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好合父母情

2021-11-28 06:54陈为人
山西文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辰光姆妈阿爸

1

2016年3月16日(二月初八)是阿爸姆妈结婚七十周年纪念。

以我之孤陋寡闻,结婚七十周年纪念,简直可说是一个人间奇迹,需要多少阴差阳错天作巧合。人活七十古来稀,即便现代人普遍长寿,也许八十岁九十岁老人不算稀罕。但夫妻要偕同走过七十年的历程,谈何容易。即使男婚女嫁都在二十岁妙龄,也必须长寿到九十岁,才有可能迎来这么个喜庆日子。更何况用我们老家青浦话说,还必须是“花烛夫妻”,也就是说是原配。两人相伴白头到老,七十年间谁也不能半途而废,只要有一方先撒手而去,不论是天灾人祸丧偶还是分道扬镳离婚,七十年婚姻纪念,就成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婚姻一旦中断,不论你是再结秦晋,还是破镜重圆,再不可能达到七十这一年限。

难怪人们把六十年婚龄定为金婚,黄金千载不生锈,可能认为达到了一个婚姻的极致。七十年的婚姻进行曲,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2006年,阿爸姆妈住进了浦东曹路镇的期颐老年公寓。一个标准间,一人一张床。后来,姆妈胆小,常常会半夜惊醒,阿爸只好叫人把两张单人床并在一起,夜里拉着姆妈的手入睡。阿爸说,自从拉上姆妈的手,她夜里就睡得很踏实。

阿爸用自己七十年风风雨雨的婚姻历程,实践了《诗经》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

2

阿爸讲过,给父母牵婚姻红线的是四伯伯,四伯伯介绍说:“黄家二小姐是朱家角的大户头,门当户对,绝无半点辱没了陈氏家族。至于相貌,一表人才,朱家角镇上一枝花。只是有一点,丑话要说在头里,伊(她)从小娇生惯养,脾气勿大好。”阿爸小时候读书时见过姆妈,也算是“青梅竹马”,马上满嘴应承:“呒关系呒关系。唔(我)脾气好唔脾气好。唔让着伊唔让着伊。”

阿爸苦笑着说:“大丈夫一言,驷马难追。同四伯伯一句承诺,搭(粘)在手上勿有办法。”说着直摇头。

阿爸有一次感叹:“古话讲,勿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伲(我们)虽然生于同年。啥个辰光走,勿要说同月同日了,即使是同年也由不得自家。”阿爸姆妈都是1922生人,阿爸生于九九重阳,姆妈生于七月初二,阿爸说是地藏王菩萨生日(佛教中相传,农历七月三十为地藏王诞辰日。青浦习俗,是夜,民间街巷庭园遍插棒香、蜡烛,供上鲜果以祭祀地藏王,称烧“地藏香”或称“九四香”。我不知道为何阿爸把七月初二认作了地藏王菩萨生日。倒是北方风俗七月初二是圣母节,太原晋祠在这天有传统庙会)。阿爸说:“唔(我)生日是九九重阳,登高节,唔爬得再高,也勿如姆妈生日厉害,大家全要哄着伊供着伊捧着伊。”我们子女开玩笑说:“阿爸一辈子勿有其它毛病,就是一个气管炎(妻管严)。”

阿爸笑着反驳:“夫妻道里,还需要争啥个雌雄?老天爷早就派定。大丈夫让让小娘子,是绅士风度。夫妻一日到夜在一道,舌头同牙齿免勿了磕磕碰碰,争个啥吵个啥?家长里短,勿有道理,道理争清爽了,感情伤害了。侬赢了,伊赢了,侬赢了也是输,伊赢了也是输,全是自家人,为啥叫吃亏是福?一个家庭,勿争勿吵和和气气才是双赢。处家庭过日子也需要智慧。”

姆妈也给阿爸帮腔:“天下十八省, 啥人家夫妻勿相骂(吵架)。船头上相骂,船捎上白话(说和),夫妻间相骂呒记仇。”

流行歌曲唱道:“愛的路千万里/我们要走过去/高山在云雾里/也要勇敢的爬过去/大海上暴风雨/有困难我们彼此要鼓励/别彷徨 别犹豫/我和你在一起。”还有歌唱道:“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阿爸姆妈俩人,偕手从上海走到太原,又从太原叶落归根返回上海。北渡南归,走遍天涯海角,继续走向地老天荒。

3

姆妈从来不让给他们祝寿过生日。六十岁花甲,七十岁古稀,八十岁耄耋,子女们三番五次地要给父母祝寿,姆妈总会把食指伸起堵在嘴上,做一个噤声的姿势,说:“不要发声,闷声活了一年又一年,大喊大嚷,让阎王爷伯伯晓得了,就把伲(我们)收了去。”说着,姆妈开心而得意地笑,为自己的幽默拍手称快。

阿爸姆妈活到九十多岁,没有过一次生日。

我们子女要给阿爸姆妈祝贺七十年婚姻纪念日,姆妈的思路已经形成惯性,我一提议,她马上摇头,又把食指伸到嘴的当中。

我把姆妈的手拨开,说:“几十年要给你们祝寿过生日,你们不让,全依了你们。这次,你们也听我们一次,因为这次意义非同寻常。”

阿爸依从姆妈成了惯性,反问我:“有啥个勿同?还呒是劳命伤财?钞票花了,人还受累。”

我说:“过去,祝寿过生日是你们一个人的事体,可结婚纪念日,是你们俩人的生日……”

姆妈马上表示质疑:“七月初二,九九重阳,哪能(怎么)一道过生日?”

我提醒姆妈:“结婚纪念日,把阿爸姆妈结合到了一道,有了共同的生日,爱情的生日。”

姆妈摇头,不以为意:“大嘴绊舌。”(青浦土语,有张口结舌,言不达意,语无伦次等多层意味。)

阿爸还是顺从姆妈的意思指着我说:“文痞!老鼠落在书箱里,咬文嚼字。”

我振振有词:“结婚纪念日,不仅是阿爸姆妈爱的生日,也可以讲是我们子女的生日。”

阿爸抢先来一句:“牛头不对马嘴。”

姆妈反应灵敏:“讲来有道理。没有唔(我)同阿爸的结合,哪里来得你们?当然是先结婚后有子女。”

我说:“还是姆妈聪明。有首歌唱,‘没有天哪来地。没有你哪有我。”

阿爸对姆妈顺从了一辈子,又一次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看着得意的姆妈自我解嘲:“马屁拍在马脚上,勿有讨好,反而捎了一脚!”

4

姆妈从几年前开始,有些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虽然反应仍旧敏捷,与人交谈对答如流,但记性是越来越差。过去的陈年旧事记忆犹新,但对刚刚发生的事情,转头就忘。我们笑她,姆妈张嘴有词:“要唔(我)记啥?身边放着一个笔记本电脑。”姆妈总对人说,阿爸是她的笔记本电脑,她需要的东西都在里面储存,打开屏幕就是。阿爸的记性也确实惊人。2016年已经95岁高龄,他对自己人生经历过的事情,不仅时间地点说得丝毫不差,就是打过交道的人名,也是张口就出不打咯吭,连字怎么写,也准确无误。

姆妈常常会对阿爸说:“侬要负责任,必须走在唔的后头。”阿爸会不失时机敲打一句:“那侬勿要同唔‘捉,‘捉得气死了唔,唔想陪侬也勿有办法。”青浦人把夫妻间强词夺理蛮不讲理无理取闹称之为“捉”。

姆妈柳眉横竖杏眼圆瞪:“唔有同侬‘捉?”阿爸忙回答:“勿有勿有。唔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阿爸不止一次对我讲:“唔现在要求勿高,能维持现在的状况,一直同姆妈两人,白天搀扶着去吃饭,晚上拉着手入睡。有唔照顾,姆妈问题勿大,唔一定要走在伊(她)后头。”

阿爸还说:“少年夫妻老来道伴。越是到老越是相依为命。活到这个年龄,先走的人是幸福,后走的人是辛苦。”

5

看阿爸姆妈的结婚照,引起我浓厚的兴趣。

姆妈的发髻高高盘成两个环,环的中间是一朵婚礼纱球,一袭洁白的婚纱礼服,把姆妈的身材,衬托得窈窕而高雅。阿爸穿一身燕尾服,一个黑色领结,一朵白色领花,黑白相间,俨然是风流倜傥一小生。

这张西化新潮的结婚照,最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的典型特征。

我参加过不少各式婚礼:有在教堂举行的西式婚礼;有骑马抬轿在小山村举办的乡村婚礼;还有十几辆豪华婚车,前有白奔驰开道,后有白宝马殿后,象征“白头到老”的豪华婚礼……但对阿爸姆妈七十年前的这场婚礼,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我问阿爸:“侬讲讲同姆妈的婚礼。坐花轿哇?遮红盖头哇?”

阿爸对几十年前的婚礼记忆犹新:

“结婚成家,说简单也简单,一变二,二成三,一个单身,老母鸡下蛋,变出一窠。说复杂,里面有许多的枝枝蔓蔓。唔在外面工作的辰光(时候),四伯伯写信来,征求过唔的意见。四伯伯讲,女大不中留,娘家希望早点拨(给)囡找一个好人家。日本人占领的辰光,有一次,日本兵闯进姆妈屋里,把一家人吓得要死。幸亏那次闻到风声早,急手毛脚拿姆妈藏匿起来,破财免灾有惊无险。黄家大大亲妈,就是侬的外公外婆,黄元凯、诸智新,托四伯伯回青浦同唔的大大亲妈(爷爷奶奶)商量。青浦人讲:‘吃食看来路,穿衣看门坊。黄家的宅邸比伲(我们)青浦的家业还要大。两家门当户对,一拍即合。大大亲妈对四伯伯讲,伲倒勿有啥个,不过终身大事,总还是要征求征求小辈的意见。依个辰光,还是老一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人定了么。征求唔的意见,说明长辈蛮开通。”

阿爸讲:“姆妈本人么,唔也见过。从青浦到上海读书,一大家人全住在拉多路,现在的襄阳路,一栋五层楼的房子。大伯伯、四伯伯,早早就呒有了男人(青浦人眉毛胡子一把抓,父亲管爷爷的兄弟姐妹都称“伯伯”。爷爷排行老三,大伯伯是爷爷的姐姐、四伯伯是爷爷的妹妹),全住回了娘家。四伯伯嫁到朱家角金家的辰光,姆妈过房(认干妈)给四伯伯,叫四伯伯寄妈。学堂不上课的辰光,姆妈到拉多路来过,照过面,当时印象,人‘黑彻彻的……”

姆妈对自己的相貌,从来都自信得很,大言不惭地自夸是“大美人”。直到七十多八十了,和小区的人一起舞剑做体操,人家都看她六十多岁,说她是“徐娘半老”,那当然是说她丰韵犹在了。

我笑阿爸:“逮了便宜卖乖。”

阿爸忙解释:“唔讲得可是句好言话。‘黑彻彻是黑里透亮。《隋唐演义》里的尉迟恭,娶的就是一个白夫人,一个黑夫人。黑夫人人称‘黑牡丹,牡丹里最珍稀的品種!”

姆妈对阿爸的解释不以为然:“侬看到唔的辰光唔几岁?十岁勿到。小囡娘肚皮里出来,哪一个勿是‘黑彻彻?小囡长大了,长开了,就勿黑了。侬看唔现在是‘黑彻彻,还是细皮嫩肉?”说着,姆妈撩起袖筒,让大家看她的胳膊。

我故意逗姆妈:“侬‘黑彻彻的,用啥技巧迷住了阿爸?”

姆妈得意地回以玩笑:“唔同伊打俏眼(飞媚眼),阿爸又经勿住唔迷惑。”姆妈高兴地哈哈大笑,笑得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这是姆妈特别得意惬意时的表情。

阿爸说:“抗战胜利后,唔回到上海,自然就提到完婚的事体。青浦男婚女嫁的事体有一套风俗。双方大人表示赞同说亲了,男方要派媒人到女方求得年庚八字,就是出生年、月、日、时的干支。请算命先生占卜,看看两个人的年庚八字合勿合。大户人家,迷信这一套,八字勿合,轻则家族勿兴旺,重的会弄得家破人亡。算命先生测八字合了,双方大人同意定亲,男方派媒人去女方家‘议聘,大大就让四伯伯去黄家商议聘金,叫‘行聘。聘金敲定,选一个日子双方设酒筵正式‘定亲,也称‘送小盘。这个日子,亲友们来贺喜,男方将聘金、彩礼、首饰送到女家,称‘求允。女家收下礼物后,回赠‘允吉,表示正式结亲了。定亲后确定结婚日期,俗名叫‘启话,也称‘送篮头或‘送大盘。‘送小盘只算是餐前甜点,‘送大盘才是正餐大菜。男方需要备重礼重金。媒人拿初定的结婚日期通知女方。女方收下男方送来的重礼重金,就算‘话落,也就是表示同意了。当然,女方也有因嫌礼金少,而讨价还价的,称‘弹盘。勿过,唔同姆妈两人的婚事双方大人全开明,通情达理,形式是走到了,当中勿有节外生枝。两家人欢天喜地开始筹备喜事,邀请亲朋好友‘吃喜酒”。

阿爸还保存着一个当年结婚时送给姆妈的化妆盒,说叫“密司佛多”,是当年的知名品牌。制作极为精美高档,大概价钱不菲。阿爸讲,“这个化妆盒姆妈基本呒有用过,伊讲,老天爷送侬一张面孔,天然本色,用啥浓妆艳抹。后来,喜欢臭美的上海人问姆妈,侬用啥个牌子的化妆品,皮肤到老还这样细嫰水灵?姆妈从来不用化妆品。姆妈对阿爸讲:“侬好运道,娶得容易养得容易,省了多少铜钿。脾气坏点,可给侬陪了一船嫁妆。”

阿爸讲:“青浦、朱家角,是江南水乡,唔迎亲是坐着船,从青浦到朱家角,十几里的水路,两只船一前一后,前面的是只大船,接新娘子的,船头上停着花轿,新郎官坐在上面。接亲的队伍人不少。接亲是上半日,姆妈娘家拿嫁妆贴上大红双喜字,陈列门外称‘亮妆,等于向乡亲们献宝。黄家蛮出客(大方),陪嫁的箱子拿后面只小船装得满载而归。唔领了轿夫抬着花轿,直奔黄家大院。到了门前,新郎要给喜娘、茶担、帮工等女方府上的人发红包,青浦风俗叫开销‘喜钿,环节疏通好,梳妆就绪的新娘,才由男方帮工接受‘发妆。‘发妆由新娘的兄弟主持,亲友送出门外,迎妆的新郞在门外‘接妆。门里门外成了一条分界线,跨过这条线,囡(姑娘)就变成了新妇(媳妇)。姆妈热泪送囡,新妇哭别姆妈,然后由新娘的兄弟扶上轿,称‘抱上轿。在鞭炮鼓乐的吹奏声中,新娘坐轿上船。”

6

阿爸出生在青浦,原来是上海郊区的一个县,后来划归上海后改为青浦区。姆妈出生在朱家角镇,一直是青浦的属地。

从青浦到朱家角,再从朱家角返回青浦,二十里的水路:“三面篷樯湖口船,浪花平处水如天”,“乌鸦天际墨半点,白鹭滩头玉一丛。欸乃(摇橹声)数声回首处,九山浑在有无中”。山移水转,美景如画,阿爸所讲述的接亲船只,就是行进在这样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之间。

阿爸讲:“陈家府上的对河口,是个盐码头,这是个大码头。船停靠在盐码头上,花轿抬下来,还在青浦县城里绕了一圈。吹鼓手铿锵铿锵地吹打着,新娘子穿着婚纱,面孔上勿蒙红盖头,婚纱裙拖地老长老长,有两个小天使,金童玉女在后面捧着。后面跟着好多看热闹的人,前簇后拥地跟着迎亲队伍一道走。唔(我)是下了船在府上等。伊个辰光,中产阶层以上家庭,住房条件已经比较讲究。伲屋里(我们家)几代富庶,豪华小洋房,楼房式样前面有天井,正房有客堂,就像现在的客厅,两旁连着一排厢房。”

1962年,金裕叔叔领我回青浦老家看过一趟。记得金裕叔叔把我领到一条街上,金裕叔叔说,这条街叫西虹街,是当年青浦县里最热闹的一条街,这排房子的背后,你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是青浦县城的老城墙,大跃进那年拆除了。走到一座深宅大院门前,金裕叔叔轻声说,从这里开始了。往前走走走,我记不清走过多少个门面,金裕叔叔又轻声说,到这里终止了。然后,走出一段,神秘地对我说,记住了?整个半条街,过去都是你们家的府第。我当时有些心惊肉跳:这还了得?要让人知道了,这不是明目张胆地传承“变天账”?给你戴一顶“反攻倒算”的帽子不冤枉!

阿爸讲:“青浦的风俗讲究,花轿要从‘青龙头,就是府邸的东南角进宅,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吹鼓放铳迎嫁妆、新郞接新娘。花轿里有点噱头,放了一架留声机,就是过去的老式唱机,新娘走出花轿,放的是婚礼进行曲。姆妈脚踏红毡,跟着音乐的节奏,伊蛮有音乐感的,舞场上的老手。花轿么停在天井口,傧相引导着姆妈走进大客堂。婚礼是中西合璧,既有老一套的拜天地,新郎新娘并排而立,大客堂上两桌并列,大紅花烛高烧,新郎新娘进行拜堂仪式:先拜天地,再向大大亲妈、阿爸姆妈磕头,最后,新郎新娘相互交拜,再手挽同心结,由两位‘全福,就是上有爷娘健在,下有子女齐全的同辈男女青年,手持“花烛”,护送入洞房。洞房里已经请多子多福的原配夫妻‘开铺,就是在婚床上铺褥叠被安排妥帖,表示‘百年好合,白头到老。也有当年上海滩上新潮的婚礼舞会。传统婚礼仪式结束,就在大客堂跳舞,当年伲(我们)屋里的大客堂是大方砖拼出来的,跳舞前,洒滑石粉,跳快三步华尔兹要旋转的。新郞新娘与来宾双双成对,翩翩起舞。”

阿爸又讲:“姆妈喜欢热闹,喜欢跳舞。结婚以后,伲(我们)在上海住了一段辰光。经常到一个叫四姊妹的舞厅跳舞。四姊妹舞厅在延安路、成都路口,属于中档舞厅,比较大众,去得学生比较多。当时,上海滩最高档的舞厅在四马路上,就是现在福州路上的百乐门和仙乐斯,二层上有一只玻璃舞池。随着舞曲的蹦喳喳蹦喳喳,伊(它)里面的灯光会随着节奏变化。伲(我们)有辰光也去,不过不能经常去,因为一个是路比较远,一个是比较巨(贵)。伲(我们)去跳舞,全是坐三轮车,一对坐一辆。唔同姆妈一对,赵楷同宋德风一对,江陪玉同汪尧圻一对。舞厅的音乐不是放唱片,全是用的乐队,气氛好。舞客可以点歌,让洋琴官(乐队)伴奏。江陪玉会唱一只叫《王昭君》的歌,是四步舞,由慢到快,由慢四步变成快四步。点了歌,江陪玉上去唱,洋琴官真是开心,点歌是要额外付费的。唔(我)同姆妈跳到舞台口的辰光,洋琴官吹拉管(长号)的,故意把管子拉到侬(你)面前,吓侬一跳。气氛活跃得不得了。中午二三点钟进去,一直要跳到夜里七八点、八九点钟。只要去跳,就在舞厅里吃饭。虽然不是吃大餐,点四只菜五只菜,可是舞厅里吃饭的价钱,比外面饭店要高出不少不少。凡是舞厅里吃饭,总归是唔出钞票请大家。钞票用起来像流水,好像唔这辈子,对用钞票从来无所谓。”

我印象中,阿爸一向出手大方,一副富家阔少的气派。听阿爸讲过,1950年代,他喜欢打乒乓球,常与郭叔叔一起练。每次练完,他总会请对手吃宵夜,阿爸讲,人家比我打得好,能陪你练,就是给你面子。一起吃个宵夜,也不是吃大鱼大肉,就是一碗蛋炒饭,一碗紫菜汤。或者一碗小馄饨,里面放点白米饭,你还好意思让人家各人掏各人的钞票?阿爸的乒乓球打得很好,尤其是突然发力一“弹”,速度快,角度刁,一招致胜。阿爸的乒乓球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太钢保持了几届亚军,阿爸说,就是打不过郭叔叔,他是横板,两面打,比直板占优势。

我童年幼年时期,每逢过年,阿爸总要准备一大摞“压岁钱”红包,虽然里面仅是包一些小钱,但加起来也是一笔开支。只要有左邻右舍的小孩来家里拜年,阿爸总是来者有份。后来住到敬老院,随着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阿爸的高工资不断被稀释,阿爸姆妈的工资仅够支付敬老院的养老费。但是,阿爸尽管“内囊尽已上来”,可是“乐善好施”的本性不改,夏季给阿姨发饮料,买了烤鸡请大家吃,只要有阿姨到房间服务,总要从抽屉里摸出些小吃,说,不好意思叫人家空手走。姐姐常嘲笑阿爸:“侬的人缘好,全是钞票买出来的。”

我很赞赏认同阿爸的做法,李白有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钱存在银行只是一张纸,只有流通起来才有价值。

太太严淑鹤说我身上真是爸爸的血统,死要面子活受罪,只要跟朋友在外面吃饭,总是抢着付钱。隔三差五还要找个由头请朋友吃饭。

7

给阿爸姆妈庆贺完结婚七十周年纪念,乐极生悲,我们回到太原没几天,就接到阿爸打来电话,说姆妈跌了一跤,人不能动,一动就哇呀哇呀叫疼。不晓得啥个原因还有热度(发烧),可能是有炎症。敬老院的医务室说,得赶紧往医院送。

阿爸姆妈八十五岁入住期颐老年公寓,十年来我们心上总悬着一块石头,不知什么时候突然一个电话,石头就砸落下来。

姆妈讲:“人老一日,瓜熟一夜。七十岁以后是一年不如一年,八十岁以后是一月不如一月,九十岁以后是一日不如一日。”姆妈还经常讲:“老人最怕跌跤。跌一跤,自个勿能动,躺倒床上,自个遭罪,子女也跟着污呀水呀(屎呀尿呀)帮侬弄,讨厌哇?走路一定要当心,脚面下要踏实了,再迈下一步。”

阿爸讲:“狗老老嘴巴,人老老脚花。狗的老态是,满嘴流着涎吐水(哈拉子,涎水),鼻涕拉茬。人老了,首先反映在脚上,脚花(脚劲)软了,散步也走不动了,还容易跌跤。院里有个七十几岁的老人,每日跑到大门口锻炼,有几棵树,拿身子往树上靠,也是一种锻炼方法。结果脚下一软,滑落下去,仰面朝天,一下子就瘫了。”

记得阿爸八十岁的时候,还与我一起挤公车,挤上去抢到座位,就得意地看看我问,阿爸的脚花比你还硬朗吧?刚住进期颐老年公寓,阿爸姆妈还能跟着我到二三里外的菜市场买水果。

老人最怕跌跤。骨质已经疏松,不像学步的小孩,跌倒了爬起来。跌不起,一跌可能就再也站不起来,“一失足成千古恨”。

十来年间,我每周通电话时。都会老生常谈一再叮嘱:“你们走路一定要当心,手里要抓稳了,一步踩踏实,再迈另一只脚。”话虽然这么说,谁是愿意跌跤?事情总发生在意料之外。

也许上苍已经有过警示:

2013年我们到敬老院看父母,前一天夜里,姆妈上厕所,脚花有点软,身子一歪人就倒在了地上。幸亏旁边有只凳子,挡了一下,姆妈倒没什么,阿爸看她倒在地上,想过去扶一把,结果把腰闪了。第二天清晨,我们一到敬老院,阿姨就告诉我们,还一个劲地埋怨爸爸,有事么摁铃呀,我们值夜班的有阿姨。可是你们家老人太自觉,说半夜三更,怕惊扰了我们。阿姨一再向我道歉说,你让老人尽管喊一声,我们值班就有职责,万一摔出个事来,尽管你们家属通情达理,我们也会于心不忍。

前一年,在走廊里散步,一直好好的阿爸,自己极力回忆也说不上是什么原因,是脚一软?还是脑子突然一片空白?手还扶在栏杆上,头就已经磕在了墙壁上,顿时碰得头破血流。那一次吓坏了,姐姐、弟弟马上赶到敬老院,叫救护车把阿爸送到医院。多少老人就是一个头晕,心梗或者脑溢血,人就过去了。好在那次是有惊无险,到医院做了一个全面检查,心脑血管都没问题,身体的其他器官也好。大夫也是宽慰也是警告:老人身体的各个器官一点没问题,要是不发生意外,放心地照着百岁老人目标奔。但是,千万不敢再让老人独自行动,有一次侥幸就是万幸,不要再奢望有第二次。

8

九十岁以前的姆妈,脑子好使得很,谁能想到,她会得老年痴呆症?

阿爸姆妈回上海,最早是住在赤峰路,后来搬到曲阳路,两处住处隔了两站地,中间有一个超市——“易买得”。一年夏天,姆妈说想她的老姐妹们了,想去看她们。阿爸反对,说这么热的天,你跑出去会中暑。姆妈就对阿爸说,我们到“易买得”去坐,那里放了冷气,坐着凉快,还不要出电费。坐了一会,在赤峰路住的老姐妹也来了。姆妈笑着说:“唔早算见伊拉也会来‘易买得乘凉,所以早早在这里‘守株待兔。”

阿爸把这个情节讲给我听,我不禁失声笑出。我说姆妈:“侬反应勿要特快。”

姆妈谦虚:“有辰光正好触礁。”

有一次,我为讨姆妈开心,与严淑鹤开玩笑:“你妈生你不如我妈生我。我的眼睛好,高瞻远瞩,走一步看三步。你近视,离开三米就看不清。”姆妈马上为严淑鹤帮腔,还能这样夸自家?我说,是夸你。姆妈说,你应该这样说,全给我笨完了。

散步路上,姆妈夸媳妇。我说:“处家庭需要智慧,媳妇好是儿子调教得好。”姆妈马上来一句:“你是含沙射影讲阿爸没有把我调教好?”

阿爸与姆妈顶真起来,我说阿爸:“侬总讲姆妈‘捉,唔从来没有看到过。今朝倒是看到侬在‘捉。姆妈一句平常言话,侬却要抓伊绊头(找茬)同伊争,侬讲,是侬‘捉还是姆妈‘捉?”

阿爸讲:“现在姆妈好容易有了迟来的爱,侬又给唔挑。”

姆妈马上替儿子开脱:“爱是挑拨勿了的,是不是?老头子。”

刚到敬老院的时候,姆妈只是忘性大。阿爸讲:“别人同姆妈交谈,根本看勿出伊有毛病。就是呒能讲得辰光长,讲得长了,伊的话会转回去。”

一开始发现姆妈这个情况,我们都不愿意戳穿,怕她尴尬难过,伤了她的自尊心。可后来这样的情况发生频率越来越密。車轱辘话反复说,前边说后边忘。再后来发展得更为严重,同样的话一再重复,大同小异,犹如复读机又播一遍。旁人就窃笑,有的阿姨很率直,并不照顾姆妈的情绪,笑着伸出三个指头在她面前晃。姆妈反应很快,马上觉察问:“言话讲三遍,淡如白开水,我讲过三遍了?”

9

一百多年前,德国的阿兹海默医生,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例老年痴呆症。人们把老年痴呆症称之为“阿兹海默病”,以纪念这位精神病学家。一百多年来,人类艰难探索,也没能找到病因及治这个病的有效药。

研究学者把患老年痴呆病人的大脑解剖后,发现有两个特征:一是比正常老人的大脑萎缩得严重;二是大脑某些区域呈现钙化和纤维状——没了弹性。老年痴呆的大脑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病变?至今医学没有定论。据研究统计,老年人也许在发病的迟早,表现的形式上会有差别,但得老年痴呆的机率高达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每两个人中,会有一个人患上老年痴呆症。

姆妈的直觉好,虽然不懂“阿兹海默病”,但经常会拍着自己的脑袋说:“唔的脑子萎缩了。储存勿了这多记忆,所以忘性大了。”说着,姆妈又会自我解嘲地说:“勿过勿要紧,唔身边放着一个笔记本电脑,啥个事体伊全记着。”

阿爸就苦笑:“唔这一辈子活得实在是太辛苦。年轻的辰光辛苦工作,现在是辛苦姆妈。姆妈现在有点木之木古(呆头呆脑),穿衣裳勿晓得冷暖,吃饭勿晓得饥饱。全要唔给伊提醒:今朝要穿上外套了,明朝要脱了羊毛衫了。刚刚吃过饭,伊又要摸出小点心来吃,勿让伊吃,伊还要同我发脾气,‘唔也挣到工资,做啥勿让唔吃?。唔稍微一个检点勿到,有一日天,姆妈勿穿衬衫就套上了羊毛衫;有一次,稍微少讲一句,伊就撒水(尿)撒之裤子里。”阿爸说着直摇头。

我在的时候,有一次阿爸提醒姆妈:“一上半日了,侬好撒水去了。”姆妈笑着向我诉苦:“侬看看阿爸霸道哇?过去有句老古话,管天管地,还能管人撒水放屁。阿爸现在是啥个也要管唔,唔是一点勿有自由。”话是这样说,姆妈是一脸的幸福感。

后来姆妈发展到,来人看她,人前脚走,她就忘得一干二净,会悄悄问阿爸:刚才来的啥人?我估计,可能与她的眼睛退化,模糊看不清也有关系。记忆力与视力相互影响恶性循环。

10

2013年,我们去敬老院看阿爸姆妈,有一天,阿爸对我讲:“昨日?(你们)走后,姆妈问唔,刚才来的是啥人?唔讲,大弟同严淑鹤呀。伊讲,伊拉在太原的。唔讲是呀,伊讲,侬看唔陈之糊之(稀里糊涂)到啥个程度了,连自家的儿子也认勿出了。”

我发现,姆妈往往会与我聊得好好的,我去上卫生间,她会转过脸去问阿爸:“刚才同唔讲言话的啥人?”同样,有时与我讲的讲的,会问我,躺在旁边的阿爸是“啥人”?

但人坐在旁边时,姆妈从来不好意思开口问。姆妈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达到自己想晓得的事情。

姆妈想不起我是谁了,故意问我:“侬认得唔哇?”

我说:“唔当然认得,侬阿是叫黄明训啦。”

姆妈进一步追问:“侬叫唔啥个?”

为了让姆妈锻炼脑子,我故意逗姆妈:“叫侬奶奶。”

姆妈动脑筋想了片刻:“勿对,叫唔奶奶的是雷雷,唔只有一个孙子。侬叫唔啥?”

我仍逗姆妈:“叫侬好伯伯?叫侬亲妈。”

姆妈却一本正经:“不要同唔寻开心。侬叫陈士元叫啥?”

我不忍心再逗了:“唔叫阿爸。”

姆妈反应过来:“这就对了。陈士元是唔先生,侬是唔儿子,侬叫唔啥?侬叫唔姆妈。”姆妈说着高兴地又笑又拍手,觉得自己得计了。

我有时故意考考姆妈:“陈士元是侬啥人?”

姆妈俏皮地瞄我一眼:“这个问题能难倒唔?小儿科。黄明训么是陈士元的老婆,陈士元么是黄明训的老公,对哇?侬以为唔勿晓得?唔是同你们寻寻开心。”姆妈与我们玩了个小幽默。

直到这时,姆妈的反应还是丝毫不逊色于十年前。

我到敬老院去看父母,服务阿姨故意逗姆妈,指着我问:“这个是啥人?”

姆妈答:“叫唔姆妈,当然是唔儿子。”

服务阿姨再问:“是大儿子还是小儿子?”

姆妈其实没弄清楚,说:“反正全是儿子。”

服务阿姨:“儿子总管有大有小。”

姆妈:“一样大。”

服务阿姨:“怎么可能一样大?”

姆妈:“双胞胎。”

服务阿姨:“双胞胎也有先出来后出来?”

姆妈:“剖腹产。一道取出来。”看着阿姨不吭声了,姆妈哈哈大笑对我说:“唔就是妇产科医生,伊能难倒唔?”

11

上海炎热,有服务员故意逗姆妈,把你的扇子借我用用。姆妈马上回答:“扇子扇凉风,扇夏不扇冬,要是有人借,过了八月中。”我惊奇地说,这个顺口溜侬哪能(怎么)就记得?姆妈说,这个顺口溜唔晓得用得着。我:“看来侬是有用的记,用勿着的就勿记。选择性遗忘。”

阿姨进来逗姆妈:“我来看你了,你想不想我呀?”

姆妈对答如流:“想侬所以在这里等侬来呀。”

阿姨一进来,姆妈与她寻开心解闷:“侬看唔哪能(怎样)?”

阿姨:“蛮好啦。”

姆妈:“侬看得出唔表面,侬看得出唔脑子哇?”

阿姨指着我问姆妈:“你面前是啥人?”

姆妈显然又忘记了,她机警地反问:“唔考考侬,侬晓得哇?”

阿姨故意追问姆妈:“是唔问侬呀?”

姆妈灵机一动:“是唔的宝贝。”

阿姨:“儿子来你开心哇?”

姆妈:“宝贝来了么当然开心。”

阿姨对我夸奖姆妈:“你讲她脑筋好用哇。”姆妈开心得笑。

阿爸叫姆妈擦背,姆妈:“唔还有用场?这种事体,侬只有叫老婆来做,叫阿姨勿来事(不行)。这个老婆好哇?这样好的老婆,侬到哪里去寻?”

阿爸:“老黄卖瓜,自卖自夸。”

姆妈帮阿爸贴伤湿止痛膏,一面贴一面讲:“贴了么痒,不贴么疼,侬这个人难侍候。”姆妈玩了一把语言俏皮。

阿爸毫无幽默感,有些生气地说:“唔是真苦真苦,侬还拿唔寻开心。侬叫唔陪侬走,唔脚疼来走勿动也要陪侬走。唔是啥个服务态度?”

阿爸讲姆妈,有辰光让你哭笑不得,夜里起来,站在卫生间门口,大声地问,里面有人哇,里面有人哇,把阿爸吵醒了。阿爸讲:“里面黑着灯,就说明勿有人,侬半夜三更哇啦哇啦喊,吵来别人呒法睏。”姆妈马上回一句:“侬睏侬的觉,唔又呒喊侬。”阿爸生气了:“呒是喊唔,哪能拿唔吵醒了?”姆妈也来火了:“啥人嗓门大?是侬呜哩哇啦的叫!嗓门大来,像同人吵架。”

阿爸无可奈何,再争下去整个夜里不要睡觉了:“侬又呒是勿晓得,唔讲话就是嗓门大。”

姆妈:“宁同苏州人吵架,勿同宁波人讲话。”

阿爸讲:“唔呒是宁波人,唔是青浦人。”

我说到在蒙特利尔看嬉笑节,语言不通,听不懂,光看别人表情,知道很風趣幽默。阿爸讲:“看戏看卖芝麻糖。”妈妈补充:“瞎子趁道(随大流)笑。”

阿爸以开玩笑的口气指责姐姐,姐姐自我解嘲地回击阿爸:“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阿爸姆妈都属狗。

姆妈帮阿爸:“活到九十几岁了,勿要讲象牙,啥个牙齿也吐勿出来了。”

阿爸油灰脚指甲,姐姐讲,我来剪好哇?

阿爸说:“不要,侬球糊麻茬(粗制滥造),剪出血来,啥个唠啥个,自管自走了,唔一个人疼。”

我说阿爸:“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姐姐好心为侬剪脚指甲,侬反而戳伊几句。”

姆妈在一旁为阿爸帮腔:“是侬在挑,姐姐根本呒有听出来。”

12

我每次到敬老院,总会把姆妈的一言一行录下来。我想,一方面是记忆力的衰退,另一方面是反应力的敏捷,两种脑力在作逆向运动,在人的脑子里,究竟如何形成这种现象?也许有一天,我的这些录音对研究老年痴呆病症有所帮助。

过去医学界一直认为:人发育完成后,脑细胞不像身体其他细胞会再生;人随着年龄增大,脑细胞死一个少一个,因此,老年人的大脑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

199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Elizabeth Gould教授,在猴子大脑发现了新生长的细胞。从此,打破关于哺乳动物脑细胞不再生长的认知。至今,科学家们发现人脑不仅不断产生新脑细胞,而且新脑细胞产生的速度,同老年痴呆症有关。

英国专门研究脑细胞再生的Sandrine Thuret博士说:“成年人每天能新生700多个脑细胞,新脑细胞集中产生在大脑负责记忆、情感和学习的海马区。”“新旧脑细胞不断置换,到了50岁,海马区的脑细胞都已是成人后再生的。”Sandrine Thuret 博士说,在小白鼠身上做的实验表明:阻止脑细胞生长,小白鼠就开始失去部分记忆,特别是失去方位感。

阿爸讲:“姆妈的脑子是一阵清爽一阵糊涂。伲(我们)交谈讲得辰光长了,姆妈心里就要勿开心了,好像冷落伊了。从伊的面色上看得出,讲来起劲的辰光,面孔上放光;呒有人同依讲了,面色就难看了。姆妈一直在与人交谈,等于是在轨道上,凭借着‘惯性也促使伊勿停地用大腦。停一停,再启动就有些困难,说勿定就拐到哪条岔道上去。一日天呒有人同伊交谈,或者半日天呒有人同伊交谈,一个人呆呆地坐着,唉笃笃(痴呆呆),人就坐呆了。伊的思路乱了,神经就要搭错。”

阿爸又讲:“只要你们一来,姆妈真开心,又说又笑又聊,就好像又会唤醒一部分记忆。”

姆妈也常讲:“唔的脑子有一块好的,有一块坏了。同大儿子呆在一道,神经就搭在好的一块。”

阿爸讲:“每次你们来,姆妈心情也好起来了。一听讲你们要走,伊就会问,哪能刚刚来,就又要走?唔同伊讲,已经来了半个月了。伊会讲,日脚哪能过得加快。好像伊拉是昨日刚刚来么。”

严淑鹤说:“一下午,妈妈一会儿给我冲杯咖啡,一会儿又冲一杯杏仁霜,还一样一样东西拿出来给我吃,一下午我嘴就没停过。还一劲问我,你们为什么要走?不能再多住几天?”说着,严淑鹤眼泪禁不住地掉下来。她说:“我不知道该怎么说。老人们真可怜。那一瞬间我几乎想去退了票再住几天。”

我的内心里始终充满矛盾。我也知道应该多陪陪姆妈,也许这样可以延缓她的老年痴呆发展。可是这样陪在姆妈身边,听她说无休无止的车轱辘话,我又觉得自己是在空耗生命,我有着那么多需要写的东西。人生怎样活着才叫有价值?人生真是一个悖论,鱼与熊掌无法兼得。

13

随着对老年痴呆症研究的深入,很多脑神经医生相信,如果能促进脑细胞不断生长,就能避免或延缓老年痴呆。

怎么才能促进脑细胞生长?

专家认为要多管齐下:1、健康饮食,2、少喝酒,3、多锻炼,4、充足睡眠,5、减少焦虑,6、避免心血管病和糖尿病,7、学新东西。

我对照思考,姆妈前六条都做得很好,可能唯一欠缺的就是“学新东西”。我有些困惑,学东西是最累脑筋的事,怎么能治老年痴呆?也许是脑子越用越灵?

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教授Moser的研究表明,人们面对错误往往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回避——认为自己笨,或者,认为自己这方面不行。Moser 教授发现,碰到错误采取回避态度的人,脑电图显示出平静的绿色;而采取研究态度的人,脑电图一片火红——兴奋!学新东西就难免有失误,需要研究失误和纠正失误,所以大脑就经常被“火”烧着,脑细胞生长得就快。

脑细胞原来是一种越用越活跃的东西。犹如力气是奴才,使了还再来。阿爸说,我的脑子就是不断地使用,刀越磨越快,枪越使越亮。姆妈就是懒得动脑子,所以锈死了。

阿爸对我讲过:“姆妈在太钢医院工作的辰光,唔同院长薄虹川关系蛮好。四清后参加工农大联欢,伲(我们)是一个团的,薄虹川是太钢分团长。薄虹川一直给唔批参茸糖浆,等于是补药,这个药当时稀缺,药方开了还必须院长批。薄虹川院长因为同唔关系好,有一年,有一次机会,让姆妈去进修升造。这种事体本来是多少人抢着争着要去,名额给了姆妈,姆妈勿是兴奋,而是一夜天愁得睏勿着觉,同唔‘捉了一夜天,哪能(怎么)同伊讲也讲勿通。姆妈认准一个理,唔脑子笨,从小读书读不进去。姆妈的阿爸黄元凯也等于是耽误了伊。姆妈读书读勿进去,当阿爸的不是督促伊读,反而娇惯姆妈,女小囡读勿进去就勿要读了。将来找个好人家,嫁出去么是了。姆妈就不再上学堂呆在屋(家)里。好讲歹讲,姆妈就是不愿意去进修,讲,唔现在工作蛮好,勿去进修,医院还能把唔辞退?‘捉得唔走投无路,第二日天去找薄院长,把名额退了回去。”

阿爸讲姆妈,从年轻时起,所有动笔的事,全交给了阿爸。姆妈讲,一写字我就头疼。包括给所有的亲眷朋友写信,包括医院要求写的工作总结,还有“文革”中不断布置让写的学《毛选》心得体会。全部是阿爸给她包办代替。

阿爸还给我讲过一个姆妈闹笑话的事:

“文革”当中有一次,姆妈在接产时,用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挽救了一个婴儿的生命,被作为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要进行宣传。姆妈让阿爸连夜写了发言稿,自己看也懒得看,第二天交了稿子就认为万事大吉了。结果,这桩事情惊动了新闻媒体,记者闻讯赶来采访。面对记者的提问,姆妈是一句话也讲不出来。记者问,当你把自己的嘴对准一个已经停止呼吸的婴儿嘴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姆妈眨眨眼,想了想说,我没想什么呀?当时哪顾得想什么?看着婴儿没有了呼吸,耽搁几分钟心脏就再不可能修复,我只想应该赶快让小孩恢复呼吸,其他顾不上想。记者问,那你的稿子上写着,我顾不上脏、病,脑子里浮现的是白求恩的形象,耳边回响的是毛主席在“老三篇”里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姆妈愣在那儿好久,回答,那只有去问我家先生老陈。

阿爸提起旧事,嗔怪地说姆妈:“唔是帮伊的忙,侬就是勿配合,也不至于把唔揭发哇?”

我調侃阿爸:“是侬拔苗助长,拿姆妈的思想境界升华得太高,姆妈笨,跟不上侬进步的步伐。”

14

有一次阿爸住院输液,我在敬老院陪姆妈。有一天,忘记了是怎么引起,姆妈突然流利地背出德文字母表,令我大吃一惊。姆妈讲:“勿要看勿起唔。在国际和平保健院的辰光,宋庆龄办的,学的是德语。学医要学德文。”说着再背一遍。我拍手称快,姆妈更为得意,又给我背起英文字母表。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Carol Dweck 认为:“学新东西还会让脑细胞之间建立新的和更强的联系;这些联系越多,越强,大脑的弹性就越大——人就越聪明。”

专门研究脑弹性的美国Micheal Merzenich神经学家说:“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独特的硬盘,每个人独特的经历、技能、知识和情感都会在自己的大脑硬盘上,建立独特的神经联系。”

老年痴呆不是一下子痴呆的,当一部分脑神经逐渐硬化时,相似功能的脑神经依然会发挥作用。能用两种语言记忆一个事物,当一种语言的脑神经死亡了,另一种语言的脑神经仍能帮助记忆。

可惜姆妈的德语、英语,没能形成语言记忆能力。

美国有个电影叫《依然爱丽丝》,讲的是一个老年痴呆病人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说了一句话:“我但愿得的是癌症!”可见,老年痴呆症在许多人看来,是比闻癌色变更可怕的一种病。

我曾这样想,姆妈的老年痴呆,对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遗忘成为一种“放下”,可能倒是一种快乐?姆妈却对我说:“唔宁愿得脑溢血,心肌梗塞,也勿要得老年痴呆。”可见,姆妈并不认为遗忘是一种快乐。大概对往事的遗忘,有着难为人知的内心痛苦?

姆妈的痴呆遗忘,阿爸的困惑思索,不同的思维取向却是殊途同归,构成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痛苦两极。

15

姆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之后,经常会突发其问地冒出这样的话。

姆妈问阿爸:“唔今年多少岁数了?”阿爸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回答她。

姆妈直摇头:“太长了。阎王爷伯伯踢皮球,这个样子活着做啥?陈之糊之(糊里糊涂),呆头呆脑。讨小辈手脚。”

姆妈说:“侬看看,阎王爷伯伯勿应该,像伲(我们)这大年龄么,应该收去了,还留在世上做啥呀?呒有意思。”

姆妈又说:“阎王爷伯伯责任心勿强,到这个辰光还勿收去,自个也苦恼,别人也苦恼。”

姆妈还说:“阎王爷伯伯掌握得勿好,病的人应该去的勿捉去,好的人勿应该去的捉去了。”

这样大同小异的话在姆妈的话语里反复出现。

话语中反复出现的内容,反映出的是一种魂萦缠绕挥之不去的心理。

有一次,姆妈甚至这样说:“唔老早就想寻阎王爷伯伯报到去,唔实在是呒有这个勇气,自杀也是要勇气的。唔对自个下呒去手。”

阿爸在一旁感同身受:“老古话讲起来,一了百了。唔就奇怪,因为啥呒能让老人安乐死?打上一针,安静结束一生。”

听阿爸姆妈说出这样的话,我心中涌起难以言说的悲怆。我说:“哪能这样想?日脚过得有啥勿好?对照对照身边的人,还有啥个勿满足的?”

姆妈马上改变口气:“是呀是呀。自个的先生好,小辈也个个好,该知足了。”可转脸又说:“人到老,活着实在勿有意思。”

有一次,阿爸突然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说:“过去总讲‘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勿理解。病、死当然是难过的一关,人生也是一种苦难,要勿是小囡一生下来就是哭。用佛家观点讲,人在世上就是因果报,为前生为后世苦苦修行。活到这种岁数终于明白,死只是一蹬脚的事体,老才是更加难熬的一关。”

16

姆妈经常会十分痛苦地拍打着自己的脑袋说:“脑子萎缩了,脑子退化了。你们要领唔到医院去看看,哪个医院是看脑子的?”姆妈还会说:“哪能(怎么)勿送唔到神经病医院去看看?趁唔现在勿严重的辰光,把唔送到神经病医院去,让依拉(他们)给唔治疗治疗。”

每逢这个时候,大家会安慰她:“侬又勿是神经病,侬只是记忆力差,对老年人讲,是一种普遍现象。”

姆妈会很认真地问:“忘性大勿叫病?”

我安慰姆妈:“蛮正常。勿要讲侬是快九十岁的人,唔现在六十刚出头,好多事体就在嘴边,就是一下子讲勿出来。本来侬跑得快,现在叫侬跑侬跑勿动了。本来侬吃饭吃得多,现在老了吃勿动了,这勿是蛮正常?各种机能老了么,总归要有些退化。”

姆妈还是挺认真:“唔阿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到这个年龄,痴呆症呒有办法看?”

阿爸:“也勿叫老年痴呆症。老古话叫老糊涂了。”

姆妈:“你们要给唔吃药。打听打听,这个病,有啥个药吃吃,能延缓唔病情的发展。国内有勿有?国外有勿有?”一向怕吃药的姆妈,主动提出来要吃药。

阿爸:“现在一直在给侬吃药。一鸣从加拿大买回来给侬吃,一日天两次。”女儿陈一鸣说老年人吃银杏叶片可延缓老年痴呆症,就从加拿大给买回来。

我:“银杏叶能修复记忆力,激活脑细胞。”

阿爸:“唔现在也在吃。”

姆妈:“侬是预防。唔是治疗。”

姆妈一直很自信,对我说:“长寿的诀窍,就是心态要好。勿顺意的事体,想开一点,一日到夜闷在心里,身体勿会好。唔碰上勿开心的事体,过去就结束了,就忘记了。人活一世,勿开心的事体总归有,想开了样样开心。老伴好,小辈好,还有啥勿满足?知足者常乐。勿要总拿自个勿好的地方比人家好的地方,人比人气死人。拿自个好的地方比人家勿好的地方,自个赤着脚,想想还有人呒有脚。勿要比,自个过自个的,身体就好。”姆妈还讲:“活有活法,走有走法。活一日一日天开开心心,走的辰光,一个头晕就动身,呒有痛苦。”

姆妈睁着一双迷惘的眼睛问:“唔也勿有受到啥个刺激,哪能(怎么)脑子会发展成这个样子?自家也苦,小辈也苦。老天爷注定了的,叫侬生啥个毛病就生啥个毛病。”

姆妈是医生,可是自己从来不吃药。姆妈讲:“不要乱吃药,是药三分毒。医学界有个笑话,病人有一半是吃药吃死的。”姆妈还有一个观点:有钞票吃水果,勿吃补药。“药补勿如食补”,与其吃补药,不如荤菜素菜营养搭配。姆妈有时有个头疼脑热,或者有点肠胃不舒服,也不吃药,实行“饥饿疗法”,饿上一二顿,有病不用药自愈。

姆妈更怕住院打针。

记得还在我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姆妈得了盲肠炎,大夫说要动手术。姆妈一听就吓得逃了回来,让阿爸去医院交涉,一直采取保守疗法。就这样,吃了一个月的消炎片。

还记得,2005年姆妈在太原我家里住的时候,一次散步,姆妈不知怎么绊了一跤,一个趔趄,扑出去有一米多,扶她起来,把眉骨也撞破了。我们大家都很紧张,姆妈却笑着说,没事没事,你们看,不是好好的。说着还有心思开个玩笑:我是不是身轻如燕?根本摔不着,只是轻轻着地。我们不放心,怕伤口引起破伤风,得到医院看看。姆妈不愿意去医院,一个劲说没事没事。后来左动员右动员,总算说动她去眼科医院看看。去了眼科医院,大夫看了看伤口,说划的口子还不小,得缝两针。姆妈坚决拒绝。大夫劝她,缝两针又不是什么手术,要不然伤口长不好,可就破相了。大夫以为这样就吓住了姆妈。不想姆妈还是坚持不缝针,还与大夫开玩笑说:八十多岁的老太婆了,又不是小姑娘要找对象,破相就破相。然后还转头问阿爸:破了相你还要我么?自问自答:不要也得要,搭在手里摆不脱。后来,阿爸的意见还是缝两针,对严淑鹤说,你别管妈妈怎么说,你去办了手续。当让姆妈躺到了手术台上,温文尔雅的姆妈,突然发飙。平日里,对儿媳妇严淑鹤从来是客客气气,这时竟然突然翻了脸,用手使劲掐着严淑鹤:“唔讲过了勿做勿做,侬为啥硬劲要唔做?”好像是严淑鹤做了对不起她的事情。说着,怒气冲冲地翻身下手术台,弄得阿爸也无可奈何,只得说,随她随她,给大夫解释解释,把单子退了吧。

姆妈一辈子怕疼怕吃药怕打针,这次却是自己主动提出要吃药。

17

每次与姆妈在一起,她总要三叮咛四嘱咐:“侬身体要当心,勿要疲劳写作,要注意休息,恢复身体再写。侬身体好,多写几年,写得更加多。身体勿好精神勿好,写也写勿好。一本一本,侬勿要着急。吃力了么闭目养神,勿要吃力了还要这个一段要写出来,身体勿好之,侬写勿动了。啥叫磨刀勿误砍柴功?要有劳有逸。”“身体好第一,身体好写的文章越多。自家觉得吃力了么,休息休息,夜里好好睏(睡),勿要瞎想,影响睡眠对身体勿好。勿要熬夜,休息好了第二日精神好,才能写出好作品。多活几年要多出较关(很多)书。欲速则勿达,这个道理侬懂。”“太阳勿旺,雨水勿落,出去跑跑,采访采访。刮风落雨,就勿要往外跑,在屋里,整理整理采访,构思构思文章。安排调整好辰光。”

姆妈还会认真地吩咐严淑鹤:“侬要给为人多补补脑子,脑子也会用枯。可以买核桃吃,吃啥补啥,侬看核桃形状长得像脑子哇?”姆妈还让严淑鹤买鸽子给我吃:“鸽子多少聪明,放出去几千里,照样认得路能找回来。鸽子的脑子好。”

我对姆妈讲:“重点保护。唔成了国宝熊猫?”

姆妈:“陈家门里的宝。”

每逢这时,姆妈又会重提她“产房掉包”的得意之作。

姆媽对我不断地有新书出版,很为自己的儿子自豪。她故弄玄虚地问阿爸:“加(音读嘎)笨的娘,哪能(怎么)生出加聪明的儿子?”然后,把食指堵在嘴上,作一个不要声张的姿势说:“给唔(我)产房里掉了包。狸猫换太子。唔在产房接生了多少小囡,看见一个小囡眼睛滴溜溜转,又黑又大,一看就是聪明胚子,就给它掉了包。”姆妈很为自己的创意得意,说着,哈哈哈哈笑得眼泪水也出来了。

阿爸根本听不出姆妈的幽默,一本正经地纠正:“啥个掉包呀,侬勿要乱讲八讲(胡说八道)。大弟是陈家门里的基因好。”

姆妈笑阿爸:“侬是夸大弟,还是夸自家。”

阿爸:“侬勿承认陈家门里基因好?”说着,阿爸摆出要与姆妈争辩一番的样子。

姆妈连连点头:“陈家门里是种气好。唔要勿能选中侬?阿爸的大大是举人出身,新老爷。种地选种子,要种气好,人也一样,要种气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掘壁洞。”

18

阿爸常常借题发挥,说姆妈是“聪明面孔笨肚肠”。意思姆妈脑子不如他的好,应该听从他的主意。

姆妈不仅不与阿爸争辩,反而承认自己就是笨。

姆妈说:“小辰光,朱家角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核桃树。秋天,上面结满了核桃。唔想吃,找一块鹅卵石扔上去。阿哥扔了石头,躲得远远的。唔是扔了石头,在下面伸长脖子等核桃落下来。结果,核桃没落下来,自己扔上去的石头落下来,砸了唔脑袋上一个乌楞块。人家形容蠢人,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家的脚,唔是笨得与蠢人一样。”

姆妈说着,自己憨态可掬地笑。

姆妈还说:“唔小的时候,屋(家)里请了私塾先生,教哥哥弟弟,唔也跟着读。读了三个月,私塾先生找到阿爸讲,两个儿子唔教没问题,这个囡,唔实在教勿了,还是另请高明。唔读书笨,哥哥、弟弟《论语》《孟子》读得倒背如流,唔一样学了几个月,只背得出《三字经》《朱子家训》两篇短文。唔这个脑子勿灵光,前面背,后面就交还给老师。唔从小就怕读书。”

姆妈说着,会下意识地口中念念有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然后还有联想,说这儿的阿姨真是勤快,我们刚睡醒,她们已经把走廊里打扫得“赤白地皮光”(打扫得光鉴照人)。

阿爸既然认为自己聪明,就要对姆妈“好为人师”“诲人不倦”,姆妈既然承认了自己笨,读不进书去,对阿爸的谆谆教导,左耳进右耳出,故意依傻卖傻。继续跟阿爸“捉”起来,丑话已说在头里,有恃无恐。

我总觉得,姆妈的傻像是大智若愚。阿爸的聪明,却经常有点“聪明反被聪明误”。

2001年,是我人生中最暗淡的日子。官场折?沉沙,商海触礁沉船。回上海探望父母时,姆妈的一句话对我刺激最大。姆妈讲:“三个小囡当中,本来就指望大弟最有出息,现在看来,陈家门里祖坟上,勿有烧过这炷高香。”我当时心里涌起一个强烈的信念,我不能让父母失望。我要在沉沦中奋起。正是这个强烈的念头,使我在停笔二十年后,重新开始写作。

19

姆妈总是讲:“量力吃米,尽财穿衣。勿要吃小辈。小辈有小辈的负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姆妈还有一句话:“脚面头上打磕匆(枕着膝盖打瞌睡),自个靠自个。”

姆妈还有一个观点,叫“三两黄金四两福”。就是说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有福也要细水长流。财富积累好比燕衔泥,挥霍浪费好比水决堤。姆妈常对媳妇说:“今朝水果便宜,就买点水果。今朝这只菜巨(贵),就勿买了,勿一定赶时鲜,明朝再吃也可以。”姆妈会对媳妇说:“一日三顿,想吃啥烧来吃点。中饭吃不完,夜里热来再吃吃,勿要浪费。吃勿穷,着(穿)勿穷,算计勿到一世穷。穷全是穷在铺张浪费勿会精打细算。寅吃卯粮,前吃后空;算算用用,一世勿穷。”姆妈还会对媳妇说:“自家人吃饭,烧一只菜么够了,有荤有素营养搭配。勿一定非要四碟八碗。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厚粥烂饭,勿算慢待。”姆妈一生“做人家”(节俭持家),常把有时当缺时。剩菜剩饭舍不得倒掉。衣裳缝缝补补还能穿。姆妈还会背起《朱子家训》上的句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姆妈说过很多勤俭持家的话。

每次饭后都要把盘子和碗舔干净,不好意思地一笑:“不是涝(馋)相,热麻(可惜)些油酱。”

年轻时一直秉持大家闺秀风范,她总是最后一个动筷子。老也老了,反而“返老还童”像个孩童,莱端上来,她先下了筷子,一面往嘴里送,一面辩解道:“我不是吃,是搭搭咸酸。”意思是替大家尝尝咸淡。

姆妈喜欢吃甜食,喜欢吃萨其马、曲奇,下午睡觉起来,会自己拿来吃。阿爸说她老了没饥饱,姆妈辩解说:“我也不是饿了,就是嘴巴里嚼嚼解心焦。”

2001年,我回上海与阿爸姆妈住在一起,每天早晨,姆妈会领着我去菜市场,说:“大弟戆蠹(傻瓜)式气,唔得帮伊把把关,勿要叫人捉了冤大头。”到了菜市场,姆妈一副“老家家”(老练内行)的样子,与人讨价还价,教我怎么砍价,告诉我什么时间能买到便宜货。还一面在菜市场转,一面教我,鱼是买啥样的,虾是挑啥样的,什么样子的蔬菜新鲜……六个月的“培训实践”,姆妈几乎带出来一个徒弟。

20

今年大年初一,上海浦东期颐老年公寓的仲阿姨发来姆妈的照片。说,老妈妈能吃能睡,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都好。你们尽管放心。

期颐老年公寓院前广场,耸立着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姆妈是1922年生人,期颐是一种祈寿,人活百年不是梦。

看着仲阿姨传过来姆妈的现场照片,我顿时热泪盈眶。

自2016年姆妈摔了那一跤,住了五个月医院,从此卧床不起。随着听觉视觉的衰退,老年痴呆症状愈益严重每况愈下。到2019年,已经完全丧失了辨识能力。对自己的儿子女儿,也是相聚不相识。只剩吃饭睡觉的本能。

我一直没能琢磨清姆妈是否已经完全失去理智和意识,成为“植物人”?对阿姨给她喂饭和换洗后所说“谢谢阿姨”“阿姨辛苦了”……只是一种下意识的条件反射?

一直以为阿爸姆妈可以相依为命,度过期颐不是梦想。虽料庚子凶险,阿爸的生命终究没能闯过百年大关,终止于九九之数。

据期颐老年公寓的阿姨讲,去年阿爸走前,可能预感到自己归期将至,坐着轮椅来到姆媽的床前,默默地望着似睡似醒的姆妈,自言自语地说:“看来我是陪伴不下侬来了。”说着,眼泪就扑簌簌地滚落下来。七十多年老夫妻之间的“最后交谈”,其实是阿爸的喃喃独白,姆妈的“洗耳恭听”。

阿爸姆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婚誓,终至于七十四年夏日,从此阿爸姆妈阴阳相隔,再无会期。

【作者简介】陈为人,祖籍上海。现任山西省老文学艺术家协会主席。作品有人物传记类:《唐达成文坛风雨五十年》《插错“搭子”的一张牌——重新解读赵树理》《马烽无剌——回眸中国文坛的一个视角》《让思想冲破牢笼——胡正晚年的超越与局限》《最是文人不自由——周宗奇叛逆性格写真》《山西文坛的十张脸谱》《兼爱者——墨子传》《特立独行话赵瑜》《柳宗元传》《冯霞是谁》《撇捺人生王秀春》;散文随笔类:《走马黄河之河图晋书》《摆脱不掉的争议——七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台前幕后》《太行山记忆之石库天书》《中国历代改革家的命运与反思》《弦断有谁听——世界文豪自杀档案》《红星照耀文坛——苏维埃八位文化人的命运》《地标的文明足迹——西欧行》 《话说红颜》 《歪批诸子》 等书。

猜你喜欢
辰光姆妈阿爸
听 风
梦中的老阿爸
奶妈
晨雾浓浓
旧辰光
姆妈
姆妈
梅里雪山 我的老阿爸
阿妈 阿爸 嘎洒坝
姆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