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
(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以微信、网络直播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思想传播阵地和思政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转变思政教育工作方式,这成为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关键。通过了解网络舆情定义,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动态,应对网络舆情挑战,笔者对所在学校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分析研究,尝试探索思政教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对策。
舆情即“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态度,网络媒体的兴起已经引起了信息传播方式和渠道的巨大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的主要载体之一。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发展趋势的高校师生表达和反映的意见聚集现象。当前,微信群、贴吧、抖音等通讯和短视频媒介工具上,高校学生经常讨论关注的社会热点,尤其是与学生的自身利益和学校事务有关的话题。
高校网络舆情反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园突发的网络舆情,这与校园安全与稳定紧密相关的,极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二是社会热点的网络热议,涉及国家、社会、高校相关政策及事件等,由于高校学生群体处于同一环境,一些话题很容易成为学生讨论的热点话题;三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管理服务问题,反映了大学生对高校提供的标准化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期望和要求;还是学生的利益诉求,高校在适应需要发布相关的新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会让学生敏锐地察觉到,他们会将与自身相关的新规章进行评价,并在互联网上进行表达。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增加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高校校园中的大学生不仅是网络舆论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和推动者,通过网络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就有了针对性。
在高校,传统的思政教育环境比社会上相对简单,教育者通常在课堂上或课外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创造了一个相对简单客观的教育环境和背景。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互联网不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和载体而存在,而且使高校思政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内部和外部教育环境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记录事物,表达情感和表达意见的主要场所。 这些新媒体所反映的高校网络舆论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力量,为高校思政教育创造了新环境。
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高校学生具有独特的思想意识和出世认知,这使得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与之大相径庭。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即时性,使大学生可以随时以交互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周围环境和关注的态度,观点和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控的,会形成新的网络舆情的萌芽。在新时代,高校学生已经成为网络舆情发生和传播的潜在主力。思政教育模式需要教育者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更加关注网络手段的影响,也必须跟上社会形势的发展,积极学习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从形式上讲,高校的思政教育还是通过“讲道理、引共情”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活动。学生是否可以接受并同意教育者说的“理”,依赖教育者的言语表达。在内容和形式上,传统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还没有因时而进,不能与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的对话体系自然地联系起来,从而影响对他们的思政教育的实效。因此,教育者必须提高新媒体的应用素养,掌握科学地传播手段,学会充分理解高校的网络舆情的发展特点,创造一个可以使新时代青年接受的共语环境。
一方面,网络舆情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对高校思政教育者如何采取新的教育方法提出了新挑战。当前,大学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形势还比较严峻,处置网络舆情的现状并不乐观,这里有许多主观和客观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试图从思政教育工作的角度,结合作者所在大学的具体工作,探索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措施。
高校要抢占网络文化阵地,在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上积极发声,弘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让网络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阵地。目前高校校内建设的网站、数字客户端很多,但是这些平台发挥思政教育功能的作用还不够。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正面导向功能。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学校在2013年建立“数字北农”信息平台,截止到2020年12月,总访问量已突破930万人次,平台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关注。同时,有关部门和学生组织都分别建立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多角度拓宽了青年学生的交流互动渠道,成为网络宣传发声的主要阵地,在重大事件、校园建设、学生活动等方面积极发声,以亲民风格全面展现学校取得的发展成就。目前,学校将现有的各类公众号平台进行了融合,成立新媒体联盟。依托该联盟,使新媒体成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平台,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强化对学校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
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响应机制,第一是要完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的机制,在高校微信、QQ群、公众号、视频号等高校学生群体相对集中的平台上广泛收集信息,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第二要完善网络舆情的分析和预警机制,根据类别、对象和优先级对收集到的网络信息进行处理,及时发现不良言论和敏感信息,并分析趋势和发展趋势。第三是要完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在对互联网舆情进行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对策,积极引导舆论发展方向,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发生网络舆情后,有关工作人员应尽快进入响应状态,并尽快进行操作处理,并在第一时间上报,以免扩大规模,避免事态进一步发酵。最后,还要完善与有关媒体单位和网络安全管理部门联动与合作机制,加强相互信息交流,加强舆情引导,共同促进高校稳定安全。近几年,学校已制定并发布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涵盖了“健全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强化思想动态搜集与网络舆情监测”等内容。完善了网络舆情研判、快速报告、快速核查、信息发布、舆情疏导等机制,对学校网络舆情预防起到有效作用。
高校要加强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建设,这个团队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熟悉网络规则,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具体来说,它可以分为三个专业团队:网络信息人员,网络信息评论员和网络技术人员。在该网络团队中,各有分工,各司其职。根据学校现实情况,还要对这支网络思政工作队伍进行针对性培训,定期安排专业教师为全体人员讲课,做到理论上的清醒和价值上的正确判断,提高驾驭网络的能力,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面对学校曾经发生的网络突发情况,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多级联动,及时把控事态走向,使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为游刃有余地进行网络思政工作做好技术上的保障。
当前,大学生普遍掌握网络技术,但虚拟网络中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会相对薄弱。通过文明、诚信使用网络,网络文化活动和法制教育,培养高校学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责任感,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责任感和自律性。学校探索了新的安全教育模式,建立了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平台,在校园信息平台上建立了安全知识学习和安全知识评估等多个网络教育模块,并扩展了安全信息推送和交互功能,这一成果获得了中央综治委的表彰。通过增强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价值认同感,养成良好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在高校学校生活中,逐步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石,使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中自主做到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