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产业的“岗位导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11-28 22:56熊昌云闫刚彭远菊杨恩富董继文
高教学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熊昌云 闫刚 彭远菊 杨恩富 董继文

摘  要:以服务地方产业、引导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和省级产教融合示范点专业,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茶学专业教学团队不断探索与实践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途径,构建了基于区域产业的“岗位导向、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进一步促进茶学高等教育的职业化,通过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注重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地方区域产业培养“毕业就能上岗”的实用性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区域产业;岗位导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3-0129-05

Abstract: Appli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erving the local industry and guiding th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s the major with central financial support for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vincial demonstration sit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ea Science teaching team in College of Tropical Crops,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s exploring and practic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y continuously. A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post ori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based on regional industries was constructed. Its purpose i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 Science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vocational ability in posts, and cultivates practical technic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who can take up posts after graduation for local regional industries.

Keywords: regional industry; post orienta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以服務地方产业为目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国家层面大力贯彻产教融合理念、促进普通高等高校主动积极转型、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体系,由此来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活力。在国家大力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转型迎来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1]。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该如何重新定位?课程体系该如何设置才能满足区域产业对专业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师资队伍又该如何组建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这是应用型高校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研究对象,选取与区域产业密切相关的茶学专业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期间遇到的实际问题,系统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及相关评价机制,以期能够探索出应用型高校转型期间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基于区域产业的“岗位导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设计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直接对应,课程教学模式采用“校中厂、厂中校”的理论实践交互模式,培养的人才基本能达到“毕业就能上岗”的企业要求,在服务区域产业的同时也提升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

一、“岗位导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工业化发达的国家,由于其培养人才的就业对口、可实用性强,在全世界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在探索我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可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育发展情况及学院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的需求,合理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3]。

本专业教学团队经过对云南省及周边省份多家知名茶叶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及学院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产业实际,提炼出茶园生产管理、茶产品加工检验、茶产品营销管理、茶馆经营与茶文化推广、茶文化旅游项目经营管理等茶叶专业毕业生未来可能从事的核心岗位,并依据这些核心岗位构建了基于区域产业的“岗位导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图1),紧密结合企业岗位需要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侧重于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为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大量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

二、“岗位导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一)依据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要求,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学习,要求学生达到本专业不同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目标。

1. 茶园生产管理岗位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茶园的建设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茶树育苗苗圃地的建立与管理,茶树短穗扦插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生态(有机)茶园及低产茶园的改造方法,茶树修剪、茶园施肥、耕作及病虫草害防治等管理技术等核心岗位知识和技能。熟悉生态(有机)茶园基地规划与建设的基本要求,了解有机茶园认证的基本程序及申报流程,茶叶的相关标准及行业法律法规等辅助知识和技能。

2. 茶产品加工检验岗位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茶鲜叶品质鉴定、验收标准及贮青方法,六大茶类的初制及精制技术、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云南普洱茶(熟茶)特殊发酵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云南普洱茶(生茶、熟茶)紧压茶(饼、砖、沱等)的压制方法,茶产品储藏与运输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规程,各类茶叶的审评技术及主要化学成分检验方法,具备茶产品的出厂检验技能等核心岗位知识和技能。熟悉茶叶清洁化生产的基本要求及相关操作规程,熟悉创新茶产品的研发思路、生产流程,了解茶产品SC认证的标准、基本程序及申报流程等辅助知识和技能。

3. 茶产品营销管理岗位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策略与管理基本知识,能根据市场制定销售计划,寻找与访问客户、商务洽谈、试行订约等产品销售程序及技巧,运用网络营销策划、管理知识,能够制定网络营销策划方案并组织实施,以及茶叶品质的鉴别方法等核心岗位知识和能力。同时要熟练掌握客户的日常管理知识,包括客户的基本资料、信用度、交易情况等常用信息,熟悉茶产品的出入库管理流程,熟悉国内关于茶行业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了解茶叶进出口贸易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报关程序等辅助知识和技能。

4. 茶馆经营与茶文化推广岗位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礼仪和茶艺美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具备茶文化鉴赏的能力,掌握茶叶基本冲泡技能,具备茶叶感官审评能力,茶空間与茶馆布局设计的基本知识,具备茶会组织、茶席设计、茶艺编创等茶事服务技能,能够组织茶事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具备日常事务管理能力等核心岗位知识和技能。熟悉茶叶的品质特征,茶叶产地知识,熟悉客户服务管理、信用管理、关系管理等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等辅助知识和技能。

5. 茶文化旅游项目经营管理岗位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茶文化学科及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文旅市场营销策划与文旅产品销售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茶旅特色产品设计与开发、茶主题会展策划、茶旅游学团队(项目)组织与实施等核心岗位的知识和能力。

(二)围绕“岗位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定的职业技能岗位目标,系统设计了培养不同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表1)。

1. 基于“岗位导向、产教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厂中校、校中厂”的理实一体化、多岗轮训的课堂教学模式(图2)。首先,学院与普洱市时木茶厂合作共建中央财政支持“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提供教学与实践场地,学校提供相应的基础教学设施设备和管理经费支持,选派专业教师兼任企业的对应管理岗位,每年选派不同年级的学生前往“厂中校”实习1-2周,以企业实习员工的形式全方位参与企业的日常运作,既能弥补企业工人不足的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学生通过到企业亲身实习,能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在不同职业岗位的实习锻炼,学生对专业岗位技能将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增强自身的实践动手技能有着重要意义。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与产品研发,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4],促进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与此同时,学院与普洱牧童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云南省教育厅产教融合“校中厂”茶叶专业实践创新示范点基地。学校为合作企业提供相应的经营场所、与企业共享学院的部分生产设备、提供一定数量的学生劳动力;要求企业将部分初制车间、精制车间、产品研发实验室、产品展示与营销中心等部门设置在学院“校中厂”内。在这种“产教融合”的“校中厂”合作模式下,企业能够有效地节约经营场地租赁成本、基础设施设备的采购成本以及部分学生劳动力的费用支出成本等,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学院通过提供企业部分场地和设施设备的使用权,给在校学生换来了勤工俭学、课程实习、顶岗实习和就业的机会,还能利用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开展真实情境的专业实践教学,有利于锻炼学生专业岗位技能。

2.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组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应用型高校转型期间面临的最大问题,教师专业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会产生深刻影响。一支理论实践并重,充满战斗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不仅能够保证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模式中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服务质量,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科技发展和产品创新提供新的理念和科技支撑[3]。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依据“岗位导向、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积极聘请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的技术能手、社会上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专兼结合,理实一体的高校师资队伍[5-6]。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本专业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聘请合作企业牧童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时木茶厂的部门负责人及主要技术骨干共同组成茶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时聘任他们担任专业的“兼课”教师,在“校中厂”或“厂中校”基地实地授课。具有不同风格特点和教学方式的兼课教师,改变了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新鲜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部分理论知识丰富、专业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被选派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通过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技术改进、新产品研发、产品质量检验等关键环节中,能不断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为成为“双师型”青年骨干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已成功打造出一支以校内专职教师为主,校外专业技术人员为辅的专兼结合“双师型”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三)“岗位导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的思考

1. “岗位导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我院茶学专业构建的基于区域产业的“岗位导向、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和地方企业的紧密合作,通过共享雙方资源,合理利用企业的技能人才资源。有效弥补了学院硬软件不足的条件,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积累和学生实践技能的双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专业学生的广泛认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主动性均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近几年的企业调研反馈和学生的就业跟踪调查,企业的满意率得到了明显提升,特别是对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比较认可,直接就能胜任对应的岗位,减少了企业重新培训的成本,受到就业企业的一致好评,对我院毕业生的招聘人数也逐年上升。

另外,毕业生的反馈情况也显示,绝大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岗位比较满意,认为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能有效对接实际的工作岗位,增强了自己的职业信心,也对未来的职业愿景充满希望。由此可见,基于区域产业的“岗位导向、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校和和企业来说是一种双赢的模式,既能满足区域产业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有效提升高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质量。

2. “岗位导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基于区域产业的“岗位导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1)校企合作渠道还未完全打通,产教融合深入度不够

一方面,由于受到地方经济水平发展和教育管理体制相对落后状况的影响,基于地方产业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制度还未得到政府层面的重视和参与,校企合作的形式还仅仅依赖于高校和企业的普通合作协议,产教真正融合的渠道尚未完全打通[7]。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度和指导作用不明显,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动性、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也有待于加强。另一方面,愿意和学校合作的茶叶企业大多数是中小规模企业,目的是借助高校的科技优势和社会认可度提高自己的企业知名度,往往满足于当前的经济效益,对企业的长远规划、做大做强的远景并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寄希望于学校能在资金和基础设施方面提供支持,最终会使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产教融合无法真正深入到具体过程中。

(2)学校对产教融合重视度不够,改革创新性不足

学校在宏观层面上对产教融合的重视度不够,没有专设相应的机构来应对应用型本科转型的发展趋势。学院或专业自身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还是按照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和升学目标培养学生。学校教学、科研、职称评审考核体系未得到相应的改革,教师仍然处于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原始现状,对应用型高校转型目标认识不够,认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职业教育模式,不愿放下身段去推进和实施,导致学校及系部层面在推进基于区域产业的“岗位导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时受到很大的阻力,缺乏实质性的变革和创新[8]。

(3)企业对产教融合参与度不足,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

产教融合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一种形式,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导向和利益需求。学校与企业合作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情境的岗位锻炼机会,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侧重的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效益;企业与学校合作的主要目的则是获得学校的科技支撑和社会声誉,以此提高企业产品的研发水平和社会知名度,同时能有效获得“毕业就能上岗”的岗位导向型实用人才,侧重的是经济效益。虽然构建基于区域产业的“岗位导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上能将学校和企业利益共同化,但由于双方的目标、定位和利益机制均不相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真正在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合作的形式还停留在大框架协议的模式下,未能形成合理的费用分担、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因此很难形成基于产教融合的、健全的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孙善学.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0-94.

[2]刘志敏.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4-25.

[3]张鹤.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8(8):42-44.

[4]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5]李校堃,李鹏.地方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策略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4):53-57.

[6]祁占勇,王羽菲.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变迁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8(5):40-46.

[7]李惠峰,文云.高职“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90-93.

[8]黄琳,隋国辉,王榕.应用型转型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困境的破解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2):89-93.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