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际富
耐多药肺结核是指排出的结核菌,对其耐药的药物同时包括耐异烟肼、利福平两种或以上者。肺结核患者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不依从医师治疗,治疗规范性差、耐药菌株增加。临床发现,长期、联合多药治疗等方式的开展,整体效果不理想,治疗失败率高达40%-70%[1]。耐药菌株的传播,增加了难治性肺结核比例。目前研究表明在内科规则治疗耐多药肺结核失败后,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中,手术治疗已经成为重要手段之一。
在2000年度全球新增加的870万新结核病患者中有273000(3.1%)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是耐多药肺结核的流行地区[2]。我国第四次(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报告[3],对有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估算,我国月451万,菌阳肺结核患者196万,初始耐药率18.6%,获得性耐药率46.5%,初始多耐药率7.6%,获得性多耐药率17.1%。
在规则抗结核化疗的基础上,复治凃阳患者治愈率为82.3%-88.9%[4],而耐多药肺结核治疗失败率达40%-70%。对耐多药肺结核治疗效果欠理想因素分析,由多种因素导致,具体如下:(1)目前,临床结核病的有效治疗药物仍以异烟肼和利福平为主,无理想替代药物。(2)足够敏感的抗结核药物种类选择性少,二线抗结核药物的毒副作用大,患者耐受性差。(3)与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肺结核治疗费用对比,耐多药肺结核费用为其100倍。(4)治疗费用过高,患者无力支付,导致治疗中断。(5)内科治疗耐多药肺结核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结核毁损肺,厚壁空洞,多发空洞等病变中,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药物浓度低,疗效差。
目前,对于介入治疗是耐多药肺结核常用的方法,包括经气管介入治疗、经皮肺穿注药治疗,即在经气管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细管插入空洞内注入药物治疗,再有就是CT或X线引导下经皮肺穿将药物注入空洞,这都可达到治疗效果但对厚壁空洞、多发空洞、毁损肺效果不佳,且易出现大出血导致病人死亡的危险,目前难广泛使用。
国内外多家报道[5]化疗+外科手术是现阶段耐多药肺结核重要的治疗方法,且手术可对不可逆病变切除,能将空洞、肺损内细菌消除,进而保证疗效。此外,在我国,约有2%-5%的肺结核患者,因肺部出现不可逆病变,也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据观察,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在外科治疗中占比较大,由此可见,对于外科手术治疗,在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中仍占据重要位置。
肺结核外科治疗在世界上已有100多年历史,主要分为肺切除、萎缩2种疗法,其中萎缩疗法开展时间较早,包括人工气胸、胸廓成形术等,在肺结核治疗中处于重要位置。近几十年,随着对肺功能的深入开展,人们对萎缩疗法有了更深入的掌握,对其治疗中对肺功能的损害有了更明确的掌握,因此,该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开始逐渐减少使用。此外,对于肺结核的治疗,肺结核病灶清除术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一次性手术治愈率高达90%以上,但对其治疗的报道相对较少。于1931年,解剖性全肺切除术首次开展,经过多年的丰富、总结,解剖性肺切除术现已经包括肺段、肺叶、全肺、复合肥4种切除方式。以病灶部位为依据,可选取不同的切除手段,从而保证病灶的彻底清除,并最大程度保存肺组织正常功能。目前,对于耐多药肺结核的治疗,国内、外学者以肺叶切除、复合肺切除和全肺切除3种外科治疗手段为主[8]。
目前对于耐多药肺结核手术方面的适应症、禁忌症,尚无硬性明确,一般公认的手术适应症为[6-7]:(1)经规律、足疗程化疗仍排菌者;(2)经常复发、治疗不规律且存在排菌者;(3)排菌停止,但症状加重,应用X线检查,病灶无好转,呈进展趋势;(4)主要病灶(空洞、肺损伤等)在一侧肺叶,同侧(或对侧)存在轻微肺病变;(5)对手术耐受,且心肺功能储备良好。
选取合理的手术治疗时机,可以提高整体疗效,增加痰液转阴率,且术后并发症少。为减少手术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尽量选择患者排菌量最低时进行。术前,抗结核药物的选择,多以患者的药敏结果、用药史等为依据,一般最少要选择不低于3种的药物(敏感或未曾应用过),用药时间:3-6个月[9-10],当痰结核菌数下降至最低,病灶局限,此时则为手术最佳时机选择。有学者指出,对患者每周监测,并通过痰涂片荧光染色抗酸杆菌、分枝杆菌计数方法,当监测其结果数值最低时,在其下降后再上升前,也是手术治疗的有效时机。一般情况下,临床常用的抗多药肺结核药物包括:沙星类(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莫昔沙星)、烟胺类(丙硫异烟胺、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等。
结核病变的发生,容易造成胸内脏层及壁层胸膜发生粘连,多呈现胼胝样,很难对病肺胸膜内分离,且容易因肺皮损,导致胸腔的污染(结核杆菌、其他细胞等)。相关研究指出,在对胸膜外病肺进行分离时,采取的手术主要包括胸膜肺叶手术、胸膜全肺手术,优势在于操作简单、安全,可减少胸腔污染,出血量少[11]。临床发现,在应用肺上叶切除治疗(或全肺切除)时,因肺尖部空洞病灶、锁骨下血管两者之间紧密相连,为减少误伤,因此,在操作时尽量远离血管,将空洞壁后间断,达到病肺分离。因存在残留的空洞壁组织容易对胸腔造成感染,进而诱发脓胸、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因此,需要做好术野清除。肺叶切除术时治疗中,若肺门淋巴结病变出现纤维硬化,致使支气管、肺动脉连接,多采取肺动脉阻断术(一侧)治疗。针对合并肺门淋巴结核,且对肺动(静)造成侵犯,可实施全肺切除,其原因是若强行对其分离,则容易诱发出血,且因间隙小,对肺血管缝扎较为困难,因此,肺门血管多采取心包内处理。一般切除病肺后均采用胸膜、心包脂肪垫或胸壁肌瓣包埋支气管残端。切除病肺后,余肺膨胀欠佳时,还可以用胸壁肌瓣和带蒂大网膜填塞残腔。一般不主张行同期胸廓成形术。
耐多药肺结核术后并发症比较高,其发生率为13.9%-34.7%。常见的并发症为:脓胸、血胸、肺不张、呼吸衰竭等。少见并发症为纵隔疝、暂时性失明、声音嘶哑、乳糜胸、心肌梗塞和肾功能衰竭等。除了呼吸衰竭、心肌梗塞和肾功能衰竭容易导致生命危险外,大多数并发症都能通过相应处理治愈或减轻症状。
肺切除术后需要根据术前药敏结果按同一治疗方案继续抗结核治疗。虽然肺部主要病灶被切除,其同侧余肺和对侧肺部可能仍然存在结核病灶。因此,在治疗后抗结核治疗时间方面要足够长,但不同医院标准也不同,一般为6-48个月。多数学者主张18-24个月最为适宜。手术治疗后,若患者痰菌长时间未转阴或者转阴后又复阳,且同侧余肺(或对侧肺)仍存在结核病灶,评估患者心脏功能,若允许则需要进行肺叶切除术治疗,需注意术后继续按原方案抗结核18-24个月。
对于耐多药肺结核外科治疗,对其疗效的考核,主要由下述指标评估,分别为率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痰菌转阴情况及死亡情况)、生活质量指标。在耐多药肺结核治疗方面,无论是国内工作者还是国外工作者均给予巨大贡献。
现阶段肺结核疫情严重,肺结核外科仍将发挥巨大作用。肺切除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痰菌阴转率高,死亡率低,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尚可接受。目前认为耐多药肺结核施行肺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