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馥良 何振宇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周围性面瘫中医称口眼歪斜症或面僻,国外称Bell麻痹,可发于任何年龄, 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病[1]。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病变多为单侧。其发病原因比较多样,一些尚不明确。调查显示,心理因素是引发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原因。不良情绪会加剧面瘫病情,延缓受损神经恢复[2]。研究表明早期的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心境障碍,促进神经功能康复[3]。本案中来访者在治疗情绪障碍过程中罹患面神经麻痹,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治疗,预后良好。现将该案例记录如下。
来访者吴某仪(化名,下称小仪),女,14岁,独生女,小学六年级学生。于2016年5月入读一所专门(工读)学校(心理、行为偏常青少年专门教育学校)。
小仪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学历都为大专以上,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一位在职教师。家庭居住在城镇中心区,经济条件不错,父亲比较溺爱孩子,母亲教养方式相对权威。
据其父母描述,小仪性格冲动易怒、反复无常,有说谎、说脏话、不尊重长辈等问题。在学校期间无法处理与老师同学关系、上课不听讲。自己与小仪无法沟通,亲子关系恶劣。
小仪坦言有冲动易怒、孤僻自闭、自制力差等性格缺点。自己一方面过于依赖父母,另一方面又对父母很抵触,认为与父母沟通困难,不被理解,希望家人能多给一点自由。
小仪存在认知偏差、价值观扭曲,不能正确自我定位。以即时满足自己欲望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对待长辈缺乏尊重,不懂得孝顺父母。年仅14岁但已出现一定的心理偏常。其情绪反应较大且持续时间长,已影响到正常生活。
施测SCL-90显示躯体化障碍、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情绪、敌对情绪、恐怖情绪及精神病性倾向6项达中度以上;强迫症状、抑郁情绪及偏执3项达中度。小仪身体发育正常,无重大躯体创伤和生理性疾病,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所以可排除遗传及生理因素,诊断为青少年情绪障碍。继发的面瘫情况,送至医院排除躯体性障碍后,推断为心理原因影响所致。
小仪与他人交流时缺乏有效沟通方式和技巧,情绪表达使用了错误的方式。对父母的关注不理解不满足,不能与父母建立良好沟通关系。错误沟通方式和自我中心的性格特点是造成情绪障碍的重要原因。
教养方式不当:小仪作为独生女从小备受宠爱,家长的过度关注导致她自我中心,难以站他人角度想问题,溺爱致其性格懦弱,缺乏独立处事能力。教养方式不当是引起青少年情绪障碍的重要原因[4]。父母在溺爱的背后,过多使用他们的“隐性权威”[5]。过度控制对青少年攻击行为有直接影响,父母控制会引起个体攻击、反抗,甚至影响个体问题解决方式及策略[6]。
缺乏良好社会支持:母亲强势、控制严格,一定程度上限制其社交。上学、放学父母接送、周末不准外出游玩,导致她与同学、老师交流和沟通过少,进入中学后一度适应不良,也不懂向外求助,对中学生活不适应、内心孤独、空虚,心理挫败感越来越大最终出现情绪危机。
短期目标:与小仪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稳定情绪;找情绪障碍原因并指导克服;进行心理疏导协助治疗继发面瘫状况;助其学会处理人际沟通问题及适应中学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回到中学做准备。长期目标则是找到心理问题深层原因,助其改掉性格缺点,形成正确自我观念,提高人际交往和应对生活挫折能力,促进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
采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释梦技术分析噩梦里情景;催眠疗法找释出梦境里现实生活中指代对象及诱发心理问题的潜意识根源。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能明显改善青少年心理问题[7],对强化青少年情绪自我控制有着积极作用[8]。继发面瘫问题,心理干预能有效解决周围性神经炎患者心理健康问题[9],故强化心理干预助其治疗。
刚接触时小仪情绪波动很大,常现爆发性情绪反应,甚至大吵大闹及连续哭泣超2小时,咨询师耐心疏导助其平复心情,待其心情平稳时再进行即时性心理咨询,积极建立信任关系。数天后,沟通有了进展:小仪开始袒露心扉,原来其情绪波动多因一些生活中小事,娇惯的性格使她每当遇到父母不顺着她,便控制不好情绪。这样的行为习惯由来已久,心理矫正是一个缓慢过程,更需其父母配合。故需耐心进行疏导,创造放松安全环境,使小仪的情绪波动情况有所好转。
咨询过程中小仪突现“面瘫”情况:一边脸失去知觉,不能动也没任何感觉。送其外出就医诊查未见器质性病变,故尝试通过心理疏导结合面部运动锻炼辅助治疗。小仪反映常做同一噩梦,受噩梦困扰睡眠质量差,严重时只能睡3、4小时。描述如下:常梦到两个女鬼,一个身穿白衣,一个身穿红衣,白衣女鬼较恐怖,红衣女鬼较善良,均披散着长发,看不到五官。困惑的小仪要求为她下载背诵一首《妙法莲华经》以“驱鬼”。据其描述,推断为潜意识在梦中的投射,决定尝试通过催眠进行治疗。
催眠过程中,小仪多次反馈“我是谁、我叫什么名字、为什么是小仪”等报告。阻抗预示着问题症结所在,咨询师忆起这段时间曾听其父母讲过小仪有改名字的经历,由此推断问题根源在于改名经历对其自我认同和性格形成产生了影响。
开展关于姓名的针对性咨询:原来小仪的母亲很迷信,常找所谓“大师”算命,每当发生一点不顺之事,就马上寻求“大师”帮助。“大师”指点是名字起的不好,给她改了一个又一个,从小学至今小仪母亲已为其改了4次名字。小仪表示名字更换给自己造成很大困扰,每次都在没有准备的时候突然被告知更换了名字。母亲不征求她意见,让她感到母亲很不尊重自己,甚至认为自己只是一个附属品,对自己的事情都没决定权。青春叛逆期是自我意识高涨的时期,但控制感缺失让她很困扰。一些基本事情都无法发表自己意见,出现极大内心冲突。由此推断,小仪的自我为中心问题,是对家长对其独立感的剥夺后心理自我防卫功能的发动引起,以至于做出打骂家人、不理会家人感受等行为。梦到红白女鬼也是其心中自我的歪曲映射,一面善良一面恐怖,反映自我意识冲突。两女鬼都没五官,这代表她自我认同困难。情绪问题背后往往包含着更深层次的“自我接纳”问题[10]。继发面瘫也极可能是心情抑郁所致。当分析了这些情况后,小仪开始认识、接纳自己,对名字的困扰也缓解了。
主要咨询阶段结束后一月,小仪面瘫状况已恢复,说话清晰,脸上知觉明显。表示希望能不断超越自己,做一个全新的自己。现在和父母见面已不会乱发脾气,对父母做法也能理解,可以进行正常沟通交流。空闲时间也能专心做自己事情,感觉自己好像可以马上融入中学生活,与宿舍同学关系融洽,也愿意主动与同学交往。
能客观、现实定位和认同自己,基本能适应中学生活,能及时调整不良情绪,学会理解、尊重家长。能以开放态度和同学、朋友交往。诱发心理问题的潜意识因素已找到且能在意识域被认知并接纳,面瘫已痊愈。后测SCL-90中各项因子分正常。
咨询结束后3个月,小仪已回到普通中学读书,现学习、生活良好,心理危机基本解除。脱离心理问题的束缚成绩提高很快,最近一次考试中,语文成绩在年级总分排名第二,作文单项分第一,英语考了九十多分。还在一次全校师生家长大型活动中表演“搏击操”,小仪已能以开放态度进行社交了。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密切关联,对个体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11]。家庭教养方式还与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显著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甚至能够造成青少年的违法行为[12]。本案例中,早期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是造成来访者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该案例对我们教育和心理工作者有以下几方面启示:
(一)父母应提高对教养方式的重视,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应适当且有针对性,要与孩子合理沟通并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二)不可过度限制孩子的社交,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孩子健康身心的建构;(三)专业心理工作人员能够有效的促进心理问题的解决,察觉到心理问题的出现应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四)部分躯体性障碍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协助治疗对疾病治疗有辅助作用;(五)个体心理问题的潜意识因素应被重视,释梦与催眠等方法的合理运用有助于找到心理问题的症结,通过把这些根源展现于意识域,引导个体理解、接纳可极大地加快心理治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