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凯
(浙江省东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环境监测站,浙江 东阳 322100)
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十分危险,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社会环境等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给地质灾害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各类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地质灾害频发,对自然环境保护不够重视给大自然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地质灾害不仅仅与自然规律有关,更与人们当前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在地质环境利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有效的预防地质灾害,降低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入科学的开采技术保护地质环境,合理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近年来,地质灾害一词已经成为了各大新闻的常见词汇,以前地质灾害通常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地质变化产生的自然灾害,而近年来人为因素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地质灾害是一种不可预见的灾害,在发生时具有速度快、时间小、危害大的问题,所以一旦发生地质灾害都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重视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制,但是受到技术以及经济和预测方面的制约,不能对地质灾害全面的掌握。面对突如其来的地质灾害,人们所做的只能是后期的救治而非前期的预防。只有全面的分析地质环境对地质运动以及各种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减少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也能够有效的应对常见的地质灾害情况。
地质环境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类型,尤其在自然界中我们能见到岩石、水以及大气等各种物质。这些自然物质所构成的有机体系就是常说的地质环境,而当前对于地质学家来说,地质环境指的是岩石与其他产生的风化物,地球无时无刻不在运动,通过摩擦和演变造成了地质环境的改变,大气层以及水和其他岩石相互作用互相交换能量,形成了人们当前所观察到的地质环境。地质环境无时无刻在变化,在开放环境中形成了各方参与有效结合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地质环境能够有效地掌握运动的规律,也能通过科学有效的预测减少地质灾害,提高人们的居住安全性。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五种,分别是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崩塌等。不同的地质灾害起因不同造成的影响也不同,所以对常见地质灾害类型进行掌握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手段。
泥石流一般是因为山体基础部分不牢固导致山体表面滑坡,产生很多泥浆。当恶劣天气以及植被覆盖率不高则会导致泥石流的产生,当泥石流发生时,通常在短时间内没有预警,这样一些群众很难发现容易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一般泥石流中的粘土和石块儿的流速和流量较大,破坏力较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过度的开采泥沙、矿石等资源,在开采过程中没有根据环境以及周围开采要求进行严格制定,这样就会在开采过程中存在地质强度下降,长此以往,地面会存在塌陷下移的问题,使周围的自然环境安全受到极大影响。如果地质开采与周围人群居住较为紧密,则会影响人们正常居住。地裂缝的出现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地球无时无刻都在运动,地下运动也会导致地裂缝的产生,在这种地质开采情况下,地质受力不稳定就会导致地裂缝,甚至发生地层断裂引发地面塌陷等其他问题,地壳运动、地下水的运动以及人类在进行地质环境利用时出现的不正确的行为都会导致地裂缝的出现。滑坡与泥石流发生情况相似,一般都是在一些斜坡与山坡中较为常见,一般在松软的岩石地带当出现雨水天气则会导致岩石表面不牢固,由于雨水的冲刷和其他震动等影响导致土壤沿着斜坡往下滑,在一些山区地区,很多居民都是傍山而建,这样在山脚的居民家中就经常会遭受滑坡对房屋以及交通道路等破坏。滑坡是自然灾害和不良天气等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形态,不对山体进行保护,乱砍乱伐等都会导致土壤的附着力降低而引发滑坡。近年来崩塌情况也较为常见,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重视道路工程、水利工程以及矿山开采等经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对周围区域进行分析会导致岩土基础薄弱而产生崩塌,失去稳定性,较大的岩石和土壤会发生倾倒情况,对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地质灾害虽然影响较大,但是只有通过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才能够真正的提高人们居住的稳定性,增强经济的发展。要想从根本上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调查,避免因突然出现的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损失,提高管理人员收藏信息的能力,增强地质灾害敏感度。对一些地质灾害高发区要建立专门的调查组,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调查和现场取证,增强信息的完整度和全面度。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安排专业的地质人员进入调查区,对可能发生的灾害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并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不同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周围人们居住的情况以及地质开采情况加强管理,将调查分析报告交由地质监管部门,结合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设备等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精确到时间地点或危害范围,制定紧急应急预案,划分危险等级,有效的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我国有一些区域是地质灾害高发区,该地的地质活动较为频繁,对人类和当地经济环境的危险都比较大,所以为了防止发生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以提前安装报警设备,完善报警程序,第一时间发现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进行人员的疏散以及后续救援队开展及时的救援工作。当地质灾害发生后,研究人员要到现场对地质灾害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当地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效果,吸收和总结经验,完善预防体系。在安装报警设备时,首先要在地质灾害发生前通过技术监测和设备监测等对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特点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将相关信息反映给有关部门,加强技术人员的把控,更加综合的对地质灾害情况进行管理。此外,在地质灾害发生后,相关人员也要对地质灾害的受损程度、地质灾害延长时间、以及产生原因等综合了解并提出解决措施,到下次地质灾害发生时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
在一些地震板块和气候条件恶劣地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在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也会受到限制,人们的正常生活也无法保障,所以进行异地搬迁是应对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相关部门一定要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完备的搬迁措施,并按照搬迁条例对需要搬迁的人员进行政策解读,通过规划出安全区域增强老百姓对搬迁条例的理解。当出现地质灾害时,报警设备会第一时间进行预警,相关部门和当地的管理人员要及时的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和处理,并按照危险程度进行搬迁。管理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有规划,有组织的帮助灾民撤离,受灾区到达安全区后,给予物质上的保证,尽最大可能保护受灾人民的生命财产权安全。
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是保证在地质灾害来临时能够降低损失,地质灾害突发性较强,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增强该地的地质灾害处理机制按照经济社会的实际要求加强应急处理,第一时间将人力、物力、财力有效集合,增强人民的安全感,相关部门可以应用现代化智能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应急,把控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和居民之间的有效联动,从根本上减少居民的安全隐患。技术手段也是有效预警自然灾害的重要方式,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所以要应用有效的科学技术制定完善的防灾体系,增强技术支撑从多个角度进行技术研究,可以从监测系统和防御系统出发,开发适合当地区域的软件,企业增加管理人员对地质条件进行检测,当环境出现变化时分析可能发生的隐患信息,做出预警信号避免灾害的发生。
环境安全建设是地质环境利用过程中的重点实施内容,在进行地质环境安全建设时需要对地质进行综合评估,加强预测,保证工程地质环境的综合安全体系。一般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需要综合性的资料,加强项目工程的深入了解才能够避免项目施工对环境产生的威胁。同时区域地质环境利用过程中,具有公益性强、基础牢、服务好等特性,所以在地质调查和环境勘测过程中,一定要应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可能存在的地质安全情况,同时通过地质环境利用评价体系能够了解监测区域的地质环境利用情况,通过分类建设提高应用效果。此外,在制定好科学详细的利用方式后,要做好落实工作。地质勘测人员需要对当前环境可能存在的破坏风险进行分析,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我国的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提高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性,在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监控后,扩大自己的事业,探究更加宽广的思路对功能区域进行划分,有效的把控工程地质环境的质量,对不同区域的特征和对象进行不同的灾害防治调控手段。
在区域地质环境应用过程中,需要对该区域的详细信息进行掌控,按照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和精确的测量方式。对于服务性质的区域,可以深入测量将该地区的影响降到最低,尽量不影响该地区的服务而进行有效的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常见的安全问题有环境相关的地质问题和区域内外因素而造成的可能性风险,为了更好的规避风险,就要提高地质灾害管理效果,增强地质环境的安全性评价,应用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构建更加综合性的地质环境体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也要根据该区域进行相关特点的管理,尽最大可能的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科学有效的规划进行评估,对信息进行综合应用,增强建设中的管理与落实,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环境和地质保护进行综合应用研究,明确各项注意事项才能建立更加健全的环境安全体系,实现规范化建设。
地质灾害的增加给我国的地质安全以及居民的生活安全都造成的影响,一定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手段提高地质灾害的预防效果,加强地质环境利用的研究,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手段,掌握自然发展规律,按照相应的灾害防治机制进行有效的应对才能够减少地质灾害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