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汉被动语态翻译不对称性简析

2021-11-28 12:19:57闫雪梅
魅力中国 2021年41期
关键词:阿拉伯语被动语态被动

闫雪梅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 济南 251000)

一、阿拉伯语和汉语中被动语态使用的差异

笔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和教学过程中,发现阿拉伯语中的被动语态句在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大多要用主动语态的方式来处理。相应的,相当数量的汉语句子在翻译成阿拉伯语的时候,会需要根据阿拉伯语的语言特点与阿拉伯语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处理成被动语态的句子。如“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句子要翻译成阿拉伯语时更符合阿拉伯语表达习惯的做法是翻译成一个被动语态的句子,没有判断词“是”,而是用被动动词“被认为”表达该意思。

同样的,阿拉伯语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句子是被动句,在翻译成汉语时却必须按照汉语的翻译习惯翻译成主动语态。如阿拉伯语的被动句“我被太阳击中了”,在翻译成汉语时要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我中暑了。”

根据表达方式,无论是阿拉伯语中的被动语态还是汉语的被动语态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有字面标志的被动语态,称之为“结构被动语态”。如:

“我被重感冒击中了”(“我得了重感冒。”)

该句中的被动标志是阿拉伯语过去式动词被动式。[1]

“我叫人给骗了。”

这句汉语中的被动标志是“叫”。

不管是阿拉伯中还是汉语中,被动语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被动标志的显性的被动语态,有的地方也叫结构被动语态,另一种是用主动句表达的隐形被动语态,有的地方也叫意念被动语态,在这种被动语态中,没有字面上的结构上被动的体现。

这两种被动语态虽然在阿拉伯语、汉语中都存在,但是使用频率上却有着极大的不同。在阿拉伯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要远远超过了汉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结构被动语态在阿拉伯语中的使用多于意念被动语态,而在汉语中,首先是被动语态使用的较少,即便是使用,也是意念被动语态的使用更多。

在本文中,笔者将就在这一种语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多层面的剖析,从而希望抛砖引玉,能够裨益于全国各高校的阿拉伯语教师、学者和广大学生。

二、阿拉伯语和汉语被动语态使用差异的原因

(一)不同语言产生的环境不同,所承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必然不同

1.阿拉伯语产生的原生环境

阿拉伯语产生的原生环境是以游牧生活为主的阿拉伯半岛,自然条件较为艰辛。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哪里有降水有草就举家搬迁,所以居无定所,也就不可能出现像汉语产生的小农文明下的定居文化。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干旱,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困难都是不可预计的,生老病死的各个人生阶段会发生什么事,生病了有没有医生给诊治,会和什么样的女子成婚,诸如此类的一生中的每个细节都往往要“靠天吃饭”,自己是无从左右和决定的,而这和以农业文明为基础而产生的汉语的产生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的大多数地区,都是以农业文明为主的,地大物博,土壤肥沃,大多数时候,除了遭遇天灾人祸都是风调雨顺,所以只要是人不懒惰,自己不出意外,每日辛勤劳作,大多数人都是可以赚得谋生之资的,因此形成以人为中心,“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文化下,形成了汉民族特有的主体思维方式。而在贝都因游牧文明为背景而形成的思维中,很多时候生老病死,什么时候下雨,哪里有草都是由不得自己的,从而形成了被动的,消极的思维方式,所以在阿拉伯语中,生病不是我要生病,是疾病“击中”了我。病好了,不是我痊愈的了,是“被痊愈了”。“我晕过去了”,动作的主体汉语层面的“我失去了意识,我晕过去了”而是用被动式来表达。高兴不是我要高兴的,而是某事使我高兴等等。[2]

2.阿拉伯语的发展环境

阿拉伯语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的希贾兹和纳季德地区,是以北部古莱氏部落的阿拉伯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贸易往来、日常接触、宗教行为以及战争中慢慢地战胜了其他方言而最终形成的。

而在先知穆罕默德40 岁在希拉山洞受天启,创立伊斯兰教以后,阿拉伯语进而成为了天启宗教伊斯兰教的语言,担负起了宗教传播的重担,成为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承载者。伊斯兰教的核心教义就是认主唯一,“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真主是世界的创造者,原来在贝都因文明下发展起来的阿拉伯语的被动性都转移到了真主,从而在阿拉伯语的表达中很多被动性表达都有了宗教的色彩。“祝你成功”,用“真主使你成功”来表示,“祝你早日康复”用“真主使你康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更给在艰难环境下产生的被动性的阿拉伯语增添了宗教方面的被动元素,除了真正的被动时态的动词来表达的被动句以外,还有大量的以真主为主语的主动句,但是表达出来的却是真主万能,穆斯林被动的深层次被动式表达。

3.外来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在先知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以后,为了传播伊斯兰教,稳定和壮大新生的阿拉伯帝国,他和后继者四大哈里发、倭马亚、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们都进行了不断的对外扩张。随着阿拉伯帝国疆域的扩大,作为伊斯兰教载体的阿拉伯语传播到了这些地方,但是伴随着阿拉伯帝国扩张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传播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先进文明和文化对落后文明和文化的传播,而是相反进行的,除了宗教,其他方面的阿拉伯文明都是落后于被征服地区的,而文化的传播是由先进发到文明影响落后文明的,因此当地的先进的文明也反过来影响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特别是阿拔斯朝的百年翻译运动,大量的西方典籍翻译成了阿拉伯语,语言是思维的材料基础又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在这个过程中,阿拉伯语不可避免的被其他外来的先进文明和文化影响到了。“阿拉伯语语法不仅反映出阿拉伯人所受希腊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也揭示出伊斯兰信仰及其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对阿拉伯人思维方式的影响”,这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大量被动表达方式的运用。

(二)语言自身的区别

阿拉伯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中的闪族语言,而后者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因此在构词、语法(句法和词法)方面有着各自独有的风格。

首先,阿拉伯语是综合性的语言,词与词之间在句中的语法关系主要靠词尾标音所现的格位变化来体现。阿拉伯语的动词和名词有着规律而严谨的形态变化。阿拉伯语中的动词经过规律而严谨的形态变化可以体现句子的时态、语态以及语气。阿拉伯语的被动句有三种表示方式,一种是将动词变为被动动词,形成被动动词句,该被动动词就可以体现这个被动语态的句子的时态、语态;另外一种是用被动名词作名词句述语的方式呈现。这个时候单纯的体现了被动的语态表达,对于时态是弱化或者忽视的,第三种是用物作主语,人作宾语的主动句来体现,但在实际的施事受事表达中,人是被动的。如,某人可以做某事,在阿语表达上是“某事使某人可以”;“某人欣赏某事”,在阿语层面上是“某事使某人欣赏,”。而汉语是分析性的语言,词语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不是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而是通过实词、虚词以及句法手段来实现。在被动语态的呈现方面,由于汉语缺少动词的形态变化,不具备用曲折手段表达被动语态或主动语态的能力,所以在表达被动语态时,往往借助表示被动含义的词汇来完成,如:被、把、叫等,而这些表示被动含义的词往往还经常根据具体使用需求省略,有时候用有时候不用。因此严格来说,汉语中的结构被动语态是一种隐形语法范畴,即多用意念被动语态。[3]

(三)汉语中以“被”字句为代表的被动句使用限制多

1.语义感情色彩表达上

古代汉语中是没有被动句这一句式表达方式的。现在汉语中的被动句是受西方语言影响而将古汉语中的动词“被”字虚词化从而使之成了现代汉语中结构性的被动语态的被动标志。而“被”在在具体使用的时候是有诸多限制的。

古汉语中,“被”是动词,意思是“遭受,承受”,一般带有消极负面的语言色彩,在现代汉语中,虚词化的“被”虽然不再是动词而成为了被动语态的标志之一,但是原词的消极色彩一直保留着,一般“被”字句表达的都是相对消极负面的东西。如:

“这个孩子被我宠坏了。”“这个不幸的消息被我知道了。”“那个珍贵的瓷器被我打碎了。”当然在现代汉语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被”字结构被动句,但是表达的感情色彩为中性甚至积极色彩的使用范例,如,“我被她的表现惊艳到了。”还有非规范的流行表达语“我被杀到了”,“我被虐到了”,“我被内涵了”,但这样的使用有一定的不规范性和口语化的色彩,有口语化表达的词性转移和词义转移的特征,如我被“杀”到了,此处的杀不是汉语词典中对杀的解释,而是指受了极大的震撼和感动,“被内涵了”中的内涵,也不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内涵”的解释,而是指说的事情没有提到“我”,但是指的是我。

被动句在阿拉伯语中没有这样感情色彩表达消极或积极的限制。因为在阿拉伯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更与阿拉伯人的思维模式或者实际的表达需求相关。也就是说在阿拉伯语中,被动语态只是一种语法范畴,没有表意功能,可以表达积极的信息,“我见到你高兴极了。”字面上的表达运用的是被动名词或者被动句的表达方式,“我因为见到你而被使高兴。”;也可以表达消极的或者中性的意思,“我中暑了”,在字面上的表达运用的是“我被太阳打中了。”“我感冒了”,在阿语字面上用的是“我被感冒击中了。”

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汉语中的被动表达有消极的含义,但也褒贬所需下,或口语表达间接化所需而产生的被动表达,但是在阿拉伯语中,更多的还是在其语言产生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和实际表达需求而产生的。

2.在结构方面上

汉语的“被”字句,“叫”字句等被动语态常用的表达句型,都会在结构上要求施事者和受事者同时出现,如,

“这部小说被编剧改得面目全非。”

“这个秘密叫她知道了。”

当然在汉语中也有不出现的状况,如“我被忽悠了”,“我被放鸽子了”,但这种时候一般都是由上下文支撑,读者或听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施事者。

但是在阿拉伯语的结构性的被动句中,动作的施事者是很少出现的,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判断,就是施事者或者是超出人力的超自然力,或者是无需提及。据估计,有90%的被动句是没有施事者出现的。但是受现代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在阿拉伯语中也会出现类似英语的by 引导的被动句,如“This bridges were built by the farmers”。但是此类的句式表达并不多见,大多数时候是不出现“被谁做”这样的表达的。

三、结语

不同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不是脱离了所处环境无序无规律产生的,而是受其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甚至国际环境等各种影响制约的。阿拉伯语被动语态的表达是显性的,在阿拉伯语的学习、翻译、实操过程中,要尤为注意两个语言不对称性,以求能够得体的翻译成目标语言,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猜你喜欢
阿拉伯语被动语态被动
被动语态复习(The Paasive Voice) 九年级 Unit5—7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科技阿拉伯语词汇的构成及翻译方法探析
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专项训练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趣味(语文)(2019年5期)2019-09-02 01:52:44
被动语态考点大放送
网络资源在阿拉伯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成效分析
浅析阿拉伯语语音学习难点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