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课程思政节奏设计研究

2021-11-28 23:26李菁郑雅
高教学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信息化

李菁 郑雅

摘  要:课程思政节奏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一门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学节奏,广义的是基于课程体系或培养方案设计的思政教学节奏。课程思政节奏的设计贯彻了精细化教学理念,是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合理安排思政教育内容及方式的总体规划,也是提升思政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节奏设计的原则包括借力信息化手段、基于课程体系安排、依据教学内容并适于主体需要。应从建立信息系统、扩充反馈途径、建立经典案例库、多元协同、教学相长五条路径设计和优化课程思政节奏。

关键词:信息化;课程思政;节奏设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3-0157-04

Abstract: The rhyth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narrow meaning and broad meaning, the narrow one specificly refers to the rhythm in one course, while the broad one is based on curriculum system or specialty training plan. The rhythm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master plan to carry out the concept of refined teaching, focus on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and arrange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asonably. Also, the broad one i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overall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The principles of rhythm desig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ains recurring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being based on the specialty content and being suitable for the instruction subjects. This paper proposes five ways to optimize the rhythm desig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establishing information system, expanding feedback channels, building classic case library and promoting teachers' self-study.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hythm design; curriculum system

长期以来,随着专业课程的细分,我国教育中存在学科知识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的现象,导致“孤岛效应”的产生[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各高校响应号召,积极投入到新一轮对“课程思政”内容、方法與效果的探索中。相关文献大量涌现,主要集中在:课程思政内涵理念[3-5]、课程思政价值[6-8]、课程思政改革[9-11]与课程思政具体建设[12-15]等方面,许多学者专门对高校课程思政或具体某一门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融入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些研究对课程思政的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课题组调研发现,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仍存在:(1)教师费力讲,学生吸收慢或吸收不了;(2)个体差异致使部分学生感觉意犹未尽,部分学生却无法接受;(3)一级学科不同课程间,有的思政内容重复,有的内容相互有出入;(4)同一思政内容不同授课教师效果差异明显等现象,课程思政效果持续提升存在困难。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课程思政要进入精细化教学管理阶段,必须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进行系统性的考量,其中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课程思政节奏的设计。尤其是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抓手的背景下,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促进课程思政提质增效是亟需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节奏设计的内涵

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各个环节和不同方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立德树人的初衷。“节奏”这一概念来源于艺术领域,指音乐或诗歌中韵律有规律的交替变换,以达到更为优美的艺术效果。延伸至课程思政领域,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节奏问题。狭义的课程思政节奏是指某一门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讲授内容、讲授进度、讲授的动静、速度、力量、张弛等一系列教学可比成分的交替变换,其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思政效果[16]。广义的课程思政节奏包含专业与思政内容匹配度、讲授进度、课程体系间思政教学的协调、思维引导、情感表达、教学手段等一系列内容的合理布局和安排。因此,广义的课程思政节奏设计既是总体布局也是技术性细化项,它从课程体系或培养体系的全局层面出发,精心地组织与安排课程内容、讲解速度、教学力量、授课方式等教学可比成分,强调与学生认知进度相适应[17]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与思政内容高度融合,激发学习者对思政教育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以达到整个专业或整个学科思政效果的总体提升。

二、课程思政节奏设计的重要性

首先,课程思政节奏设计是对精细化教学要求的有效响应。钮锡珍提出,精細化教学管理是为实现教学管理最优化,而将精益求精的理念贯彻教学全流程的一种认真落实教学细节管理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文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18],其中包括对不同受教育对象的细节性教学。从西方的苏格拉底产婆术和人本主义代表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到孔子倡导的“因材施教”,都非常注重被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然而目前绝大多数课程思政采取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式教学,往往只能照顾到一部分学生的需求。不同学生个体间存在人格特征、知识储存量、学习动机、接收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差异,依靠千篇一律的教学形式既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让学生取得符合其自身情况的最大发展。考虑到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需求,课程思政节奏设计基于课程体系教学需求,从全局层面出发,兼顾了从课堂授课、课后习题到课后辅导的教学全流程,并依据学生的反应及时地把控课程节奏。同时,各个流程的组织形式都将学生的差异性纳入考虑范畴,既确保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补足了单一课堂教学的缺陷,能够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知识吸收效果。

其次,注重课程思政节奏设计是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整体水平的关键。一方面,基于课程体系设置,以课程为载体,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要素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合理安排课程思政教学环节的顺序、内容与进度,能够从总体层面优化思政教育的布局,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必要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相比于专业教育的知识输入性、训练性与实用性,思政教育更强调通过理论阐述、榜样树立等方式将正确的思想内化为学习者的自我思想。性质的差别使得思政教育往往被教学者和学习者忽视或轻视,较难激发学习者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故而弱化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基于课程体系,结合学生知识结构特点与已形成的价值观来进行课程思政节奏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是提升课程思政整体效果的关键。

三、课程思政节奏设计的原则

(一)借助信息化手段

课程思政节奏设计离不开信息化手段。首先,大体量的学生规模及多样化的个体差异性为教师团队完成课程思政任务、响应个体需求增加了较大难度。信息化手段能够对学生的需求和差异性进行统计分析,便于教师进行差异性作业布置与课后答疑等操作,使智慧教学补充课堂教学的短板,推动每一位学生的思政水平达到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发展。

其次,随着学生需求的多元化持续提升,仅依靠口头语言和粉笔板书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教学的拓展力,无法实现更丰富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效果的优化提供了工具辅助[19],教学工具从简单的黑板粉笔延伸至包括投影仪、录音机、播放器在内的一系列多媒体设备,教学材料也从单一的课本扩展至各种视频、音频、电子文档等相关电子资料。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课程思政节奏设计中,能够优化宏观规划,填充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式,进而可以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正确道德思想内化。因此,应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合理利用信息化创造的优势,助力课程思政高效有序开展。

(二)基于课程体系安排

在对课程思政节奏中一系列教学可比成分进行组合时,应认识到课程思政虽植根于每一门单一的课程中,但是以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为核心的,因此需要从课程体系的全局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并区分不同课程体系中理论、方法、视野的差异性,围绕既定的课程体系进行安排。为了避免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在同一课程体系的不同专业课间重复出现,该体系内的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节奏设计前应共同协商课程思政节奏的整体框架,在保证其有序完成的基础上设计效果突出且不重复的课堂思政节奏,并通过学习与实践不断完善优化。

(三)依据专业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与各类专业课程相互融合的过程,教学内容既包括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也包括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两者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者的目标导向。为了营造合适的教学氛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依据不同学科的内在特点,明确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契合点,针对性地设计关联性相对较高的思政教学内容。因此,课程思政的教学量应基于专业课教学的时间与进度来合理安排,课程思政的节奏设计也应该结合课堂的整体效果综合考虑,有助于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同向同行的目标。

(四)适于主体需要

课堂教学有两大主体: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往往是两大主体互动的结果。教学组织者的主导性与学习者的主动性都十分重要。一方面,每一位教师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后,都形成了其独特的教学风格。作为课程思政节奏的设计者,教师应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与教学潜能,在确保教学正常有序进行的前提下对思政教学节奏的设计进行开拓与创新。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节奏的快慢、动静、强弱、张弛等都要与学生的认知范围、接收程度、已有知识、学习规律等结合起来,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上课的反应,随时调整节奏帮助学生最大程度避开“疲劳区”,并聚焦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信息化手段的辅助下通过不同的方式助力每一位同学最大程度吸收、理解思政教育内容。

四、具体实施路径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节奏的合理设计至关重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升级,信息化手段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成为大势所趋。针对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具体实施路径,为信息化背景下课程思政节奏设计提供参考建议。

(一)建立信息系统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优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设计与规划,开发建立课程思政信息系统。系统地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主体三大层面进行集成,结合不同专业、学科、课程、学段、对象建立完整信息库(结构如图1)。在课程体系方面,信息系统中应考虑学科体系理论、方法和视野的差异性,纳入专业课程话语体系,以实现学科体系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两者有机融合,以教育的“深入”“深刻”为突破点并进行电子存档。在教学主体方面,对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进行分类,分析不同课程节奏对不同风格教师的适应性;针对不同年龄、专业、学段、性格的学生进行分析汇总,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记录适应不同种类教学对象的课程思政,并从课后辅导、课后习题等方面采取差异性教学使不同学生均能取得个人能力水平内的学习最佳效果。从总体来看,信息系统能够大幅度优化课程思政节奏的设计与布局,经不断补充完善后能够为广大教育者提供参考依据和学习途径。

(二)扩充反馈途径

真实高效的反馈对于课程思政效果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通常来说,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内隐性,致使课程思政的反馈不足或可靠性相对较低。因此,应利用信息手段,大力扩充反馈途径,借助线上线下调查问卷、课后交流、政治探讨等多种方式,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评价情况,摸清思政节奏设计的效果,基于反馈结果对节奏进行相应的优化完善,致力于将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通过合理的课程思政节奏设计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三)建立经典案例库

应基于信息技术建立案例库,汇总课程思政节奏设计方面经典的案例,为广大教学者提供教学参考。在践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必定有一些教育者经过不懈的探索后,立足学科特色和课程体系,找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契合点,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后提供非常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应利用信息化技术大范围收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针对不同性格学生的经典课程思政节奏设计案例,并对其进行条理分明的汇总归类。同时,也应鼓励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充实经典案例库内容总量,为广大教育者提供课程思政教学思路。

(四)多元协同

首先,同一课程体系内的不同课程应相互协同。进行课程思政节奏设计时,为了降低教师劳动的重复性、提升整体思政的效果,应站在课程体系的层面,对体系内的课程思政做出全局规划,确保课程间相互协同,相辅相成。其次,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要相互协同。信息化时代下,为了使得课程思政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远程教育突破时空限制与线下教育互动高效、反馈快捷的优势,实现线上线下思政教育相协同,保证课程思政节奏的逻辑连贯性,最大程度上实现课程思政的思政教育功能。

(五)教学相长

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推动了教育水平的持续提升,对教师设计课程思政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平铺直叙、枯燥单一的文字介绍过于单薄,很难形成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熟练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更加饱满,是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提出的重要挑战。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课程思政节奏设计进行持续、合理的调整,使思政内容真正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全面优化思政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方,张博文,张雨田,等.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调查分析与对策建议[J].大学教育,2021(4):116-118.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3]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4]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5]伍醒,顾建民.“課程思政”理念的历史逻辑、制度诉求与行动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54-60.

[6]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7]朱飞.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8):67-72.

[8]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3):128-132.

[9]王振雷.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72-75.

[10]刘隽,范国睿.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师生互动对于学生自我收获感与满意度的影响机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5):117-123.

[11]孙燕华.创新教学管理 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9(5):55-59.

[12]李凤.给课程树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43-46.

[13]杨守金,夏家春.“课程思政”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5):98-101.

[14]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15]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125-128.

[16]郭科.思想政治课教学节奏把控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4(18):48-49.

[17]郭学真.试论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4):65-69.

[18]钮锡珍.精细化:高校教学管理的理想追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6):119-122+128.

[19]金久仁.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教学形态嬗变及其限度[J].当代教育论坛,2019(6):89-97.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课程思政信息化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