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剧创作如何后继有人

2021-11-28 10:57王睿
美育 2021年4期
关键词:特邀重庆市戏剧

戏剧创作人才队伍是艺术繁荣的主力军,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发展力量。然而,戏剧创作人才的匮乏似乎是我国舞台艺术行业发展无法规避的问题。那么,到底如何摆脱青年戏剧创作人才青黄不接这一现实难题呢?笔者以重庆市戏剧创作人才现状分析为切入口,以期寻找我国戏剧创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通病”,进一步开阔我国戏剧创作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思路。

笔者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形式,对重庆市舞台艺术创作人才现状展开系列研究。此次调查共收回32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98份。在有效问卷中,有166份问卷显示重庆市戏剧创作人才分布在主城九区,其中渝中区在主城中占1/3。这充分说明了重庆市戏剧创作人才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论是主城与区县还是主城不同区域之间的创作力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目前,重庆市戏剧创作人才年龄主要在30岁以上。这个年龄阶段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8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特别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不可否认,很多戏剧创作人员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很多人在基础还没打牢甚至对戏剧舞台还不甚熟悉的情况下就渴望成名成家,获得殊荣,而有些人则“顾前不顾后”,也就是只注重创新,不注重继承,有的创作人员目光短浅,因斤斤计较眼前利益得失而丧失宝贵机会,让人不免惋惜,还有的创作人员眼中只看得见“势”,竞争意识压制了合作意识。创作人才是戏剧事业的灵魂。舞台戏剧创作既是个人行为,更是集体行为。人的德行品性会在创作过程中被所有参与者审视,而深受其德行品性影响的舞台形象更会被所有观众检阅。因此,对舞台戏剧创作人才的培养要稳中求进,让他们先立德再立艺,切忌拔苗助长和“一棍子打死”,也不能众星捧月般地让少数“优秀人才”飘飘然,迷失自我。

就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创作人才的匮乏正成为制约重庆市舞台戏剧行业发展的瓶颈。究其根本,原因有三。首先,人才梯队结构不完善。重庆市舞台戏剧创作人才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0岁以上,职业涉及编剧、导演、舞美和作曲等多个行当,内容制作覆盖包括话剧、戏曲在内的大型剧目以及小戏、小品等戏剧种类。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才结构最为完善,创作水平也最高。相比之下“90后”“00后”创作人才情况堪忧,不仅人数过少,而且涉及行当过于单一。其次,人才类别明显失衡。一部优秀戏剧作品的诞生,不仅需要优秀成熟的编剧,诸如导演、舞美设计和作曲等系列创作人才对于戏剧创作的完成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对他们的培养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重庆市基础戏剧创作领域人才比例分布明显不均,舞美設计、作曲等戏剧创作人才紧缺的情况较为严重,需要尽快补齐短板、填补空白。最后,人才培养机制措施不够完善。虽然重庆市戏剧创作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在社会上热议了很多年,有很多人呼吁应尽快解决此类问题,但始终没有较为科学系统的戏剧创作人才培养体系出台,这直接导致重庆市戏剧创作人才培养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除此之外,戏剧资源有所偏移、创作氛围惨淡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本土戏剧创作乏力。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被重视,各省市对戏剧创作人才的培养意识也在逐渐苏醒和提升,但人才培养不仅要有完善的体系作支撑,而且需要一定的周期,成长并非一蹴而就的。然而院团迫于尽快实现多方面现实发展诉求的压力,只能疏于本土创作人才培养,寻求外援。以重庆市为例,专业艺术院团着眼于“排大戏”“拿大奖”,一窝蜂地向外求援,抢订“特邀编剧、特邀导演、特邀舞美、特邀作曲”的档期。这种“特邀风”的盛行不仅会助长艺术上“近亲繁殖”的顽疾,而且还愈发打击了本土戏剧编剧的创作热情,致使一些创作人才纷纷离职或转岗,社会戏剧创作氛围陷入愈发惨淡的恶性循环。二是缺少交流互动平台。专业院团的戏剧从业者站在追光灯下排演,而社会大众则坐在观众席上欣赏,这就形成了无形的壁垒,拉远了戏剧主体和戏剧爱好者之间的距离。在豆瓣同城板块中检索重庆近期活动,梳理2021年上半年近490场线下戏剧活动,不难发现涉及重庆戏剧活动的词条仅有22个,而且这些活动中没有任何沙龙类的交流活动,全是剧院有偿性观摩。除此之外,创作难、推广难和展演难也成为制约重庆市戏剧创作人才发展的一大难题。问卷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对于经常参加创作的重庆市戏剧创作人才来说,创作经费不足、缺乏良好的实践平台和创作环境等是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实地调研走访的过程中,笔者也了解到由于缺乏有效机制,重庆市许多青年戏剧人才创作的优秀作品虽然被专家委员会推荐了很多次,却因缺乏创作经费和实践平台以及没有排演单位认领等原因至今都无法呈现在舞台上,实在令人惋惜。

鉴于以上诸多现实问题,笔者认为,破解重庆市乃至我国舞台艺术创作人才青黄不接的难题任重道远。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等多方努力,并加强引导与沟通、强化制度、科学培养,营造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良好创作环境,源源不断地输送“造血细胞”,才能真正为中国舞台艺术的繁荣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优秀戏剧创作人才作为艺术领域的杰出代表,应担当重任、走在前列、做出示范,更应强化精品意识,在创作生产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作品上发挥引领、表率作用,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只有用优秀作品阐释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礼赞高尚情操,戏剧创作人才队伍才能以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为当代艺术留下光辉印记和宝贵财富。

(王睿/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

猜你喜欢
特邀重庆市戏剧
三年级 【第七单元】特邀审题、点评老师:胡丽平
四年级【第七单元】特邀审题老师:朱碧茹特邀点评老师:杨丽佳
好老师智库·特邀专家
特邀作品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立法计划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