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
(锦州市群众艺术馆,辽宁 锦州 121000)
实现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要求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方面实现,其中文化振兴具有基础性和牵动性,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现阶段,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与时代的形势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尤其是乡村文化基础性研究和建设工作还很薄弱,乡村文化振兴要以此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变弱为强,为乡村文化振兴打好基础。基于这种思考,笔者提出几项应加强的基础研究和建设工作。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源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方水土的文化源头在哪里?这个问题似乎是明确的,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尚待深入细致的探寻。“寻根”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在研究追溯乡土文化之源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鉴别的加以利用,有扬弃的加以继承,有创新的加强发展。使乡村历史性文化之火种,在后辈文化人的继承与创新中燎原。
乡村本土文化之源,因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劳动方式、民族习俗文化、历史发展机缘的不同,呈现多样性的特点,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寻根”是一项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首先要查找于文字,要把有关本土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查清找全。其次要问“根”于民。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都有其文化的根源,每家每户的文化“根由”都是本土文化的要素。其三要观其环境的变迁。沿着山、土、水、树等的变化,寻找历史文化的足迹。其四,要收集乡土故事,乡土故事一般都有时代印迹,这也是本土文化历史的一个佐证。其五要由乡村文化人来负责。这项工作要选派乡村文化人(比如乡村教师)来具体实施,在乡村组织的支持下开展工作。其六要请有关专家来认定。这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确定的乡村文化历史一定要有社科学依据,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所以,要请专家来认定。其七要由乡村组织来发布、解读。本土文化历史是一个传播文化的过程,也是传承文化的过程,有组织做这项工作,更有现实意义。最终由乡村群众来守护和传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乡村文化之源是乡村文化活力的宝库,是星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国乡村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泽东曾经说过,文化思想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会占领。我们要有这种认识,要把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让主流文化占领乡村文化阵地。一要讲好两课。第一课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这两课要由乡、村两级党的组织书记来讲。这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方向。二要开展宣传。要把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认识上得到普及,认识上取得共识,在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三要组织学习。组织乡村党员干部包括进步青年,深入学习新时期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新时代新的发展理念,使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自觉性,成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带头人。选择思想性强,感染力大的文化艺术精品,通过各种媒体向乡村群众传播,使广大群众受到优秀文化的启迪。
铸牢乡村文化之魂是一项长期任务。正确思想的树立,高尚精神的塑造,美好道德的培养,优良风尚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乡村党组织要主动作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站在讲政治的高度,谋发展的角度,抓铁留痕的力度。一乡一村的抓,一户一人的带,持之以恒,抓常、抓细、抓长,久久为功。
点亮乡村文化之灯之意是让埋藏在乡村文化沃土中的“金子”破土发光;让窑藏在乡村深巷中的”美酒”随风飘香。具体要做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挖掘乡村文化遗产。每一方土地都有本土的文化遗产,不论是古老乡村还是新兴乡村,除已经知名的古村镇外,大多数乡村的文化遗产都需要挖掘和抢救要从本土的人文变化和风物变化入手,凡是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都收集整理,经过科学认定和系统加工之后,丰富其文化内涵,定格为文化标记,扩大其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普查乡村文化资源,乡村文化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不一定都是“高、大、上”,但一定是“纯、真、优”。以文化视觉来观察,从一人一户,到一村一乡,凡是可圈可点的文化元素,都加以分析和研究,从风土人情,到民俗特产都印上文化符号,作为文化资源加以储备。三是树立乡村文化形象。要树立乡村文化典型,用形象人物引领乡村文化建设。每村每乡名人贤士或有或无,一村一乡好人好事一定存在。“细微之处见精神”。把乡村现实生活中家庭美德,互助品德,脱贫攻德等方面,土生土长的先进典型、模范事迹,选拔出来,在乡村中加以宣传,这是一种激励,充满正能量。讲好乡村故事,更能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因此,乡村要重视网络文化建设,敞开天窗说亮话,让世界认识你,你才会向世界。开放不仅适合国家,也适合乡村。乡村组织要重视这项工作,安排专人开设窗口、设立平台,实现乡村与城市的网络文化互动。
乡村文化之灯,是方向,也是旗帜,把乡村文化之灯点亮,会使乡村文化振兴之路前途无限光明。
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是中国特色之路,这条路的主干道是城乡文化交融、城乡人民互助、城乡文化共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城入乡。以乡村文化吸引城市人民返乡。设计好有吸引力的项目,比如以乡愁吸引城市人,让他们回乡找回小时候家的感觉。比如:以乡村风景来吸引,秀美山川招揽城里人来欣赏;比如:以乡村“土味”来吸引,让嗅觉引导城里人来品尝;比如:以乡村瓜果来吸引,让城里人来采栽。比如:以田园耕种来吸引,让城里儿童来乡下学种瓜,比如,土生土长体验室,让城里孩子亲历农村生活。此种将会彰显乡村文化的吸引力。二是以城带乡。邀请城市文化下乡。让这些艺人发现社会需求,此类活动将会有效激发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城乡联谊共建。乡村有自然文化资源,城市有人文文化优势,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城乡文化联谊的途径有很多,共建的范围很广。
比如城乡共设文化节。根据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结合乡村独特人情风物,设立各种时令文化节。踏青赏花,渡河爬山,万里乡村行,冰雪运动等等都可以设立文化节,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城市与乡村的相融共建。乡村以乡以村为“对象”都可以。城市以县以市相对接也都可行。城乡共建的载体,要以共建双方共识的基础上确定,要从实际出发,调动“两个积极性”,做到互动有吸引力,共建有生命力,使城乡文化共同繁荣。四是人才培养。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关键,要把培养乡村文化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项工作是明确责任。这项工作谁来负责?我认为要城乡共同承担。在城里,市、县两级文化馆(艺术馆)要担当责任,要把对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工作纳入到工作范围之内,并有所作为。在乡村,乡村党组织的相关负责人要担当责任,要把乡村文化人才的培养搞好安排,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第二项工作是开展培训。要在市、县文化馆(艺术馆)的支持下,利用农闲时期,在乡村举办文化艺术人才培训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办班时间和地点,由市,县文化馆组织指导教师。第三项工作是组建乡村文化骨干人才队伍。从乡村文化艺术爱好者中,选拔一些有基础或素质好的人才,组建起骨干队伍,这些人才作为市、县文化馆重点培养对象。
乡村文化的研究与建设的“寻根”、“镇魂”、“点灯”、“铺路”,既是乡村文化理论研究,又是乡村文化建设实践探索。我们要在乡村文化基础研究中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实践创新,在乡村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中丰富和发展乡村文化理论,让乡村文化振兴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