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皖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受洗礼,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1]525建党百年,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正确认知马克思主义依然是重要理论问题。因为这决定了党的长期执政稳定,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走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元问题,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13因此,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必然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当今,党的建设面临更多挑战,特别是因为时代变迁、理论学习的“浅尝式”等原因造成功利认同侵蚀、多元化思潮冲击、大众性认同滞后等,消融了党的政治信仰的神圣魅力,存在信仰模糊、淡化、动摇、缺失甚至背叛等安全危机。为找寻出路,必须探寻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的方法,厘清建设的具体路径。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信仰认同建设理论基础上不断创新,基于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概括,立足当今时代主题特征,努力打造一套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建设内容科学性与形式多样化相结合、建设过程中主体和客体和谐统一且不断提升的新路向。
学界围绕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不仅研究内容丰富,而且研究视域广泛,视野多维,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一是基于多维视野进行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的概念、定义、功能、价值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主要集中于现代信仰学视野、政治社会化视野、政治哲学视野以及政治文化视野四个维度对此进行研究。如刘建军依据现代信仰学概念,坚持问题导向出发,阐发“何谓信仰、谁在信仰、信仰什么、怎样信仰、信仰何用”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追问,论证关于信仰的问题域[3]7-291。二是对不同群体关于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的研究,主要包括高校大学生、党员干部和普通民众三类。如伍正华将党员信仰缺失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对党员干部要进行针对性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引导全社会进行政治信仰认同建设[4]10-44。三是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建设的相关研究。学界对此基本形成一致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认识和科学信仰的统一。如刘建军从理论、分类、价值、问题四个维度指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中的重要地位[5]248。黄明理也从总体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是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自觉统一[6]19-59。四是对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危机和建设进行研究。学界普遍认为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发生一定的危机,必须予以危机发生的机制及建设策略进行研究。如荆学民从信仰的发生与后果、文化探察、经济探察三方面剖析信仰危机的发生原因与机制,提出了信仰重建的社会背景与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几大维度[7]297-327。五是对党的政治信仰认同教育、培育的研究。学界目前主要集中于对意识形态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如郑永扣指出,意识形态是一种特别的政治信仰体系,在现实中化身为政治信仰的思想和理论形式,政治信仰则以意识形态的内容来实现和表达自己,需要从确立政治信仰的高度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8]。就学界整体研究状况而言,形成了一批丰富的研究成果,但通过梳理,对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研究还存有进一步的研究生长点和探讨空间:一是鲜见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的纵向思想史梳理与辨析,缺乏对其概念、来源等进行系统的学理性分析和学术探究。二是对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的研究整体性有待加强。三是对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内容和逻辑关系建构有待完善。四是对怎样破解当下信仰危机、如何建设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等现实链接的研究、对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的历史启迪和经验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而,针对学术分野,突破既有研究范式,在坚持整体性原则前提下,我们提出内外合一、上下齐心、史实结合、情理交融、显隐渗透的研究新路径。这不仅有利于梳理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的思想进程,还能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加强整体性辨析,对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内容、逻辑、途径等进行系统整合,进而将其融入党的建设整体版图,贯彻于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帮助党员有效抵御信仰危机,成为浇筑党员精神之基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9]9这一论述精辟指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方法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也为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实施路径提供了遵循。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在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是在正确认识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对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理想信念及历史使命教育,进而指引人类认识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和客观规律,自觉肩负起实现共产主义远大前景与美好愿景的责任。因此,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不仅是党员的认同教育,更要以党内坚定的信仰信念带动和引导人民广泛的信仰认同,实现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结合。
信仰是为解决人类在现实和理想、有限和无限的悖论中构建起的一种“精神寓所”,是基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产生,真理与价值是其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党的政治信仰将这种“精神寓所”屹立于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之上,一方面论证了个体生命有限性可以克服奠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性之上,即相对于个体有限生命过程而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无限发展过程是人生永恒的时代条件与历史见证;另一方面将终极关怀归结为实现共产主义和全人类的解放。因此,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首先是由内而外,再以外促内,进而内外结合,实现同频共振。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专注于党的政治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核”,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是一项根本性建设和精神动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解读的思维方式和正确运用的方法,由此可以带动和引导党的思想、组织、制度等一系列建设。反过来,也可以利用党的其他方面建设取得的成效生成自信,总结其中的宝贵经验,在内容和方法路径上反馈给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以经验和教训,不断更新建设体系,最终帮助党员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认同;此外,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虽然主体建设在党内,但不能就此打上鲜明标签,变成具有特指色彩的保守概念。因为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武器,必须不断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教育、思想武装和信仰培育才能显现作用,所以,还要不断带动和引导社会信仰建设。“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0]351,即任何科学思想都不可能仅靠自发与自觉意识中实现思维意识的体系化,人民群众所掌握并确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依靠教育。所以,必先加强党员的政治信仰建设,因为这是人民群众中较为先进的一部分人群,再由党员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并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整个社会信仰认同建设中出现的成绩、问题、经验和教训等又能反过来给予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借鉴,促进其加强实践调查,构建调研体系,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其次,内外联动,互相监督。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不仅有党内纪律建设要求,还可以加强构建全社会的人民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多维立体监督体系。同时党员要承担起对全社会信仰认同建设的督促和培育之责,在自我革命的同时,更要勇于、善于与各种消解科学信仰现象进行斗争,发挥先锋示范的带头作用,这正如毛泽东所强调 “就是‘种牛痘’,增强干部和群众在政治上的免疫力”[11]208。最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高理想目标是为人类指明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当代,中国积极应对国内外两个大局,进行内外联动,树立大局观和大视野,及时关注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的诉求及面临的重大风险挑战,关切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为全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积极情感。因而在党的政治信仰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总结和展望,努力建构破解世界难题的中国担当形象,构建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造就现实,现实映照历史。掌握历史发展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可以为现实境遇提供借鉴参考,从历史的轨迹中探寻现实问题的解答弧线。
将现实需要与历史教育相结合来服务现实历来就是中国共产党理论教育的传统。如毛泽东针对党内很多同志只关注马列经典语句,而忽略中国实际和中国历史的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提倡 “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12]27。邓小平也曾强调:“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这个学习必须联系中国革命的历史。”[13]399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重视历史学习,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遵循,他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2]10当今,面对国内外两个大变局,更应从历史中寻找依据,审时度势,深化研究,判断时势近况,树立大历史观,从逻辑理路出发,研究理论、历史、实践、价值和文化的逻辑进路,即坚持独立自主探索和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相结合,实现信仰认同建设的内生演化和外生动力的深度融合。在其理论序列中,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思想理论和相关论述;在历史演进中,总结中国共产党政治信仰建设历史过程中经验和教训;在实践范式中,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思考探索当前现实面临的党的政治信仰建设困境和出路;在价值取向中,推动深化党的政治信仰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在文化范畴中,接续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先进部分。如此,既能从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动力,又能把握当前现实事件发生的演进规律,根据现实探寻演变动态和未来演绎走向,从历史中寻找相似样本案例的解决方法,从而保证建设轨道不偏离、不漂移。至此,将党的政治信仰贯穿始终,保持清晰的头脑应对一切风险,回应国内外一切疑问,彰显党的政治信仰的理论意义和价值贡献。同时以历史事实说话,通过历史比对、现实比照和理论参照,可以更好地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保证党的政治信仰认同方向的正确性。历史基于现实、关照现实,从而服务现实,赓续历史传统不是只信历史,不顾现实,也不是只看现实,不正视历史,而是两者在变迁中相统一,在守正中创新,在一脉相承中与时俱进。科学的理论指引现实,特别是被人们所掌握的科学理论,就能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自己的壮举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预见性;百年党史,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守正创新史,拓宽了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视野和领域,呼应价值依托,通过理论演化和历史演进勾勒社会发展脉络,生成人类社会信仰发展图谱,为有序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夯实信念基石。
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须将顶层战略设计和问计于民的“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更新建设方式。
“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1]86,党中央作为核心主体,首先要谋篇布局,擘画蓝图,举旗定向,正确指明建设方向,进而科学规划建设内容,明确建设方法。基层党组织作为接触党员最频繁的第一线,是了解党员的基本动态和信仰态度的关键,必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发挥建设战斗堡垒作用。顶层与基层相重构,一方面,党中央要做好顶层设计,驱动创新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的方向和内容方法,通过政策形态将理论化为实效,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基层党组织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提高政治站位,严格贯彻党中央的政策,开展“三抓”活动,即“抓班子”“抓规范”“抓学习”建设,做好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标准化建设,提升党员核心素养。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合理消化党中央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实情的地方策略。同时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基层建设过程之中的经验、问题和诉求反馈上去,党中央根据各地反映情况的特殊性,加强调查研判,相应作出理论和政策的创新和改变,不断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政治信仰,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站稳政治立场,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另一方面,顶层和基层还指党内外的精英与大众,除了官方政治组织推动,还有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的自发组织进行的教育。党内外精英提纲挈领,分析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中的样本动态,制定相应合理的学习教育方案,吸收人民群众的智慧,采用他们的语言、叙事风格和既通俗易懂又喜闻乐见的民间方式,将官方话语、学术话语化为民间话语、群众话语;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2]11,不断调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建设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觉悟,推动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不断向前。在上与下的结合中,要注意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差异、不同群体受教育程度、不同政治身份等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前提下,开展大众化、地域特色化的推广方式,有序梯次向前推进。不搞工业化、机械化和标准化样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盲目自发的信仰认同建设,更不搞“一言堂”“人治”“一刀切”等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个人崇拜等姿态。从而达成上行下效、上下畅通、上下契合的有机统一体,既在顶层战略上布好局,又在关键节点处落好子。
“人类的情感不仅为政治思想提供动机,而且还确定政治判断中必须使用的价值尺度。”[14]122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需要以情感浸润人心,以理性启迪智慧,以情化人、以理服人、以情入理,最终达到情理交融的状态,使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更好地落地生根,在党员心间牢牢扎根。
情是指建设要关注个体情感,在建设过程中注入温度,倾注感情;理是指建设要突出内容的思想性和实践性,扩展建设深度。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知识性揭示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更是体现无产阶级崇高理想的科学信仰体系;不是简单传授知识性的理论,还要升华到其本质和核心的信仰层面。加强情与理的建设,就是突破马克思主义“知”的界限,从而帮助党员树立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诉求,引导他们追求正确立场、价值坐标和精神归宿。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追求真理建构和价值建构,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否则会出现信仰的“贬值” “失真”,甚至失落,从而导致双重缺失的危机。一方面,若单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纯粹的知识性体系进行“学术性”学理研究,会使思想政治理论性极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一般文化知识,从而难以发挥其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的功能,无法很好挖掘和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和精神感染力,进而导致片面迎合现实需求而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庸俗化,致使信仰“损值”。另一方面,若只从情感角度片面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培育和感染,又会导致学理性不足,陷入思维陷阱和理论桎梏,最终导致对信仰“终极化”和“世俗化”解读的“失真”。所谓“终极化”,就是简单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极形态,静止而非逐步展开的历史过程,不能不断通过人类生存方式改善和价值提升而最终实现更好未来的图景;所谓“世俗化”,就是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纯粹性的现实运动,当前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必须具有“共产主义化”特性。如此,要么是用信仰的崇高性消解现实性,要么反过来用现实性消解崇高性,后果都只会让认同变得更加迷惑。为此,须从理论和情感两方面入手解决,理论的刚性弥合情感的柔性在他律不强的缝隙,情感的柔性恰好弥补理论的刚性自律缺失的缺憾,合理进行“归真”“回值”,达到刚柔并济,标本兼治。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5]117由情入理,激发党员的政治信仰认同,将党员的涵养个体情怀放在首位,栽培他们有高尚的精神品质、勇于社会担当的责任心和心存高远的目标动力。这既需要培养党员有爱党爱国的情怀,以人民为根本立场和出发点,自觉融入时代,心系党和人民,践行党性修养,从实践中汲取养分,不断提升自我。也需要培养党员怀有敬畏之心和仁爱之心,教导党员始终心存敬畏,尊重、理解、热爱、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党、国家和人民。同时,话语要饱含真情。话语是表达思想观念的直观实践方式,准确生动传达话语者的情感和意志,架起有效对话的桥梁,消解刻板的刚性话语的生硬教育,彰显柔性话语风格的亲和力,理论范例为情设定,使得党员对信仰产生共鸣和纳悦感。在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过程中,借助通俗易懂的话语形式,向人民群众学习,采纳基层党员意见,倾听他们心声,时时更新话语体系和叙事风格。借用典故、图像叙事等突出意识色彩,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寓教于情的建设。此外,要将方式融情于境。党的信仰认同建设对象是处于社会现实中的人,必须关怀个体,注重情感体验。不仅要注重建设元素的选取,善于选用形状、色彩突出的纪念活动、政治仪式等具有启发回忆和联想的带有激发想象力的象征性符号元素,创设特定情境和语境,锚定时空坐标,强化认同建设的内涵融入,强调人物特写和情感导入,突出场景描绘,增强文化既视感、重视事件还原,增添行为导入。如时代楷模、红色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等激发党员干部内心对政治信仰回忆和向往,筑牢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要运用多种媒介平等对话。要借助舆论方式进行理论宣介,不仅用好培训、报刊、党员会议等传统方式,更要借助融媒体时代的便利化条件,运用网络等新媒介、电影、话剧等手段,结合信仰内容,使用大数据、VR技术等现代信息化路径使党员在沉浸式体验中熏陶。
“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1]518情感建设以理论教育为参照和依托,孕育于科学理论的框架内,奠基于生动实践经验上,升华于各种手段,反映建设的不同侧面,不能泛化情而不讲理,也不能过于理,而是恰到好处。“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6]379认知是认同的前提,这就要求建设过程中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提升政治敏感度,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地基,以经典著作为本源底蕴和基础,以时代要求为高度,研读经典,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而不是教条。再者,需要用深刻的理论话语说服党员。引导党员正确认识党,养成理性的爱党思维和行为,不偏激盲目而失去理性认知。不断提高话语阐释力和创新力,深刻透彻的话语一定是落地且聚焦实际。“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事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17]3逻辑严密、内容翔实地做好话语阐释,不是搬弄名词博人眼球,从而遮蔽内容和实质,最后词不达意,留下阐释的漏洞和歧义,而是应该不断弥合差异,避免党员产生迷惑和迷茫,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贯彻掌握政治实践阐释权和意识形态领导权来增强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的彻底性,增进党员从内心认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同时,还要遵循成长的规律实现党员的知行转化。引导党员自觉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认知、思想意识转化为理性的信仰行为,达到认知与爱护相统一,辩证对待学与做,扶正爱党行为,斧正不良倾向。由此,坚持个体情怀和深厚理论功底相融合、坚持情感话语和理论话语相融合、坚持情境创设和知行转化相融合,在“通情达理”中开展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才能以情载理,以理渡情,使得党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保真保值,展现出建设的理论广度、历史深度、目标维度、品格厚度、实践力度、时代高度、价值向度、情感温度,闪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和价值魅力。
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是一项长期普遍的实践,有显与隐之分。所谓显,就是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开展建设,坚守理论灌输,发挥各种主渠道的硬性培育作用;所谓隐,就是创新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的软性通道,丰富建设的实践形式和路径,营造全党全社会共同建设的良好氛围。
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固本培元工程,更是保持党的长期执政的凝心铸魂工程。必须昭显主旨,直奔主题,贯穿始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从而切中思想要害,拨开思想迷雾,解开思想疙瘩,直击灵魂内核。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开展主题建设。明确目标,避免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倾向,要将党员塑造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的人作为目标追求。把握本质属性,避免无内涵的空泛化倾向,要将这个建设打造为具有高度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高度重视,避免标签化倾向,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应是每个党员自觉自愿的行为,唤醒认同的力量必须使用最简单、最有效方式,如开展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岗位牌、党员岗位闪光活动等。其次,坚守理论灌输的建设方式。一方面,要坚守建设方式,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党性教育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点明建设主题。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和立场指向,特别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直接有力回击。理论灌输的过程亦是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的过程,一段时间来,虚化历史的言论甚嚣尘上,历史虚无主义者借助网络等新传播途径,以遮蔽历史整体性的碎片化叙事方式,折射放大人的猎奇心理,以放大局部的偶然性事件企图遮盖整体历史事件,封闭叙事话语,主观化语言诠释历史,以当代语境和话语重新诠释历史,剥离历史厚重感,使得历史意义迷失,要求理性历史意义降格为效用最大化的世俗工具,要求其超越自身限度,无限制地发挥最大功效,并企图以虚拟社会场域出场,打造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潜隐性和迷惑性更强。对此,必须以科学理论有力回击各种非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最后,充分发挥建设主渠道作用。根据不同身份的党员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党员,依据单位性质不同,利用党的专门建设教育机构、党小组会、先进事迹报告、党史讲座等直接建设形式和渠道。针对学生党员,除各项党员会议和活动外,则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特别是思政课,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打造教师队伍建设,既能彰显课堂教学的教育能量,还能最大限度提升建设效果和水平。同时,配以其他课程辅助,结合专业课程,打造课程思政,关注现实,精选内容,编好教材,激发学生党员情感共鸣,让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而不是教材失踪、课堂失语。
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还需要重视隐性建设的力量。党员思维特点新变化和接受信息途径的新突破等使得显性建设弱点放大的同时,也不断凸显了隐性建设的优势。首先,要创新建设的软性表达。软性表达不是婉转隐晦表明立场,而是突破单一的灌输传授模式,采取渗透于关键历史节点、重大事件、典型示范等过程中,实现立场表达的“组合式”多元发声,寓教于各种标志性的象征符号,用好“金话筒”,打造全媒体舆论场域,要党管意识形态,抓好舆论喉舌主阵地,说好党的故事,培育文化软实力。其次,要丰富建设的实践形式和路径。开展诸如电影、漫画等新形式的含有政治叙事色彩视角和路径,充分利用各种题材故事,善用偶然、突发性的故事元素,参与政治仪式、党员政治生日、参观纪念场所等具有政治化、符号化、生活化的活动,以微观视角契合宏观主题视野下的宏大叙事,唤醒群体性记忆和刺激反应,打造精神标识。在开展刻录“中国模样”和刻画先进模范光辉形象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心灵共振。最后,营造全党全社会共同建设的良好氛围。配合主渠道打造针对性、长效性和实效性的建设手段。隐性建设与显性建设互补,配合相得益彰,扩展建设场域。利用融媒体,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使党的政治信仰报道常态化,打造良好的传媒生态和网络舆情。互联网打破了原有的主渠道界限,原有边界线延伸到无处不在,必须利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更新内容,适应时代发展,打造交流窗口和对话平台,破解时事内容更新快的时效性和知行转化的实效性难题。同时,还要做好网络舆情引导,抵制不良言论,应对党员猎奇心理,及时做好信息管控,正确引导疏通而不是一味围堵,做到“立破并举,疏堵结合”。此外,还要强化建设机制保障,营造良好环境。氛围营造需要不断完善法律保障,体现在党内法规、政策、条例等制度规定之中树立的底线、红线,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及相关机构,构建评价体系与评估机制,转化为有效的治理,做好全过程中的指引、约束和规范。由此,须坚持旗帜鲜明开展建设与软性表达相统一、坚持凸显理论灌输与丰富实践形式相统一、坚持建设主渠道与营造全党全社会共同建设的良好氛围相统一。唯此,才能做到形神兼备、硬软重塑和点面结合,明确显隐边界线,不模糊界限,不能以弥合差距分歧而漫无目的地生拉硬扯。显性建设为隐性建设指引方向,但不能遮蔽遮挡隐性建设,隐性建设嵌入显性建设中,但不能覆盖显性建设,辩证看待显隐之分,在不断解构重塑之中发现契合点,进而重构使融合更为流畅,真正做好斗争、保卫和培育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1]519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路向是一条内聚式、聚合发展的逻辑进路,是贯穿全过程的常态化存在,是充满时代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有机统一体。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成就信仰主体坚定,主体坚定助力建设过程,构建起合理辩证结构。它以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为准绳,形成逻辑自洽、系统合理、良性循环、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有机逻辑链条,保障党员队伍不掉队、不错误转向、不提前泄力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坚定身份、理论、价值、立场等认同于一体的政治信仰认同,进而立足国内外两个大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开创党的政治信仰认同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