望值有落差,影响实习积极性,并直接影响到管理效果。
学生未完成角色转化,心态不稳定,缺乏职业规划,自觉遵守工作纪律的意识不强,难以适应真实岗位的工作强度,在管理中会出现不合作现象,比如旷班、迟到、随意请假等。企业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管理和培养实习生,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多和企业完全脱离,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因为是在校生,和企业的隶属关系相对松散,企业针对实习生的奖惩措施缺失或单一,出现管理难的问题。加之实习期间工资较低,激励性低,现有的奖惩制度比较难对学生发挥有效管理和监督作用。在调研中企业方认为,参与实训的学生约三分之一工作状态良好,三分之一的学生需要引导鼓励,三分之一的学生虽经多次引导依然无法胜任岗位职责,给企业管理带来难题。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客户,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实现供给方与需求方的无缝对接,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稳定有效[3]。
“双精准”即“专业精准对接企业,校企双方精准育人”,是基于双实体实习基地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校企共建经营实体。
根据专业特色甄选合作企业。对企业资质要求:一是距离学校不能太远;二是最好是有拳头产品的外贸型生产企业;三是合作行业企业最好选择比较通用和大学生接触比较多的产品行业,比如服装、食品、化妆品、包装、文具等;四是中等以上规模的企业。
组织架构:①董事会董事长和企业法人由企业方人员担任。②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由校企双方选派。③财务管理由校方派人负责。④学校专业教师成为经营实体准员工(不领报酬,计算校内教学工作量),实习学生为经营实体员工。
师资问题:①长期聘请合作企业的副总经理驻扎学校负责项目运营,绩效由项目负责,学校再补贴一些,保证其收入不低于在企业的工资水平。②其他合作企业每周都会派出技术人员(毕业后留企的学生)来学校指导。③学校派出专门老师进行负责。④采用师徒制办法,将掌握了操作技能的高年级学生或毕业生留下指导低年级学生(学徒)。
根据企业性质及岗位要求,实行定编定岗不定员的办法,核算岗位所需人员数量,建立基于“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运作模式的学生工作团队,每岗位选拔2个以上高年级学生负责人,由负责人在中低年级中选拔成员,形成传帮带的运作机制。高年级毕业后,升上高年级的学生继续选拔负责人,每个岗位的学生数量要能确保学生上课或者寒暑假期间的轮岗。稳定的“营盘”可以确保经营实体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经营实体的生产性实训实践,经营实体成立营销部、美工部、销售部、跟单部和行政部。销售部负责运营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直接面对客户进行询盘和销售,难度最大,以平台帐号为单元划分工作岗位,将高年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以顶岗的方式负责销售工作,二年级学生在师姐带领下跟岗实习;一年级学生在任课教师带领下见习,也可帮做外围工作。通过以老带新、师徒制方式在业务传递过程中形成自循环机制。学生的绩效考核既作为销售业绩提成的依据,也是专业课程学业成绩的考核依据,同时提升公司业绩,确保公司收支平衡。
学生自愿参与孵化培训。在孵化班成立之前,要对报名人员进行反复测评,测评内容主要有岗位兴趣、岗位选择意向、时间安排、暑期加班意愿等,确保入选者能完成整个培养计划。
在弹性工作制、分享工作制等灵活的工作形式基础上,建立“营盘式”的工作团队。实施教学改革,解决实习时间难以保证的困局。一是将项目安排在第4学期,便于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实习实践。二是整合专业课程,将与基地相关的专业课整合成一个模块,边上专业课边实践,真正实现工学结合;公共选修课以网络自主学习为主,基本不影响项目的开展。三是将专业班分成AB制,上半年A班上课,B班做项目,下半年反过来。这样既解决了学生要上课,企业要连续运营的问题,又解决了企业上、下半年用人不均的问题。
采用师徒制、现场培训等形式对员工进行培训管理,通过培训培养专业技能,评鉴人才,选拔人才,建立梯队式人才库。
以职业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将管理与培训结合,强化学生的工作意识和素养,以制度强化管理的实效性。
1.行政管理。①打卡考勤:重在训练学习和工作态度。②晨会例会:熟悉事务管理的基础方法和技能,转换心态,理解操作技能实训学习的意义和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③在岗培训:包括技能培训、操作规范培训、工具使用规范等。先引导学生理解参与合作企业电商工作实际操作历练对自己成长的帮助,再指导基础操作学习、安排具体操作任务、纠正练习结果。④周会汇报:通过学生团队一周一次向合作企业主管汇报工作会议,促进实训生与企业管理人员或负责人互动,提升实训生对企业的认知度、认可度和黏度。
2.实训教学管理。①每日晨会:指导班级管理成员管理小团队的方法与技巧。②专业技能公共课:培训电商工作通用的操作技能。③在岗培训:实训生参与合作企业电商岗位实际工作,导师负责跟进指导。④现场指导:指导实训生团队成员制做周、月、年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报告、会议主持、工作汇报。每周1次实训生小组会议,主要由项目导师指导学生团队工作跟进及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每周安排1次学生团队面向合作企业管理人员周工作汇报。⑤技能辅导:合作企业派资深业务人员或主管,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指导实训生学习产品知识、专业知识、行业知识、业务谈判技巧、业务管理方法;每周安排1次各项目组长基础管理技能辅导,引导参与管理的实训生学会提炼和总结带队过程中存的问题。
3.实训考核。①出勤考核(打纸卡+公共课上课签到)。②书面考核(理论知识+周学习总结+课堂练习作业)。③操作考核(电商平台后台操作+数据统计表+会议报告)。④综合考评(合作企业对实训生的考核+学生团队互评考核)。
企业在合作管理中发现,校企合作过程中选拔培养出的实习生具有如下优势:比外部招聘来的人员学习力强、态度好、好管理;与学校合作定向培养优秀学生,培养成本较低,可选择范围大;毕业上岗就是熟手,实习期间就接受合作企业的文化和产品,入职后稳定度高,流失率低。为了留住优秀的实习生,基地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
1.留任企业代表。实习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作为企业代表在校工作。熟悉优美的工作环境,作为榜样存在的工作状态,对毕业生是有效的吸引和精神激励,同时也可以对在校生形成激励效应。
2.颁发技能证书。2015年起,国家逐步取消了商贸类专业的职业资格和技能证书,商贸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失去了最直接的证明书,企业挑选毕业生时也少了一条重要依据。通过调研发现,企业普遍信任并认可高校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于是,学校根据学生实习的具体情况,编制个性化职业技能证书,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及等级程度进行评鉴,如从事跟单的学生,其证书可以具体到询盘数多少,掌握到何种程度等,这些个性化而又实用的证书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3.实行无差别管理。对待实习生不迁就、不放松,按照企业的工作制度进行管理,优则奖励,劣则淘汰。激活了学生的工作意识,促使其尽早完成心态转变,进入实战状态,促进成长。
这些措施,从态度、技能、素质等各方面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也为企业提供了合格的人才,使得企业得到实际收益,巩固了校企合作的基础,给三方带来增长性收益,获得显著成效。
在经贸专业校企合作改革成功范式的推动下,目前广东某职业学院校内建有3个校级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创新创业模拟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基地建筑面积2000㎡;还有4个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实现了五方共赢。
以基地为载体,4年来经贸专业精准培养人才150多人,就业率100%,对口率100%,每月工资高出同期毕业生500元以上。4届毕业生调查显示,93%的学生参与了外贸人才孵化器学习或者暑期班,对自己选择到合作单位持满意态度的占42%,认为此种教学方法合理的占96%,其中认为非常合理的占44%。学生获得广东省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团队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学生3次获全省技能大赛一等奖。从2015届到2018届,直接受益学生超过1 500人,还带动了其他文科类专业进行改革,受益学生更广。
人才孵化基地也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如培养了1名教学名师,1名省名师工作室教师,教研室成员先后获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全国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获得专业奖项。电子商务专业获得3次省技能大赛一等奖,2次代表省参加国赛,取得全国三等奖,全国电商行指委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物流管理专业获得第七届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会计专业成为广东省重点专业,获得广东省技能大赛一等奖。
2.获得更广泛的社会美誉度,打开新局面。2014年以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2次承办广东省技能大赛,取得3项省一等奖,代表省参加国赛,取得全国POSB比赛一等奖。广东教育频道、南方网等纷纷对赛事进行报道。
3.成为行业标杆。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全国物流产学研基地。会计专业引进广州民昇财务咨询有限公司和广州广财公司,建立了“会计梦工厂”,学生真账真做,每月有400多家中小企业的账税由校企双方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成为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
“双精准”人才孵化基地打造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创造性地构建了“营盘式”的自循环人才系统,以实体企业为载体,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实施精准育人,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老师、政府的“五赢”效果,引起业界和同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