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学 王海燕
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的任务,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为新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教材不断推陈出新、教学内容不断调整的背景下,学科教学设计也需要不断调整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落实学科育人的教育使命。
理解教材就是要理解教材立意,并在此基础上构思与设计教学过程,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将学科型知识转化为教学型知识。
首先,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对教材内容进行结构分析,用结构化图式来分析教材的逻辑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其次,从微观上深入。从显性的教材文字出发,通过对教材文字、图表的研读,弄清楚每个章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理清楚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与本质,明白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充分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疑惑,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道德价值的冲突和思辨中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在道德冲突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学科的关键能力。
从学生的现实需要来看,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通过认知能力的提高,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身边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问题设计的角度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将理论观点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话可说,并逐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最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历练中、在自主分析和思辨的过程中感悟到真理的力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当前的学校教学中,有些教师教学生用程序化的技术手段去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事实上,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科关键能力的教育任务。基于这样的学科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学科任务,科学设计问题,努力彰显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人文性。
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作为载体,用学生熟悉的语境和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学科任务的学习有亲近感,有探究的欲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有完成学科任务的路径。
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也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运用技术手段,围绕教学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实现高效教学,凸显课堂的实效性。
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而信息技术为图景的建立提供了无限可能。一是可以把过去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借助技术手段再现,二是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三是可以根据学科任务的需要创设虚拟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教学设计的品质。
教学设计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从课堂教学本身来说,教无定法,但从学科育人的方法和路径来看,教亦有道。其实,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学习、提升、修炼的过程,是一种力图完善、精益求精的过程。只有用心、用情、用力去研究教学,才能培养出有信仰、有思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建构助学课堂,转变初中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以“教为不教”思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为例》(准编号:YZ-c/2018/2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