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力”夯实新闻采访基本功

2021-11-28 03:40沙滨洋
传媒 2021年21期
关键词:采访者四力受访者

沙滨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是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也是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基本素质提出的具体要求。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本领能力,核心是增强“四力”,关键是提升采访者的采访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实现采访的良性互动,实现采访者与受访者的可信沟通。

一、厚植文化素养,拉近与受访者的学识差距

一般而言,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在教育背景、社会经历、文化素养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某些方面的专家型受访者,对采访者来说,采访前需要做好充足准备,才能更好地完成采访。所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厚实的文化沉淀,是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的重要素养。

1.以知识积累为基础。采访对象的广泛性和采访内容的多样性,要求采访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和高度的文化修养。采访政要名人的最大障碍是采访者知识储备不足,致使沟通困难,无法平等对话,无法达成默契,这是导致许多采访策划失败甚至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知识积累是提升采访者综合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理论知识储备,才能在采访中与受访者达成共识。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一书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作者本身就是一个学者型作家,不仅学术和文学成果比较厚实,而且文化视野的宽度和跨度很广,这样能与受访专家进行平等深入的交流。对于采访者而言,知识积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具备的,需要长期坚持不解地学习和实践,这样才能产生优秀作品。

2.以亲和风格为底色。采访者具备什么样的采访风格,直接影响与受访者现场互动效果。《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陈鲁豫善于面对面的倾听与沟通,善于把握受访者的情绪,根据采访现场气氛灵活地把采访话题引向深入。正是她的这种随和采访和“倾听”风格,获得了受访者的广泛认可,成为采访者与受访者双方面良性互动的典范。采访者具有宏阔视野和随和风格,不仅可以拉近与受访者的心理距离,还可以在交流中获得广泛认可。在采访中,采访者还要善于寻找共同点,使采访者与受访者双方产生亲切感,创造良好的对话环境,使采访能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进行,实现现场良性互动。

3.以话题共识为旨归。采访者平时的观察、思考能力以及对社情国情和民情的长期关注,是达成采访话题共识、提出好问题的关键。完成高质量的采访,就需要采访前做足功课。只有充分了解受访者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专业成就、兴趣爱好等情况,才能在采访中最大限度达成话题共识和高度认同。在采访过程中,采访者还要在达成话题共识的基础上灵活沟通,促进即兴交流,让受访者尽其言,实现高质量采访。

二、修炼职业素养,拉近与受访者的情感距离

修炼职业素养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履职尽责和个人成长的必然需要,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要保障采访的顺利进行,要完成优秀的采访实践,就必须从采访心态、采访姿态和情感沟通等方面修炼职业素养。

1.用虚心诚意感动受访者,实现近距离沟通。面对不同受访者,需要摆平心态,用虚心和诚意才能感动受访者,实现与受访者近距离沟通。徐迟为了写好数学家陈景润,不仅放下大诗人的架子与当时的争议人物陈景润恳谈十多次,而且对陈景润的同事、领导、亲友作了几十次延伸采访,此外还废寝忘食地钻研高等数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背景由来有了比较专业的了解,终于推出了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这些都足见作者的虚心和诚意。面对受访者,采访者就要心怀敬畏、真诚相待、不卑不亢,面对弱者不傲慢、不厌烦,而面对强者不心怯、不逢迎。在采访过程中,居高临下的态度、“引蛇出洞”的态度或布设“陷阱”的态度等,都是不可取的。

2.牢固树立新闻职业理想,扎实打好采访基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榜样。树立富有时代精神、健康向上的职业理想和目标,以最顽强、最持久的职业追求将其落实到所从事的新闻职业岗位上,才能实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想。在中国当代新闻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就是作者穆青反复论证筛选确定主题,亲力亲为采访,搜集丰富一手材料,反复打磨采访稿件,以虔敬的职业姿态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的结果。采访者必须要牢记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牢固树立新闻职业理想,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的心声、书写时代的进步,这样才能打牢采访基础,成就采访经典。

3.秉持敬业精神,创造性完成采访任务。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与任何工作一样,新闻采访的投入产出关系也是等比例的,感情上投入越多,作品的质量回报就越高,受众的认可度就越大。如今,不少新闻作品缺乏品质、没有高度,感染力差、認可度低,主要不在于作者聪明才智不够,而是敬业精神、人文情怀欠缺,有的甚至懒得采访,对采访对象单位提供的素材略加修改装饰,就直接署名发表,这样的稿件自然是不可能有什么生命力的。作为采访者,只有投入真感情,把真情实意融入到采访中,才能打造有生命力的高质量作品。

三、提升采访技巧,消除与受访者的交流障碍

采访技巧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关系到采访的质量水平。因此,只有采取合适的采访技巧和方法,才能消除与受访者的交流障碍,才能采写出好的采访报道。

1.运用幽默的对话语言和智慧,提升把控采访现场的能力。人与人的熟络常常需要幽默和机智作为润滑剂,采访者与受访者现场互动也需要幽默的对话和智慧。采访者把握时机巧妙的幽默,既可以化解善意的尴尬,也可以融洽气氛、密切感情。倪萍的煽情性幽默、杨澜的亲和力幽默等,这些都是采访者把幽默诙谐的采访技巧融入到自身的采访风格之中,把幽默的语言艺术作为把控采访现场、实现采访互动的“连心桥”。采访者只有具备随机应变驾驭语言的能力,巧妙自然地运用幽默诙谐这一技法,尽快打开受访者的心扉,平等、融洽地展开交流,才能更好地把控采访现场。

2.主动设置采访议题,提升实现预期的采访效果。采访议题是采访者思维逻辑和思考层次的综合体现。能够准确主动设置采访议题直接关系到深入采访的成功与否。好的采访议题,必然是全面深入、思路清晰的议题,这样才能让采访者掌握采访主动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街头采访议题“你幸福吗?”为例,总体来看,采访效果不尽如意,究其原因,主要是采访者对受访者普遍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分析,导致采访议题缺乏深度,缺乏针对性。这就要求采访者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有较强的把控问题能力,特别是对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常态化的深入研究,找准受访者的关注点。

3.灵活运用采访技巧,提升采访能力和媒介素养。纵观全球新闻史,不乏优秀的采访案例。采访者可以从中外优秀采访案例中寻找学习采访技巧和采訪规律,并不断提升自身的采访能力和水平。可以说,同样的媒介素养和知识功底、同样的敬业精神,采访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采访者的提问技巧。因此,对于同一个问题,面对不同的受访者时,要有不同的表述,要对象化、生活化,问题的指向要明确具体,力戒八股式、教条式的提问,力戒书本化、标语化语言。总之,采访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从文化认知、语言表达、采访心理和素养提升等方面,不断在消除与受访者交流障碍过程中,实现采访者与受访者的良性互动,完成采访的各个环节。

四、保持客观立场,确保与受访者的可信沟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实或事物的全貌”。可以看出,坚持新闻客观性原则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客观要求。对于采访者而言,必须保持客观立场,做到全面采访、深入采访、真实采访,实现与受访者的可信沟通。

1.坚持“在场”的采访原则,还原事实、报道真相。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新闻媒体必须遵循的原则立场,而这一立场表现在采访方面,就是通过对不同事实的取舍实现,决不能通过对事实的游离来实现。充分采访和深入调研是还原事实、报道真相的前提,采访中不能以偏概全,而要通过充分采访掌握事件或事物的全貌。特别是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报道,需要采访者通过补充调查去核实和丰富,避免新闻报道出现客观性偏差。实现新闻的真实性,就要在采访环节实现事实和真相的统一。

2.投入采访时间、精力、情感,提高新闻舆论宣传“四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但是,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新闻工作者投入足够的采访时间、精力和情感。但从目前看还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浮光掠影、走马观花,采访不深入不完全,新闻报道肤浅直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满足于间接采访,满足于报道对象所在单位的间接介绍,在现成的素材上做文章;有的偏听偏信,按照自己的偏好和先入为主的结论选择采访对象,不是通过采访形成观点,而是让采访印证观点。这些采访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不够的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对新闻事实的损害,从而影响报道的公信力,伤害其应有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3.回归客观真实的采访本质,以国际视野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提出,要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生动诠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着重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讲述全面的中国故事,需要全体中国人共同努力。新闻工作者要承担这一使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回归采访的本质,客观地报道新闻事件,做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媒体人。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既离不开媒体力量,又需要社会组织、专家学者、文化企业、普通公民积极参与,形成人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动局面。然而,中国故事需要采访素材作为支撑,因而,采访者保持客观真实立场,确保与受访者可信沟通,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坚实基础。

新闻工作者是政策方针的传播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每一名新闻工作者都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四力”,提升采访素养,贴近群众、走进民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在书写伟大时代中创造新辉煌。

作者单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编辑:王秦】

猜你喜欢
采访者四力受访者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认识亚健康
“民生清单”承载幸福期待
《茁壮生长》:阿里安娜·赫芬顿的成功人生学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房价还会涨吗?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
提升“四力”夯实党建基础
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技巧
西尔莎·罗南:爱尔兰精灵初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