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要:融媒时代的品牌传播发生了巨大改变,如何实现内源性媒介和外源性媒介的深度整合,以及外源性媒介之间的合理结合,为消费者创设具有同一性、互动性、场景性的品牌传播空间,已经成为当前品牌传播效果达成与否的关键。《云南映象》的品牌传播從内容、渠道、平台等维度入手,积极构建了自己的融媒介品牌传播机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在融媒介品牌传播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较强的开拓性,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与学习。
关键词:品牌传播 融媒传播 《云南映象》 创新实践
相较于“融媒介”一词,“融媒体”是更为业内外所熟知的词汇,虽然两个词汇在英文中都用“media”表示,但实际上却存在着一定差异。媒体所强调的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但媒介所指的范围更为广泛,包括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甚至是与传播相关的职位,如媒介策划、媒介专员等。也就是说,融媒介是一个具有宽广向度的理论概念,是涵盖了多种传播方式,达成内容融通、传播共享的融合媒介。但它并非简单的媒介叠加和传播整合,而是一种内部内容媒介和外部传播媒介的深度融合。比较典型的代表如“学习强国”APP,作为一款党政传播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融合了文字、网络新闻、图片、短视频等传播形式,而且融合快闪、时政、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娱乐等内容形式,成为一个具有超强聚合力的融媒介传播品牌。2003年,杨丽萍的《云南映象》正式公演,在长达18年的时间里,该舞台剧借助融合媒介迅速衍生了一条成熟产业链,成功打造了一个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民族品牌。在融媒时代,其他品牌的传播能否复制《云南映象》的模式?融媒介对品牌传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云南映象》是如何进行融媒介品牌传播的?这些问题就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在以往的品牌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凭借媒介优势,单向地进行品牌信息传播,消费者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且传播面向较为分散,具有较强的中心性。而融媒介视域下,品牌传播开始打破以往零散化、静态化的局面,强调在传播过程中必须构建统一目标和形象,向受众动态、集中地传达品牌信息。也就是说,要借助多元化媒介手段和传播方式,对品牌故事进行统一演绎,共同发出一个声音,聚焦受众关注,进而实现品牌传播影响力最大化。可见,融媒介视域下品牌传播的关键就是形成同一性,以强化品牌共识。
1.品牌聚合。《云南映象》的品牌传播具有明显的融媒介特征,符合融媒介品牌传播的基本规律,真正实现了资源融通、内容共享,在同一性、互动性和场景性的作用下,产生了巨大的品牌聚合效能。从最开始的《云南映象》到后来的系列舞剧,如《云南的响声》《黄山映象》《平潭映象》《春之祭》等,基本上所有的制作与发行活动都会借助剧照拍摄、书籍出版、网络宣传、全国巡演、发布会、电视报道等媒介形式进行宣传推介,在内容上都围绕舞美、演员、道具等内源性媒介进行呈现,这样就形成了内源性媒介和外源性媒介的深度整合,再加上外源性媒介之间的灵活组合,最终实现了品牌传播效果的最佳化。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内源性媒介,就是《云南映象》舞台表演本身所蕴含的媒介元素,包括舞美、剧照、书籍等。而与之相应的外源性媒介,就是《云南映象》经过符号再现后的媒介呈现,包括新闻报道、电视剧、音乐节目等。
2.内源生成。现代化的舞台剧,除了舞台表演本身作为根本的依存媒介外,传统书籍、舞台技术与设备也是非常重要的内源性媒介。例如将《云南映象》的舞台剧照编辑出书,能够对传播源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宣传。《云南映象》的舞台表演实际上就是一个媒介融合的产物,其中蕴含着丰厚的地方文化元素,通过歌舞艺术形式进行统一化、标准化呈现,每一位表演者都是重要的信息媒介,再加上舞美、灯光、投影、音响等媒介技术设备,共同打造了一场极具民族特色的视觉盛宴。可以说,这些内源性的媒介,本身就代表着云南省民间歌舞艺术的精髓,同时也是进行大众化传播的根基所在,是实现品牌广泛传播的先决条件。
目前,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融媒介的“集大成者”,受众也已经成为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接收者的“兼容体”,他们在自我表达和信息传播中有着极大的自由权。最重要的是,在技术与平台的加持下,融媒介中信息传播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得到了全面增强,这就决定了品牌传播中互动功能的凸显,并由此衍生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即互动式整合营销传播,这是融媒介环境下品牌传播环境演变的重要产物。
1.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新媒体时代,尽管广播电视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冲击,并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但这并不影响其在信息跨时空传播方面的优势效能。以广播为例,经过一系列的创新转型,已经成为更加专业化、小众化、移动化的个性传播媒体,如喜马拉雅FM、荔枝FM,依然有着较大的受众群体,其中许多广播电台会关注《云南映象》相关信息,传播杨丽萍动态信息、新创舞剧公映信息等。《云南映象》品牌的核心产品是舞剧,所以更多地会通过电视媒介进行传播,包括新闻、广告、纪录片、宣传片、专题片等,如《云南的声响》《<云南映象>幕后的故事》纪录片等。电视报道是品牌传播重要的催化剂,可以说,正是因为电视媒体的大量报道,才使得《云南映象》和创作者杨丽萍迅速走红。目前,《云南映象》品牌已经与地方媒体机构达成了多方面的合作关系,如雀之恋培训中心就与昆明教育电视台达成了战略合作,彼此在培训人才、媒体报道等方面形成了优势互补,成为其品牌传播的重要催化剂。
2.与新媒体的互动。目前,网络新闻已经成为较受欢迎的新闻传播形态。在全媒体时代,网络新闻凭借即时性、多元性、互动性等优势特点,赢得了受众的广泛认可,并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重要路径。尤其是网络新闻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能够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进而快速引发舆论关注。因此,网络新闻也成为融媒介品牌传播中较受青睐的媒介之一。在《云南映象》的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中,如果说电视媒体的大量曝光扮演了关键角色,那么网络新闻的传播自始至终发挥了重要的扩散作用。尤其是在品牌建设进入平稳期后,几乎所有的品牌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新闻向受众传达的,无论是杨丽萍举办全国巡演,还是参加国家级比赛,或是上电视节目,首先都是通过网络这一重要媒介实现传播目的。因此,在《云南映象》融媒介品牌传播中,网络是“先锋官”一样的存在,是快速打开舆论切口的“利器”。
3.与受众的互动。在新浪微博上,截至2021年8月,“@杨丽萍”的粉丝规模达到了216万,其微博内容主要包括新舞剧宣传、优秀舞蹈传承人介绍以及个人摄影作品等,其中许多极具艺术性的语言深受粉丝喜爱,激发了粉丝的讨论热情和互动激情,有效实现了品牌信息的人际传播。此外,在抖音平台上,粉丝会围绕具体内容和话题进行热烈讨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群关系,成为了品牌传播的重要助力。不同媒介形式的融合为受众提供了立体化、多维化的接受视角,有效增强了品牌传播的渗透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融媒介的触角开始广泛伸向现实生活,并在智能设备的作用下成为当代生活的重要构成。品牌传播不再单纯依托于大众媒介,而是有了更多的选择,能够实现立体化、渗透式的场景传播。这种全新的品牌传播模式,强调以体验和创新为核心,为消费者创造沉浸式的深刻体验,在满足个性化心理需求的同时,加深对品牌信息的认知和记忆,并促使他们进行品牌消费,更注重消费者的心理情绪激发。
1.视觉场景。全媒体时代,网络图文作为传统新闻和视觉图片创新结合的产物,兼具多种媒介的传播优势,形成了极强的内容表达能力,尤其是表情包、动态图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内容呈现的灵动性、趣味性,有效迎合了当代年轻受众的个性需求。网络图文兼具视觉传达和文字深度的优势功能,在品牌传播中发挥着吸引关注的特色作用,因此成为融媒介品牌传播的新宠。目前,《云南映象》融媒介品牌传播中,其自身的网络图文处理,更多体现在微信推文、H5页面、平面宣传上,而外界媒体的网络图文处理则主要体现在网络新闻上。例如,在雀之恋的微信推文中,已经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规则和标准,首先是语言风格追求网络化,力求贴合网络受众心理,在初步审核通过后,进行专门的插图编辑,且所用图片以卡通动图、搞笑表情包为主,而在文章核心部分会插入相关舞台剧目的精修照片,并进行简要标注,无论在结构布局上,还是在比例搭配上,都符合大众视觉审美。
2.直播场景。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的纵深发展,以及自媒体的迅猛崛起,信息传播的样态越来越碎片化和直观化,以短小精悍、互动性强等为特点的短视频日益火爆,成为融媒介品牌传播的新路径。目前,杨丽萍及《云南映象》相关子品牌都注册了抖音账号,如杨丽萍·V.C美妆工作室、杨丽萍平潭映象等,专门发布品牌活动和杨丽萍日常活动的相关短视频,在品牌宣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杨丽萍·V.C.美妆工作室是当前粉丝数量最多的抖音账号,其次是杨丽萍艺术空间,再次则是其本人账号,截至2021年8月,上述三个抖音账号的粉丝分别为103.9万、49.2万和23.4万,短视频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互动性,在品牌传播方面有着显著优势。
3.消费场景。在公演巡演阶段,网络媒介的融合传播将成为主导力量,成为后续品牌传播的根本支撑。《云南映象》有自己的官方销售网站,既有基本的节目介绍,也有详细的购票信息,同时还有剧场出租等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多元化线上优质产品与服务,并借此完成了品牌信息的柔性传播。另外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杨丽萍艺术”集信息传播、线上购物、受众互动等功能为一体,其在线商城上的许多物品都属于《云南映象》品牌衍生品和地方特色食品,不仅拓展了品牌附加值空间,而且扩大了地方文化的辐射范围,赢得了受众的广泛好评与认可。同时杨丽萍艺术网站也被打造成了一个具有较强融合性的平台,设有演出剧目、旅游推荐、投资者关系、在线商城、演出视频等栏目,并以剧场出租、演出编导、形象代言作为主营业务,在信息丰富性、服务盈利性上有着独特优势,是实现品牌线上延伸的重要路径。
在未来的品牌传播中,要借助融媒介拓展品牌产业链,提高品牌附加值,这样才能增强品牌的媒介附着力,并为各种媒介形式优势的发挥提供有力保障,尽快形成融媒介品牌传播的聚合效应,确保品牌传播的高效生成与长效推进。
作者单位 南京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惠孜.传统文化品牌传播的创新——以故宫博物院为例[J].青年记者,2019(26).
[2]黄靖婷.基于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品牌传播[J].青年记者,2019(18).
[3]王静静.基于受众参与的品牌形象传播思考[J].出版广角,2018(21).
[4]馬建森.共享信息时代新闻出版品牌社群传播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05).
【编辑: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