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商丘市分校 李春林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商丘市分校是商丘市农业农村局下属的副县级全供事业单位。近年,该校不断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充实稳定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总结、宣传、推广体系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树立典型,推动工作,为全市农广事业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商丘市农广校及各县(区)分校现有专职教师83 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9 人,中级职称35 人,初级职称33 人;兼职教师93 名,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48 人,中级职称42 人。全市现有校舍4265 m2,其中,办公场所940 m2,教室1585 m2,宿舍1180 m2;教学示范实习基地49 hm2,教学用图书11.7万册。经过近40 年的发展,学校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多次被中央党校、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评为“育才兴农示范校”,累计招收中专生26 000 多人,自考大专生700 多人,自考本科生70 多人,成人高招函授生200 多人。阳光工程培训近万人。
虽然商丘市农广校在体系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新形势下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没有专项的基础建设投入,对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缺乏应有的力度、缺少系统全面的规划等问题。
近40 年来,商丘市农广校作为专门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承担了大量农民教育培训技术指导任务。长期以来,上级层面没有专项的基础建设投入,致使市级、县级农广校的办学能力与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相比具有较大差距,缺乏自我发展能力。
商丘市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承担大量工作,但得不到各级政府部门相关项目和政策的支持。商丘市农广校承担全市近700万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编制仅有8 人,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民素质的实际需要。
商丘市农广校承担全市农民教育培训是完全公益性的事业,依靠的是各级财政的支持,农业大市一般是财政弱市,受地方财力的影响,资金往往难以满足农民教育培训需要。基层农广校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改善办公条件、购买教学设备,严重影响了先进农业技术的及时传播。
农广校体系建设要以服务“三农”为中心,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农为根,以教为本,努力提高服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事业的能力。
商丘市农广校能在农民教育培训和体系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商丘市农业农村局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关键。结合商丘市的实际,要突破“不跑不要”的思想,树立积极争取的意识,调动各县(区)分校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争取中央和省、市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对农广校体系建设的大力支持,推动商丘市农广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商丘市农广校争取多方支持,积极与相关单位联系,整合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完善与办学要求相匹配的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增加教育设备,建立教学培训基地,成立和加强乡镇、村级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力量,提出量化的标准,有重点地进行建设,主要建设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大型农村社区。
师资队伍建设是农广校事业兴衰的关键,应按照中央党校要求,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专家师资库。聘请既具有较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等为兼职教师,同时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素质。鼓励教师多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参加省农广校、市农广校举办的各类师资培训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不断提高农广校系统的师资队伍素质。
商丘市农广校积极探索和总结农民田间学校的有益做法,认真开展需求调研,做好培训方案设计。选择有培训需求、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学习的高素质农民,注重吸收当地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培训对象。搞好参与式课程设计,组织好学员学习日活动,学习方式以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为主,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效果评估与优秀学员评选,提升农民田间学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促进、辐射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