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洁,赵春艳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植物园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底蕴和科学技术水平。一个富有创意性的植物园就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不仅可以展现和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而且能够引领城市发展。贵州省植物园是一家省级综合性公益型事业单位,它承担着植物种质资源保护、植物科研、科普、植物园建设和发展任务的职责,它是属于科学院系统(以科研为主)的综合性植物园,但目前的开发相对落后且缺乏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新时代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叮嘱贵州“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求贵州“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嘱托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为了更好地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健全城市绿地体系、建立城市形象,本文以贵州省植物园项目策划为例,使其不仅仅是能够作为贵阳市的一处休闲场所,更要能满足植物园的一些基本功能,起到科普知识、寓教于学、科研保护等功能。
1.2.1 提升植物科研水平
植物园作为开展植物科研的重要场所,对一个城市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目前我国的植物园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与国外植物园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数量上看,我国约有140个植物园,而比如说日本,它的国土面积仅仅是我国的3.9%,人口是我国的1/10,它的植物园数量却已达到了120个;从质量上看,我国植物园的园艺景观较为单一、植物园规模小物种少,而欧美国家的植物园景观特色鲜明、日新月异,此外国内外植物园的科研技术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2.2 实现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各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城市的不断开发,不可避免地植物种类正遭受着破坏,因此要通过省植物园的合理规划,能够对现存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迁地保护,促进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2.3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需要
植物学是对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学科,是农学、林学、园艺学和医药学的基础,是“科教兴市”的重要领域。从全球看,植物分类学家大都成名于植物园,如林奈与瑞典Uspala植物园、赫钦森与英国邱园、克朗奎斯特与美国纽约植物园等,植物园无疑是培养植物研究高科技人才的摇篮。
在地域上,贵州省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省地貌高原、山地居多,它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持的省份。省会贵阳市,是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城市,荣登“中国十大避暑旅是游城市”榜首,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避暑之都”称号。
在交通上,贵州省是西南交通枢纽,贵阳市作为省会交通便利,省植物园距市区仅3 km。交通出行便利,可选择的出行方式众多:地铁、公交、BRT、打车、自驾均可,方便省内外游客出游。
在资源上,省植物园总体规划面积为210 hm2,其中:重点建设面积为88 hm2,作为植物园的背景林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区面积为122 hm2。成土母岩为石灰岩和沙岩,土壤为山地黄壤和棕壤,pH值5~7。全年日照时数1174 h,无霜期289 d。 目前园内已拥有被子、蕨类、裸子等各种植物共计190科844属2500余种,包含了观赏植物、药用植物、果树植物、珍稀植物、贵州特有植物等。
在科研及人才上,贵州省植物园目前已有8个专类园区,保育植物品种超过3000余种,获得了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4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400多篇。省植物园启动的“贵州科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有1名博士后在站工作。此外,园内博士1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24人。
区位及交通优势,距市区近,交通便利,紧邻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优势,拥有珍稀品种、科研成果;客源市场优势,亲子教育的重视,科普观念的转变。由此可见植物园科普旅游是有着客源基础及广阔市场的,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植物园项目策划,针对不同的旅游群体、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旅游偏好去设计园内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贵州省植物园作为科普园地,对其进行科普旅游的创意策划具备广泛的客源群体。
其一,省植物园作为研究性基地,遵循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和方法,并不参与旅游市场整合,因此在融资渠道和对外部开放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其二,省植物园目前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调查显示,许多游客将贵州省植物园定位在普通休闲公园以及盆景观赏展览园,它的科普教育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定位不够突出;加上园内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甚至都没有导游讲解系统,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植物园的兴趣,对于有科普教育需求的游客来说是不愿意来此游玩的。其三,旅游形象定位不新颖、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产品推广力度不够;植物景观布局比较单一,活动策划形式简单,受众小,不能引起市民的关注,设施布局、服务内容未能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要;其四,植物学相关的专业人力匮乏,研究人员过少,专业配备数量不足。
3.3.1 旅游外部大环境的改善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保持稳步增长,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在不断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亦不断增加,这些都给贵州省植物园的项目策划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3.3.2 休闲旅游业的繁荣兴起
随着旅游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过去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体的旅游市场正在转变发展模式,结合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旅游主体市场,特别是拥有良好生态环境为背景的生态休闲旅游业是更受游客偏好的,贵阳更需更好地利用作为避暑圣地的优势去吸引游客。
3.4.1 旅游需求多元化,旅游品位个性化
随着旅游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活动新颖、内容丰富、体验性强的旅游活动。植物作为一种静态的旅游产品,要想赋予其生机与活力产生动态吸引力,无疑是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以及更新的策划理念,因此,给省植物园的旅游策划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3.4.2 客源市场竞争的威胁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关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贵阳周边以及周围临近县区陆陆续续开发了很多休闲性质的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以休闲为主的游客群体,这对于本身有着科普功能但优势不明显的植物园来说,直接构成了威胁和挑战。如果是单纯想休闲的游客并不会选择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科普功能欠缺的植物园作为旅游目的地。
3.4.3 开发过程中植物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有可能会因为开发不当、管理不到位造成对园区内植物生态环境的破坏,更为甚者会导致植物物种灭绝,目前省植物园内还有一些濒临灭绝的珍稀植物,都是需要在项目策划开发过程中要加以保护的。
基于以上SWOT分析,贵州省植物园的项目策划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需要在策划中对劣势和威胁加以防范,结合贵州省植物园旅游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采取“优势+机遇”的战略,充分发挥贵州省植物园植物资源、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采取多渠道融资策略,打造打造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特色旅游产品,化劣势为优势;通过打造省植物园研学旅游品牌,强化管理、增强生态环境教育,推动贵州省植物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上述对植物园现状、发展潜力、政策机遇及存在问题的SWOT分析,结合其自身发展背景、旅游资源条件、旅游市场前景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对省植物园的定位为:以当地优秀的珍稀植物景观为主体,围绕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环保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的旅游体系,在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特色植物原始生态状态的基础上,保护珍贵濒危植物种类,为植物科研人员提供科研场所,同时也增加公共观光场所,普及科学知识,不仅为人们提供一处生态良好的休闲胜地、创造效益,也能实现珍稀植物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一园一景一世界·半农半艺半神仙。
4.3.1 因地制宜,体现本土特色的原则
不同植物的生长依赖不同的环境因素,如光照、土壤、水和温度等。为使其正常生长,充分发挥景观效用,应选择适合园区场地条件的植物种类。乡土树最能反映当地的特点和风格,形成自有的特色,且其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旺盛的特点,应予以考虑。
4.3.2 比例合理、布局自然的原则
一是根据山势地形,进行植物园的绿化、美化,在不破坏原有植被的情况下,减少挖山造湖,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自然,不盲目开荒。二是规划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以自然式种植为主,保证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协调搭配,构筑回归自然的人工森林群落体系。
4.3.3 可持续性动态发展原则
植物的生长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植物景观的形成也是长期的。为保证园内景观的可持续性动态发,在项目策划上要根据各类植物的特性和园内景观功能的需要,阶段性地进行植物景观建设,比如可以采用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合理考虑景观的当前景致和远期效应。
结合省植物园的功能定位、地域特征、策划主题及原则等,按照功能用途和园区景致对园区进行简要策划,总体规划结构分为“一心、两翼、六区”的空间结构格局。
“一心”,以综合服务区为中心,涵盖科普、办公及休闲娱乐餐饮区等领域。植物园的本质功能应该是通过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或完整的贮藏,收集和展示各种植物及标本,供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和公众使用,用以科研、教育、科普等,科普区策划须以天然植物区系为引种核心,以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特色植物为支撑;“两翼”,以家庭亲子和避暑休闲为发展两翼。植物园策划应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偏好的游客对空间体验场所的需求。科研、科普教育、游乐休憩是植物园的三大功能,教与乐、学与乐、知与乐相结合,是促进科技认知、引导求新意识的独特平台。植物园拥有丰富的植物群落生境和多样化的游憩体验空间,这是其他公共绿地无法比拟的。“六区”,即茶文化区、盆景区、花海区、药用区、珍稀濒危区、温室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丰富园区内植物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布景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出科普、鉴赏、互动等多种功能,使整个园区具有科学内涵和园林艺术外貌。
4.4.1 配置综合管理服务区
该区位于园区中间,现状主要为办公楼和科普楼,周围植物较少,没有植物园的特色,此处应加强植物配置规划,通过搭配不同的特色植物,增强可辨识性。在停车场周围可种植树形高、树冠大、树荫强、阻力强的植物,起到遮荫、消音、降尘的作用。同时可采用美人蕉、杜鹃花、黄蝉等小灌木进行装饰,并在地面铺贴草镶砖,营造绿色生态停车环境。办公楼升级打造为游客服务中心,周边绿化搭配花、草、乔、 灌,还可配香花,做到四季有花、四季常绿、空气芬芳的效果,让人在新鲜空气中感到放松和快乐。科普区应采用全息互动科普、室外体验+室内讲座、手工体验等多种形式结合,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加强亲子互动性、教学生动性。
4.4.2 布局生态景观廊
一是结合地形,充分利用道路两旁现有的植物,在适当路段配置高矮不一、有季节变化感的自然景观,形成清晰的绿化带,使游客在沿途各景点都能欣赏到沿途的风景,从而达到实现不同景致的动景效果,增加旅游趣味性,形成一种浓厚的引导氛围,从而引导车辆和行人进入景区。
二是在位于东北面的花海区廊道设置彩虹花带。彩虹色花带廊道是指游道两侧的花带。策划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两侧植被,不盲目开荒,在道路两侧现有植物和树木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地势自由搭配大量的花卉,如紫薇、紫荆、木棉、黄夹竹桃、黄蝉、三角梅等,形成色彩绚丽如彩虹般的花卉带。
三是设置生态景观空中走廊观赏区,让人们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上,不仅可以触摸植物的枝干,还能观察各种生态景观,通过这条小径,近距离地真实感受大自然的美与清新。
4.4.3 创新夜间游览活动
设置如昆虫、植物等各种主题的夜游植物园活动,由科普老师带领青少年儿童在夜间探索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充分调动人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方面体验夜间的生物状态,培养儿童探索自然、独立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4.4.4 丰富文创产品
在门票、摆渡车票、住宿票、餐饮票、小活动奖励等的设计上,创新形式,让小票变为纪念品;以植物标本或园区内特色景观打造成书签样式、小标本、冰箱贴等文创手工艺品,并有不同的主题系列(如花系列、药物系列、珍贵濒危系列、卡通系列等),并设计集齐一个系列设置相应奖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带动游客经济。
植物园策划要结合自身实际,不仅要突出本地特色,更要有明确的定位、合理的布局、完善的配套,要从地域环境、园林艺术、文化特色等角度,让园内的植物景观对游客产生耳熏目染的影响,要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珍稀植物,合理引种、适度开发使设计切实可行。同时要宣传珍稀植物保护的意义,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科普意识,达到保护、科普、开发、利用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