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
(山东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
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核心在于建设理念的改革与创新,是满足阅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图书馆虽然在空间上增加了功能性,对先进技术产品也取得了广泛应用。但高校图书馆的目的是知识载体的保存与知识内容的输出,在此层面的建设理念仍旧发展缓慢,如何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与先进理念建设智慧型高校图书馆是目前需要不断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仍存在诸多障碍和挑战,在某些方面相对起步较晚处在探索阶段,在很多领域科技商品具有广泛应用,但在建设智慧型图书馆中,高端科技技术融入图书馆建设方面相对落后。因此,在充分综合科学技术与知识体系化的智慧型图书馆,不仅是对图书馆建设的一种勇敢尝试,更是对学生最大效率获取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的一次革新实践。
近年物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在多领域都取得了傲人成绩。当我国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依旧停留在互联网发展的技术层面,在一定意义上,只是将传统纸质书籍文本信息的载体转化为数字文本,并借助语言处理技术提高文本检索能力。高校图书馆阅读人员众多,经常出现书籍阅读完毕后未能按照指定位置放置,这就需要图书馆管理人员重复性的将散落书籍回归原位。当出现书籍错位时就会产生找不到书籍的问题。而整个过程中书籍定位就成为整个矛盾问题的核心点,而物联网的优势就在于精确定位,并对于错误区域的书籍进行信息警示,而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均未在此具有大规模的尝试和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建设应用与先进技术不匹配,成为阻碍智慧化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图书馆图书检索中,往往只能通过书籍全称或关键词搜索获取精确图书资源、热门书籍推荐亦或者通过统计类型的排行信息随机查询。图书馆的目的在设计初衷并非书店,精确查找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当阅读人员需要精确的查询某个书籍时,检索系统功能得到最大化体现,而当阅读人员需要模糊查找意向型书目时,便不得不通过其他途径去查询相关信息并获取相应书籍名称以达到目的。而我国高校是汇集全国精英学子的地方,能够最大限度地在阅读时获得最优选择和效率尤为重要。诸如在搜索页面能够用形象化图形界面横向展现相关书籍、纵向展示传承发展并在其他区域展示与之观点流派与之对立的书籍内容信息,无疑对阅读人员扩充知识储备、培养严谨科学价值观、增强个人思想独立性具有重要意义,而这种功能性模块在现今信息检索方式中应用匮乏,极需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创新进行改善。
图书检索体系只是展示层面上的改进,其核心依据源于对书籍内容的充分理解与分类实践应用。而这种体系的构建实际上就是模拟人类认知方式的一种机器智能应用,而机器应用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便是无限趋向于人类的思维方式。因此,如何能够根据每个人的认知水平,进行机器认知系统的研究就是未来势必攻破的阻碍之一。这种阻碍源于人类自身对自我思想的认识水平制约,同样也依赖于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所以因此智慧图书馆在建设研究时,应充分考虑图书检索方式以阅读需求为核心需求,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建设具有传承性、递进性、体系化的图书检索系统,然而目前仍是图书馆建设一大短板,这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的实际应用具有普遍意义。
图书馆建设改革与创新需要在理念层面对图书馆的作用与意义进行研究。传统图书馆虽然在建设方面充分融入了现代科技产品技术,但在理念上的创新匮乏,仅仅是将图书馆空间进行了空间上的功能性扩展,虽然相较传统图书馆综合性更强,添加了诸如休息、阅读、电子阅览等功能。但图书馆的内涵与本质在表现形式上并未有巨大突破。如何利用互联网与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对图书馆中存在的重复性管理与查找书籍的错误反馈进行技术与理念上的结合与创新,最大程度为保证图书的精确性降低图书管理工作与阅读人员查找书籍的成功率与便利性具有重要意义。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获取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而如何将无限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整理最后呈现出满足学生需求的知识内容是智慧型图书馆创新理念的重点之一。个体对自我认知的局限,导致学生在阅读书籍时往往追求潮流或经典书目,往往会因自身认知局限不能根据自身认知能力获得最恰当的知识内容,在盲目的阅读中浪费大量时间。因此智慧图书馆理念的研究方向之一应该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书籍知识内容进行系统性、体系性的分析,并根据阅读人员的阅读历史、阅读习惯、阅读深度等进行智能化评测,自动化的建立虚拟的个人知识储备能力分析与个体认知能力分析,最后结合书籍、知识与个人认知能力相适应,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且为提高学生阅读时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提供条件。
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支持,对图书馆建设理念不仅要从硬件上进行革新,还要在软实力上进行改革实践。高校是汇集精英学子的地方,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汇集于此。当今我国在很多技术领域取得了领先水平,离不开国家对于人才不断的培养、对尖端科技的广泛支持。目前我国虽然各个领域均取得长足发展,但在很多高精尖领域与欧美国家有较大差距,在高校图书馆建设时,如果能吸取更多的精英人才参与到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对先进技术与理念产生兴趣,并致力于为国家的科学技术共享自己的力量,无疑对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空缺填补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前提下,物联网技术应势蓬勃发展,基于科学技术为基础,高效图书馆建设正在转向智能化。纸质书籍内容信息检索传统模式仍旧依赖于对于书籍类型属性的归类,个体通过电脑收录信息对需求书籍进行定位,从信息检索到达预定位置进行查找,但此种点对点方式存在一种弊端,即存在当大量阅读人员在阅读过程时,书籍并不会完全按照精确的位置被收回放置,经常出现原本的固定位置转变成区域搜索或者短时间寻找不到的情况。物联网技术未来势必更为精进,利用物联网技术制作电子定位设备附着于书籍,并制作相应位置与之对应,能在最短时间内判断书籍存放处与书籍之间的对应关系,并用软件程序对信息进行跟踪定位,能大幅度减少书籍管理员工作量,并通过书籍的准确定位实现精准搜索的目的。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尝试与革新,使之能成为现实并广泛应用,对于建设智慧图书的信息与书籍实体对应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图书馆的核心就在于“智慧”。在一定程度上,由纸质书籍内容储存方式转变成数据信息,只能算是载体的变化,完全达不到“智慧”标准。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机器智能化在很多领域实现超越人类能力的成就。而通过人类思维方式对文本进行理解和归纳较之通过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更有潜力,对文本信息进行的词频、结构、判断的方式虽然已经应用广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通过对文本信息的前后关联,通过语言内容对其进行情感与情绪判断,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属性模型进行智能化建设。知识是无限的,人类个体能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以宏观的角度看,知识在时间、流派、观念、习俗、文化、心理、哲学上都有既定的传承,既有纵向时间及传承的脉络,横向上又有同类类型相似或对立的观点,从个体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需求上同样有可习得知识的能力水平差异。而这些如果在图书馆的检索系统中具有相似的云数据功能,对阅读者而言能获得进阶或深入性的学习提供条件。
分类及命名方式对浩瀚的知识进行了统计意义上的简单化、人性化的意义。分类检索的核心在于对书籍本体通过“属性”进行分门别类。其特点即是对一本书进行定义,采用了一种总结判断的概括性文本,对整本书在主题上进行定义和概括。优点是提升了检索内容的效率。但一本书往往不仅仅是一个观念,而对书籍的主题概括也受制于简介文本的限制,就如同一个人类个体,我们往往能通过性格、情感、思维方式、道德修养、经历成就进行定性判断,但这种判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是多样性的,我们只能概括性的对其进行规律性、稳定性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而不能用这种概括判断定性个人,因为人在不同的情境,对待不同的人、不同的选择之间具有不确定性。对图书馆书籍同样,在一定意义上,是将不同的书籍按照内容主题、作者年代与流派传承进行编排并规范化,而其核心在于分类方法论中的属性进行探究。而现今社会碎片化的知识获取方式,传统的分类方法便显得冗杂繁复且效率低下。而对方法论的属性系统进行研究与革新,并运用智能化的软件程序计算处理,用多维度、多角度的特征模型替代传统模式中内容主题的关键词检索模式,用更精细化的文本处理机器处理,智能化的细化文本模式替代概括式,对于未来真正智慧化、智能化的图书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图书馆不同于传统图书馆,在实际应用实践过程中,在充分融合智能门禁系统、照明系统、电子书籍、自助查询、舒适环境等外部功能设施的基础上,应当对图书本身与知识内容的研究与创新进行充分研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阅读的舒适性,更要尊重图书馆的严谨性。利用互联网增加知识储存载体与检索,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图书管理精确性,并有效减少图书管理人员工作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新对分类方法论进行系统性、体系性的革新,并模拟个体认知能力结合知识储备等建立个人虚拟知识储备模型。从而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