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创作中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

2021-11-28 13:07:08石路
魅力中国 2021年33期
关键词:泼墨国画笔墨

石路

(海口经济学院南海美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000)

早在东晋时期,国画创作成功问世。直到南北朝,国画才被正式命名。经过数代人耕耘,得以发展壮大。细细算来,国画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无数人的努力下,国画冲出了亚洲,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全球化不断地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加深,这无疑会影响国画创作。倘若无法坚持本心,就会让作品失去原本的味道。要想彻底摆脱困局,需要深入剖析中国笔墨文化元素,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

一、笔墨文化元素的内涵

国画是文人墨客传情达意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当之无愧的瑰宝。在整个创作中,笔和墨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当创作出优秀作品后,就可以贴上“墨宝”的标签。由此可见,笔墨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为作品增色不少。更为重要的是,画家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添加诠释注笔,另一种是利用笔墨文化元素塑造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

在国画创作过程中,画家仅凭一支笔、一张纸,就可作春秋画卷,向世人展现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1]。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得益于笔墨文化元素的使用。文人墨客对有元素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将其特点凸显出来。倘若这时与一幅西方画进行对比,能轻而易举地发现差异。西方画注重“浓妆艳抹”,以此塑造心中形象。国画侧重“清隽写意”,通过捉笔勾勒山水,通过落墨点染心绪。对于国画大师而言,点线面等使用只能算作基本功。要想描绘出富有意境的画面,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以及一点点所谓的天赋。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让画面更有层次,更富有感情。

站在美学的立场上,笔墨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自宋代开始,国画大家就力求展现盎然意趣,而创作手法数不胜数。譬如,“白描”。该手法的特点比较鲜明,即在传统基础上,使笔墨当随时代。仔细观瞧画作,能够看到画家身后的功底,以及对抽象一词的独到见解。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南宋,国画大师善于使用恬淡墨色、不对称式自然构图等手段,创作出一幅“残山剩水”。只有真正进入画中,才能对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二、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价值

笔墨,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将其应用于国画创作中,价值体现在四方面。首先,笔墨元素既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类瑰宝,在国画创作中融入点、线、面、着墨等元素,能够显著提高作品的水平层次。其次,拥有了笔墨文化元素,就拥有了内在核心。能否读懂一幅画,除了要看能否知晓画家创作时的心态,还要看出笔墨作画的潜在含义,二者缺一不可。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观者了解画家的生平,归纳出创作手法,并对笔墨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真正读懂画家的心,才能领略更高层次的风光。再次,笔墨文化中蕴藏哲理,需要细细品味。观者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如墨色浓重、阴阳黑白等。在这件事上不要太着急,是因为哲理不会因时间而改变。待掌握作品的精髓后,思想境界必然会有所提升。最后,国画的特点有很多,如时代性、民族性等。和其他艺术一样,都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外在,二是精神[2]。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能够让民族性更加凸显。无论是国画创作,还是国画欣赏,都能感受内涵的文化,如包容、融合、平和、中庸等。将这些优秀品质根植在内心,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利用手中的笔墨,促进精神文化和绘画作品的融合,有助于促进国画艺术的长久发展。

三、国画中笔墨元素的特点

倘若对笔墨文化元素了解不够深入,就很着急应用,必然无法获得预期效果。为了让笔墨元素的应用有成效,需要对其特点展开研究。研究方向有四个,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第一,线条。线条的应用方式有很多种,或疏或密,或平滑或粗糙。在画家用心勾勒下,让画作极具美感。线条的另一个用处是书法,以文化底蕴为支撑,使诗 、文 、书、画有机结合。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经过后天培养的。一般来说,可借鉴成功画作,不断强化对线条的应用,从而让国画创作中的特征更加凸显。

第二,“写”。这里说的“写”,并非书写文字,而是书法艺术的“写”。通过笔墨这载体,表现出真情实感。如果缺少这种“写”法,那么所创作的作品就会失去灵魂。正因为这种“写”来源于书法,所以说写作大师能够很顺利地进入国画队伍。当然,要想有一定成就,需要抓住捉摸不透着的“灵”。只有抓住了“灵”,才能让看似杂乱无章的画作富有“魂”。这时,有些人就会提出异议。很显然,是观众自己理解不到位,无法发现作品的魅力所在。对于“写意”的评判,一直没有相关标准。既然缺少标准,自然无法衡量一幅作品的好坏。其实,没有必要对他人作品进行批判,要从中积累成功经验才是正途。哪怕是同一个作品,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将同一时期的作品聚集在一起,从细节处入手,归纳出“写”的特征。通过对不同时期进行对比,找出微妙的情绪差异。

第三,无彩色。在欣赏画作时,人们一定会关注两方面内容,分别是内容和颜色。倘若这幅画是国画,无色彩构图是研究的重点。纸张是白色的,墨水是黑色的,二者处于对立状态。经过水的调和,还能呈现出或深或浅的灰。三种颜色联手,构成一幅画面,其中蕴藏着思辨的哲学理念。

第四,画理。画理,顾名思义是指绘画的原理。在笔墨文化中,蕴含着中国艺术精神。在这种精神中,无时无刻不透露出书法的精髓,以及文人的风骨。在国画创作中应用笔墨元素,能够实现形势和精神的统一。国画和其他艺术之间存在共通之处,那就是努力打造精神结合体。因为结合方式各不相同,所以产生的艺术流派也是五花八门。

四、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策略

(一)笔触运用

在运用笔触前,要掌握相关技法。“笔”的常用技法有五种,分别是钩、勒、皴、擦、点。“墨”的常用技法同样有五种,包括烘、染、破、泼、积。无论是执笔,还是用墨,都要将“亮点”充分展现出来。国画作家的首要任务是练习字的写法,不仅要控制好用笔力度,还要把控好执笔方向。待掌握笔法后,就能进入“忘我”的创作境界。

当然,能否创作出精品,还要看对点、线、写等方面的运用。具体来说,在应用“点”时,画家要清楚采取何种方式,如顺峰、侧峰、逆峰等。执笔手法不同,才产生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在确定手法后,就要找准下笔点,并确定好方向及用墨浓淡。只有做好各方面工作,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需注意的是,初始点和终点要遥相呼应,这样才能将画家的创作初衷完全表现出来。在应用“线”时,画家要格外注意。只有长短适中、浓淡相宜、粗细合适,才能让画作直抵人心。要想让作品提升一个档次,需要合理使用水墨,使线条发生交替变化。简单线条多用于勾勒物体轮廓,如山川走势、河流走向等。而复杂线条多用于描绘人物或动物,使其栩栩如生。在应用“写”时,画家应该追求“书画同源”的境界。为实现这一壮举,既要具备深厚的书法基础,掌握国画的精髓,还要融入自己的理解。

在这件事上,千万不可急躁,而应好好感受、用心创作。

(二)泼墨设计

从古至今,国画大师都十分重视墨的应用。水和墨的比例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风格[3]。譬如,水的含量多,墨的颜色就浅,给人以“轻松”的感觉。水的含量小,灰度就越深,给人以“深沉”的感觉。在国画创作中,用墨方式有两种,分别是泼墨、浓墨。其中,泼墨最为常用。这项技术看似简单,但能否用好就要两说。一提到张大千,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其很喜欢使用泼墨法。之所以能屡创佳作,原因在于张大千掌握了泼墨的技法。力道也好,方位也罢,都拿捏得很准。仔细观瞧其画作,能够归纳出表现手法,即自浅至深。深浅不一,才能让作品的层次分明,进而提升作品的深度与广度。需注意的一点是,泼墨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从模仿中积累经验,但一定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

(三)留白设计

仅仅掌握泼墨技法还不够,还要懂得如何使用留白。留白是一种创作手法,是作者刻意而为之,绝非遗忘。用墨深浅不同,所呈现的画面主体也会不一样。试想一下,整个画面被墨水填满,一定会让人感觉到很沉重,同时找不到整幅画的重点,自然就理解不了画家的用意。在画作中留下空白,即使画面简洁,也能突出画的主体。更为重要的是,留下一个悬念,任由观者发挥想象力。由于个体存在差异,以至于想象出来的画面各不相同。其实,这才是创作者想要得到的结果。欣赏画作,不只要用眼看,还要用心想。细心品味下,一定会有种无墨胜有墨的感受。

(四)意境构造

意境构造和留白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力。在国画创作前,画家要找准意向、把握意境。待构思完毕后,就要尽全力渗透主流思想,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能够构建完整的意境,关键要看笔墨文化元素运用是否得当。当白纸上涂上墨汁后,看似画面不够丰满,但大道至简的韵味却凸显出来。在画家的用心雕琢下,玄而又玄的感觉涌上心头。在欣赏作品时,既为画家的技巧所折服,也深入其中开展心灵交流,这种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段时间后,精神就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此状态下进行创作,就能让主体更加明确,让意图更加明显。在他人欣赏作品时,能够产生一种感悟。经过努力思考,将他人的精妙之处转化成自己成长的养分。人人皆如此,整体的创作水平才能有所提升,进而确保国画市场经久不衰。

有一点不可否认,国画创作在表达时代特征。时代不同,创作风格也会有少许区别,以此预示着时代流行的变化。为了不被时代所淘汰,需要不断创新当代画作的风格。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切记不要闭门造车,而应深入到基层一线,贴近实际生活,感悟民风变化。以宋朝为例,人民生活的很安逸。在开辟出京杭大运河后,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在生活无忧的情况下,画家将目光聚焦在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上。仔细分析那一时期的作品,不断有词汇涌上心头,如画风清冽、落笔惊尘等。在欣赏完画作后,不要忘记品读上面的诗。诗歌不仅能让主题更加明确,还能读懂创作者的心。倘若觉得作品有瑕疵,可自行脑补画面。在你与创作者的联手下,一幅美丽画卷徐徐展开。进入具象化的意境,身体和灵魂将一起得到净化。

五、总结

习总书记曾在《求是》上发表过重要讲话,其中有一句话让人记忆深刻,那就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当前,国画创作遭遇瓶颈,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创作出精品。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有效应用中国笔墨文化元素。本文对此展开深入探讨,旨在让国画创作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泼墨国画笔墨
泼墨
睿士(2024年1期)2024-05-09 19:40:44
泼墨迎新
环球时报(2022-12-28)2022-12-28 15:20:44
国画《鲦鱼》
垂钓(2022年7期)2022-07-20 09:15:20
国画《鲿》
垂钓(2022年5期)2022-06-13 04:40:41
笔墨童年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16
小荷露笔尖 泼墨弄丹青
国画欣赏
吐鲁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
笔墨厨神
笔墨厨神
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老红军王定国挥毫泼墨:“希望寄予后人”
中国火炬(2011年7期)2011-07-25 10: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