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程程
(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高校是传播科学、培养人才、创新理论、塑造精神的重要阵地,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以知识高度密集、人才高度云集、信息高度聚集的独特优势,对我国政治文化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日益强大的推动力、辐射力、影响力。[1]寝室是高校学生品格培养、文明养成的重要场所,对每个高校学生来说都尤为重要。高校学生寝室管理必须坚持以党建为抓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寝室文化育人体系,对于增进寝室管理的艺术水平,解决学生在寝室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全方位了解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是推动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将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扩大党在高校的凝聚力、向心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建是推动寝室文化建设的决定因素,总体上看,有的高校寝室听不到党的声音、找不到党的组织、看不到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现象还比较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带动教师和学生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广大高校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寝室文化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支部建设为重点,通过建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等方式,推动党组织进寝室,与学生需求积极对接,实现支部建设与寝室文化建设互促互进、相互提升,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是激发学生党员活力,促进寝室文化建设更好发挥作用的有效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人们往往根据党员的表现来评价党建工作。高校学生是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也是发展党员重要的来源,加强高校党建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培养学生人才,使用学生人才、凝聚学生人才的优势,鼓励优秀党员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通过示范带动,带头遵守寝室各项规章制度,带头开展专业知识学习,带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运用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广泛讨论等形式,从而塑造良好的寝室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党建工作有效载体和举措,有利于将红色基因深深植入到高校学生心中,形成促进寝室文化建设的正能量、主旋律。
(三)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是引领学生寝室文化正确发展方向,开创良好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新局面的迫切需要。高校处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的前沿,寝室是高校学生接受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渠道之一,这块阵地的思想政治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德育工作不能有一丝放松,需要我们牢牢守住。当前,以新闻信息、网络社交等互联网阵地和网络环境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舆论生成和传播的方式,网络信息把关不严,肆意传播、打着“网络金融”旗号招摇撞骗的现象在学生寝室时有发生,严重损害高校学生的切身利益,这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2]在高校寝室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引领寝室文化正确发展方向,为大学生提供正能量、正青春的成长环境,需要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思想旗帜、强化党员理论武装,广泛开展党建文化宣传,才能始终确保正确方向,从而带动构建良好的学生寝室文化,管好网络下的学生,实现学生成长环境积极健康。此外,还要引领学生党员进一步挖掘寝室文化,及时掌握同学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培养良好的爱国情怀、踏实的生活作风,实现学生真心喜欢、入脑入心。
(一)党的组织覆盖不够全面。有的高校在完善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上不够,没有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组织架构,在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线中存在党的组织覆盖不到位的情况。有的只是实现对学生寝室的表面覆盖,但在组织开展党建工作,落实党的基本组织生活指导上出现软弱涣散现象,难以发挥党组织的实质作用。
(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凸显。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对学生思想行为影响最为直接。有的教工党员存在对学生党建工作和寝室文化建设方面认识不足,落实教工党员与学生党员谈心谈话方面不够;有的教工党员主动参与指导不足,在具体工作中对寝室文化建设缺乏足够重视,经常将工作交付给学生后不再跟踪指导的现象。在寝室文化建设过程中,有的学生党员宗旨意识不强,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不够深入;有的学生党员政治意识不强,对一些在寝室传播的不良信息不能及时出面制止,导致不良风气蔓延;有的学生党员在开展活动中缺少双向交流,影响面不大[3];还有的学生党员主动参与意识较差,在寝室中难以有效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影响寝室文化整体建设。
(三)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活动较为单一。寝室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意识是当前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加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校园道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教育上着力不足,在塑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寝室文化,打造充满正能量的寝室新风尚上缺少过硬的招法,创新内容和方式上较少,回应热点问题的少,说教性的活动较多,难以有效吸引高校学生主动参与寝室文化建设。此外,部分高校学生只重视寝室的生活作用,而忽视寝室文化建设对自身成长的积极作用,在寝室文化建设中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足。
(四)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许多高校在寝室文化建设方面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较多不足,没有形成学生、学生工作、后勤工作人员协同参与建设管理的机制,在发挥党员示范作用,教职工直接联系学生等方面普遍流于表面,没有建立一套学生广泛认可并积极参与的制度机制。有的学校在促进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上缺少详细细致且具有操作性的正向激励机制,从而影响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在促进寝室文化建设制度的实施上,往往采取“指令式”的方式,没有考虑学生的意见,学生意见反馈渠道较少,会引起学生群体产生抵触情绪。
(一)注重抓实抓好学生寝室党组织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学校党委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理顺学校党组织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党组织设置,推进党组织进入学生公寓、学生寝室。在充分摸清高校寝室党员分布、党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标准,实现高校寝室党的组织全覆盖,实现对公寓内学生管理全覆盖。指导学生党组织要按照学校党委的总体安排部署,坚持“一个党员寝室,一面红旗,一座先锋堡垒”的目标,沿着建设优秀寝室文化的目标,发挥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寝室文化建设,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
(二)强化载体设计,实施共产党员示范工程。一方面,要注意发挥学生党员自我教育管理的能力。学生作为寝室文化建设的主体,要注重增强其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提高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设计有效载体活动,引导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推动在学生党员干部中开展亮身份、亮形象、亮职责、亮承诺、亮实绩的“五亮”活动,结合寝室实际,普遍开展“争当寝室文化建设标兵”“党员寝室”挂牌等活动,推动学生党员争做寝室文化建设的先行者、实践者和推动者,从而带动高校学生真正成为寝室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三)创建寝室文化相关工作制度机制。首先,以制度化建设为根基,推动结合学校实际成立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委员会机构,委员会委员可由学生工作、保卫工作、后勤工作等相关党员负责同志担任,建立直接联系学生寝室制度,指导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形成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良好局面。其次,在教工党员队伍带领下,注重在高年级优秀学生党员和党员寝室长中择优选择担任寝室文化辅导员,组建寝室文化工作队伍。推行以寝室、楼层、公寓为单位实行网格化管理,开展特色寝室创建活动[4]。通过开展细致深入工作,及时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服务,着重解决高校寝室存在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主动性不强、文化氛围淡薄等突出问题。最后,建立促进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及激励机制,在规章制度中,要充分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体现鼓励营造健康向上寝室文化的内容,在激励机制上,对于寝室文化建设突出的集体或个人,要列为评先评优的优先人选,进一步促进优秀寝室文化的形成。
(四)坚持寝室文化建设线上线下齐头并进。以党组织为引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工作理念,坚持创新寝室文化建设和抢占网络阵地协同推进,推进新媒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入脑入心。在现有寝室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以党员寝室长、优秀学生党员等为基础,通过运用“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开创寝室生活微视频宣传专题,广泛关注、分享、宣传校园文化公众号等方式,以保证关注、点击、阅读量,让寝室文化建设在新媒体网络文化的助推下,起到凭借“事件”育人,依照“事理”育人,根据“事实”育人的效果,倡导学生在寝室的小环境里培养出无限的大情怀,以期形成寝室文化建设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育人氛围,提升高校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