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鹏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24)
在人类成长和发展的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艺术一直以来都帮助人们尽诉衷肠。它陪伴着人类走过最初的蛮荒岁月,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栖所。他是我们对美的追逐和对自由的向往。
电影作为一门年轻艺术形式,是合作的艺术,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在共同协作下,有了最后的精彩呈现。编剧、导演、表演、拍摄、美术等各个部门缺一不可。而电影最终的呈现是演员在银幕上的表演,演员是观众感受电影艺术最直接的媒介。因此本文想为大家介绍在中国近代电影发展史上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演员,通过对中国电影史的横向贯穿,让大家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他们的艺术魅力。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惨痛的历史,由于清王朝的闭塞与腐败,西方列强纷纷盯上中国这块肥肉,终于导致了1840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但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西方新奇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产品。在那个年代,我们称西方人为洋人,并习惯将他们带来的物品都加上一个“洋”字,“洋火儿”、“洋油”、“洋枪”、“西洋镜”等等。电影在法国诞生后的第二年,就走进了中国,中国人民最开始把它叫作“西洋影戏”。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是在上海的徐园“又一村”的一次游艺会上,那是1896年8月2日的一个夜晚。从此,人们大概需要花费二角钱便可看到一场西洋影戏。在当时西洋影戏与焰火、戏法齐名。[1]
在电影刚刚走进中国的年代,电影的内容大多都是一些尺寸篇幅较短的外国风光、滑稽搞笑的喜剧短片和一些西洋戏法。1905年11月,“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为了改变中国遍地西洋戏的现状,并提高其经营的大观楼影戏园的创收,决定尝试利用自家照相馆的技术力量,拍摄一部又好又卖座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任庆泰把眼光落在了当时风靡京城的“伶界大王”谭鑫培的身上。在任庆泰的努力下,谭鑫培终于答应在摄影机前,拍摄经典名剧《定军山》,从此拉开了中国电影的拍摄序幕,谭鑫培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电影演员。
谭鑫培,(1847—1917), 湖北省江夏县人, 当时人称“叫天子”,被誉为晚清伶界第一人。光绪年间多次被点名“内廷演戏”,成为御用京剧演员。谭鑫培是少有的全能型选手,唱念做打,无一不精,从小学习武术,更是将武生、武丑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后受到其义父京剧泰斗程长庚的指导,在融合了徽班的气势磅礴、字正腔圆;汉调的婉转缠绵、节奏分明以及鄂派靠把戏等流派特点融于一身后,形成了极具包容性与特色的“谭派”风格,并在创作中后期由武生改为须生,大放异彩。“谭派”也成为了对后来的京剧艺术界影响最为深远,开枝散叶最为广泛的艺术流派。
关于中国电影史上载入史册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拍摄,在1950年, 曾经的丰泰照相馆学徒刘仲明做过一次专访回忆到:“……廊子下借着两根大红圆柱, 挂上一块白色布幔。屋内成了谭老板临时起居的地方, 他的跟包、琴师、敲锣鼓家伙的, 都来了。屋外院子里, 把那架号称‘活动箱子’的摄影机, 摆在了靠前院后墙边。虽然前几天练过几回, 但真的上阵, 仍显得有些紧张。一通锣鼓过后, 布幔后闪出一个戴髯口、持大刀的古代武将来, 这就是谭鑫培最拿手的《定军山》里的老黄忠, 只见他配合着锣鼓点儿, 一甩髯口, 把刀一横, 立成顶梁柱一般, 就听旁边有人喊:‘ 快摇’,摄影师刘仲伦便使劲摇了起来,那时的胶片只有二百英尺一卷, 很快便摇完了, 算告一段落…… ”[2]由于1909年丰泰照相馆的一场大火,这段珍贵的影响资料被毁,我们无法看到成片,但从《定军山》留下的剧照可以看出,谭鑫培饰演的黄忠的形象,高大威武,正义凛然,持刀立相,坚韧不屈。
因为年代久远,谭鑫培先生拍摄的完整电影得以留存的也只有三四部,我们很难见到。但是从诸多大家的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谭鑫培先生不即不离的表演艺术,最独到之处在于他善于探究角色的内心世界,总能把人物演活。谭鑫培虽继承传统,却不将传统规则视为圭皋,他心胸宽阔,志向远大,在学习吸收的过程中有创新,认为戏曲不应当只体现先人的生活,用固定的表达方式,也应当具有时代性、变革性,不拘一格的角色创新也在京剧界开了先河。1905年他也曾合演瑞兴女士自杀的时装新戏,他的一生都在寻求戏曲的改革创新。谭鑫培曾说:“要开窍,做活唱戏的,才算会吃戏饭。”
谭鑫培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演员,不仅是其个人在戏曲艺术的造诣登峰造极,也同样是时代选择的必然。西方列强侵略我中华大地,鸦片战争以及各种不公平的条约正在给本就满目疮痍的中国带来一次又一次沉痛的打击,中国人民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残害,更被国际舆论成为“东亚病夫”。谭鑫培在《定军山》中塑造的黄忠形象,是中国人心中老骥伏枥,宝刀不老的英雄,这样铁骨铮铮散发出逼人英气的人物形象,给那段被动荡洗劫的时代里的人们多么大的精神鼓舞。戏曲源于中国,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精髓,中国人也由此开启了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电影发展的交融。在电影出现之前,戏曲是大家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所以电影在最开始发展的近20年里都和戏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使得中国电影在世界的首次亮相,就彰显着浓厚的传统色彩与民族特色。
1913年的上海,在有美国籍俄罗斯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创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因不了解中国国情和人民喜好,在上海和香港拍摄的诸多短片都因为反响平平陷入了经营窘境,一度面临破产。后来上海南洋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依什尔和美国商人萨弗决定接管亚细亚影戏公司以及部分资产,并为了避免再次上演布拉斯基的尴尬局面,决定“放下身段”与本土的民族电影工作者合作,寻求在中国的经营之道。年轻的洋行职员张石川与当时在编剧界闻名已久的郑正秋等人创办的新民公司,成为亚细亚公司的首选目标。新民公司为其投资人拍摄了近20部包含《难夫难妻》、《新茶花》、《老少易妻》等一系列短片作品。如果说任景丰的丰泰照相馆对《定军山》相关系列作品的拍摄是电影胶片对表达内容的纯粹形式上的记录与认知,那么郑正秋与张石川在《难夫难妻》等剧作中的拍摄则是将电影潜在的叙事功能彻底激发出来,使民族电影的拍摄从美学意义上,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1923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明星公司在遭遇近一年经营连连失利的情况下破釜沉舟,决定以郑正秋为主进行家庭伦理剧《孤儿救祖记》的拍摄。最终于1323年底,明星公司推出长度为10本的长篇故事作品《孤儿救祖记》大获成功!它讲述了一个富豪爸爸因自己的儿子骑马不慎摔死,大怒之下牵连到已初有身孕的儿媳身上,将她赶出家门,并立自己的侄子为子嗣。儿媳一人独自生养儿子余璞,多年后侄子想霸占全部家产,蓄意谋害富豪,正巧被余璞撞见,奋力营救,最终祖孙相认,真相大白,儿媳妇也得到了平反。该片从当时的社会舆论评价和影院营业效益两个方面,大放异彩,成为当时“叫座”又“叫好”的电影作品。他给影迷观众们带来的感动和兴奋,超越了当时任何一步国外进口片。《孤儿救祖记》的上映也成功地挽救了明星公司于危难。
王汉伦,原名彭剑青,在与郑正秋和张石川的一次偶遇中,因其特殊的气质,被看中邀请出演《孤儿救祖记》。她未曾学过任何表演甚至对电影拍摄也丝毫没有接触,却能在角色的创作中,感受角色的内在情绪,并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做情感上的嫁接。在她独自抚养儿子余璞的戏份里,还有最后吃尽苦头终于真相大白,祖孙相认得到平反的时刻,王汉伦能积极地调动情感,想起自己第一任丈夫对她的家暴生活,以及娘家兄嫂的冷漠寡情,悲伤的情绪宣泄而出,几度在现场泪流不止,不仅感动了当时的摄制组,在上映的过程中也感动了所有观众。王汉伦出色的表演,也观众塑造了一个美貌、善良、隐忍、勤劳、顾全大局的中国观众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而在当时,女性能在剧中担当一个完整角色,并将其完美演绎,得到男性社会下的一致认可,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壮举。放映现场,观众往往因为王汉伦的表演,忍不住流泪哽咽。王汉伦自己回忆:“《孤儿救祖记》大获成功后,各处常有信来,表达赞美之情。来信索照片的也不少。此后我自己更要求进步,常想研究表演的艺术。可惜国内无实在研究的地方,只好自己研究。他人所没有做到过的,我必要想法做到。我演悲剧时候,就流真眼泪。”她精湛的演技也产生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批影迷粉丝。[3]
根据当年的报刊杂志中对她描述,除了她在表演中的真情流露,和逼真的表演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她生活中的独立坚强。王汉伦面对申报记者的专访曾经说道:“我中国旧时风俗与习惯,女子是依靠男子过活,并且往往受家庭中之痛苦。此种情形,我是极端反对的。我喜欢我们女子有自立之精神。”王汉伦的一生的所有转折点,都是由自己决定,个性极为坚强独立。经历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她将原名彭剑青改姓王,就是希望能像老虎一样,有王者气概,无所畏惧,而汉伦则是音译自英文名“Helen”。王汉伦拥有当时所谓新女性的一切特征:新奇时髦的装束、讲英语、可以毫无畏惧地展露自己的身体以及短发。在两千多年以来被男性社会“深深保护”的女性社会,一直没有权利也没有资格发声,而在旧社会走向新社会的过程中,性别问题作为最具有典型性的现代代表,是大众与媒介最为关注的焦点。而王汉伦的出现,无论是否触动了传统封建观念下的“父权”至上观念,但她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指引大众观察时尚性别表演和进行新的性别认同的良性向导。这也非常符合当时“五四”运动下,对新女性的要求。也让中国电影自此,银幕中的女性形象创作开始走向真实、规范和完善。我想这应该比电影角色本身带来的魅力要更加迷人吧。
随着西方国家不断地推出新的电影技术与思潮革命,中国电影也在经历着最初的探索和艰难的成长。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及一次又一次战争的洗礼,中国电影却已深深地渗入中国人民的生活,陪伴着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春秋岁月。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迎来了第一个高潮,8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并赢得世界电影的注目。但中国电影不是外国电影的复刻,它有着强烈的本土特征,和民族特性,也正是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才使得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