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体君
(广东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用好用活这些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1]总书记在讲话中不仅强调了弘扬雨花英烈精神的重要性,而且高度概括了雨花英烈精神的内涵。雨花英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先烈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而雨花英烈精神正是通过雨花英烈们的英勇事迹,所展示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在留有姓名的1519名雨花英烈中,以恽代英最为公众所熟知。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家、理论家,被周恩来誉为“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2](P366)。他不仅参与组织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而且还参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1931年4月29日中午,36岁的恽代英在南京雨花台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并向狱中难友发表演说:“蒋介石走袁世凯的老路,屠杀爱国青年,献媚帝国主义,较袁世凯有过之而无不及,必将自食其果!……”[2](P363)蒋介石派出的军法司司长王震南急令开枪,恽代英身中数弹,高呼“打倒将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2](P363)英勇就义。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恽代英的革命实践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雨花英烈精神”内在的契合性。
1895年,恽代英出生在湖北武昌一个衰落的书香世家,他目睹了帝国主义的种种罪行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小就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大志向,14岁时便开始阅读维新派人士的进步书籍,尤其是湖南人谭嗣同对其影响很大。五四运动前后,恽代英积极组织群众反帝爱国的示威游行,抵制并销毁洋货,以激起民众的爱国之心。1920年前后,受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倡导的“互助论”影响, 恽代英曾信仰无政府主义。后来,恽代英从《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上逐渐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又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看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他便开始逐渐深入到工人当中,为接受马克思主义,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提供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恽代英得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立即加入,确立了自己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及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关于理想信仰,恽代英把它概括为7个字,“信仰之引人向上”[3](P44)。恽代英认为:“有希望之人,如黑地有灯。则自增其勇往之气……无希望如无灯,则举足略有崎岖即生畏缩之心,如人遇小挫折,即生消极之想是也。希望愈大如灯光愈大,则风不能息。”[4](P342)当时正值中国革命的高潮时期,人人都在谈主义,为此,恽代英在其文章《主义》中提出:“主义真是一个有力量的东西。人每每因为一种革命的主义能解决自己与社会的苦痛,不惜牺牲一切为主义奋斗。多少被压迫者集合在这种主义的旗帜之下,多少革命的志士为了主义流血啊!”[5](P839)1928年冬,在上海期间,面对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及艰难困苦的生活,还有身边患有肺病的妻子,恽代英却十分乐观地对妻子沈葆英说:“我们看王侯如粪土, 视富贵如浮云,我们不怕穷, 不怕苦。我们要安贫乐道,这个‘道’就是革命的理想。”[6](P165)并以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激励沈葆英。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说:“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7]正是因为恽代英心中有崇高的理想信仰,大革命失败,特别是南昌起义与广州起义失败后,不少革命同志意志消沉,而恽代英却坚信失败与挫折只是暂时的。据参加广州起义的陈同生回忆,广州起义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深夜三点整,恽代英和最后一批战士撤离起义总指挥部,转移香港,从事白区工作。面对革命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恽代英告诫其他同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要经得起挫折。不承认失败的人,才有再战的勇气。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一定要从中学到东西。……古语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假如我们下决心造三十年反,决不会一事无成的。年轻人!有决心干三十年革命,你不过五十岁。接着再搞三十年建设,你不过八十岁。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理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恐怕也实现了,那时世界多么美妙,也许那时年轻人不相信我们曾被又残暴、又愚蠢的两脚动物统治过多少年代。也不易领会我们走过的令人难以设想的崎岖道路,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享到福中福。为了我们最崇高的理想,我们是舍得付出代价的。”[2](P336)
1928年岁末,恽代英奉党中央之命,从香港调到上海,接任余泽鸿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协助部长周恩来开展工作。后因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党的机关遭到敌人的破坏,不少革命同志遭逮捕,革命事业损失惨重,恽代英也随时有被捕的危险。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忠诚,恽代英说:“眼前,是蒋介石用血手制造的人间地狱。要摧毁这座地狱,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想血是不会白流的……我为此而献身,也是死得其所。”[8](P52)1930年5月6日,被俘后的恽代英在狱中受尽了敌人的酷刑,仍坚贞不屈,并写下了豪迈的诗句“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摒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5](P1075)。体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视死如归的精神。可以说,恽代英用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即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雨花英烈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曾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9]而恽代英则是20世纪20年代前后共产党人高尚道德情操的楷模与典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918年6月恽代英大学毕业,其后的工作履历是:武汉中华大学中学部主任;北京中国少年学会刊物编辑;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兼《国文》《教育学》课教员;四川泸州川南联合师范学校先后任教务主任、校长;四川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和西南公学任教;在上海大学任教并在团中央工作,编纂《中国青年》杂志和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工作;广州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兼任军校中共党团书记;在武汉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工作,兼任国民政府湖北省政府委员;在南昌、香港、广州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在上海中共中央工作直至被捕牺牲。恽代英出生于官宦世家,成长过程中衣食无忧,但他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后,所到之处均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鲜明印象,就是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与工作作风。
五四运动时,恽代英在中华大学中学部担任主任,不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且经济收入不菲。但“代英一向很简朴,日常穿竹布长衫或学生服,脚穿背布鞋……当时士大夫或一般文化人穿的长抱子的下摆处很宽大,而他穿的下摆忒宽,有点象旗袍的样子,尽管有人笑话他,他毫不介意。严冬,他间或穿着擀成灰色毡子似的一件羊毛灰布面皮袍,这就是他最好的一件衣服了。但他对困难的朋友和学生,常常解衣推食,而置已身的饥寒于不顾”[8](P172)。在四川泸州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时,恽代英已是闻名遐迩的学者了,但他仍然穿着朴素,且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常使刚认识他的人对他感到惊奇又饮佩。后来成为编剧、戏剧家、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的阳翰笙,当时曾是恽代英的学生,对此,阳翰笙曾回忆道:“我见他平头,布鞋,一身旧学生服,比川师的学生穿着还要简朴。这使我联想起成都一中的那个新接任的校长,出门要坐三个人轮流抬的拱杆轿子。当时的成都,不要说是一个堂堂校长,就是普通教师也都穿得很神气,或长袍马掛,或西装革履,虽无官职在身,已是官气十足。而眼前这个恽代英,是海内有名的学者,青年领袖,又是川南师范校长,却完全是劳动人民的装束,不禁使我肃然起敬。”[8](P12)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恽代英奉命回到武汉。当时的恽代英在国共两党中担任多个重要领导职务,包括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湖北省政府委员、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常务委员(主持校务工作)、军校政治主任教官等职务。其时,国民党要员及北伐军军官绝大多数穿着考究,在北伐军军官中还曾流行皮鞋、皮带、皮包、皮裏腿、皮鞭的“五皮主义”。虽然当时的恽代英在政界、军界担任要职,但他仍然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经常布军衣一身”[8](P144)“穿的袜子是补丁加补丁”[8](P68)“住室也很蹩脚,吃的也不考究”[10]。他“身兼多职,月入甚丰,又常有稿费。但他却把大部分钱交给党,自己只留下极低的生活费”[8](P68),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柳亚子,对恽代英的艰苦朴素作风感到惊讶,并感慨道:“苦行嗟谁及”[11](P62)。
恽代英写文章、讲话与做事,都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不说空话、大话。所以“他发表的每一篇文章,既不是言之无物的空泛议论,也不是宣扬个人才华的富丽词藻,更不是传播无病呻吟的消极颓废的思想情绪,而他总是以千锤百炼的文字,满怀信心热情洋溢启发诱导我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激励他们为民族与社会解放而英勇斗争。所以,每读到他的一篇文章,不只是脍炙人口,大快人心,而且也使‘顽夫廉懦夫有志’,在肩负时局,匡救时弊方面,知道如何奋斗的途径”[12]。他讲话的内容也是从听众的实际出发,有强烈的针对性,锋利而深刻,说服力很强,加上他高超的演讲艺术,使人百听不厌,听后心服口服。在黄埔军校时,“代英同志领导学生同孙文主义学会的斗争集中在对待三大政策的态度问题上。三大政策是孙总理的决策,你既然要做总理信徒,你信仰不信仰三大政策?执行不执行三大政策?不跟你谈什么马列不马列,有时甚至也不提什么新三民主义,而是以执行不执行三大政策为标志。这些道理,不只是共产党员拥护,连国民党左派也支持,甚至中间派也觉得有道理。这样,蒋介石到处输理,对恽代英毫无办法”。[8](P24)
由于恽代英小时候所受教育深得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精神品质的影响,养成了恽代英敦品励学的品德。恽代英认为,如果一个人道德品质不好,即使他学识再高,对于社会也没有好处,甚至会成为其作恶的工具。所以,恽代英非常注重品德的修养。大学期间,恽代英就发起、创建了“互助社”,互助社是一个青年团体组织,以“砥砺品行、帮助学业、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恶习,恽代英对加入互助社的成员提出了不嫖、不赌、不吸烟、不饮酒、不说谎话、不作弊等具体规范要求,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五四运动后,恽代英已在社会上赢得了极好的声誉,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1921年春夏之际,上海的《申报》和《新闻报》刊载了一则新闻,称恽代英“是一个爱国志士、学问渊博、品德优良的青年”[8](P283)。恽代英的优良品质表现在多个方面,除了良好的操行外,他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同情弱者、乐于助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严于律己,为革命事业兢兢业业、奋不顾身、无私奉献,对党忠诚、言行一致、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服从组织、坚定信念等等构成了他基本的优秀品质,也形成了他高尚的人格。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中国共产党优秀理论家、中国青年的良师益友、曾与恽代英一起创办《中国青年》杂志的萧楚女,是当时与恽代英堪称伯仲的名人,他曾对恽代英的人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象代英这样的人,我在古往今来的圣贤中没有听说过,只有墨子倒有点象,代英就是现代的墨子。”[8](P18)
纵览恽代英36年短暂而又辉煌的人生岁月,从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那一天起,恽代英就通过革命实践铸造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伴随着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更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雨花英烈精神中的高尚道德情操的元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中指出:“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13]可以说,心系人民,情系人民,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也贯穿于恽代英人生的全过程。
恽代英出生于书香门第,爷爷满腹诗文,特别擅长丹青;父亲为人忠厚平和,思想开明;母亲出身于“仕宦之家”,聪明贤惠,颇有国学根底。恽代英注重修身养性,提倡平等民主,与其家庭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恽代英少年时就心忧天下,胸怀祖国,立志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对此,曾有人问代英为什么要苛待自已,却乐于助人?他回答说:“中国最苦的人是劳动人民,如果我们要接近劳动人民,为劳动人民所信服,必须自身就从艰苦朴素做起。……我们吃的米,是农民种出来的。穿的衣服、住的房子、用的纸张是工人制出来的。我们得到别人的帮助很多很大,怎么不去努力帮助别人呢?”[8](P130)其实,早在1917年,在其文章《我之人生观》中,恽代英就提出了利社会、利国家、利天下的人生目标。在为利群书社成立起草的《共同生活的社会服务》一文中也说:“我们处处应该记得正义、纯洁、互助同牺牲的道理。”[3](P177)关于“怎样才是好人”这一问题,恽代英认为:“第一好人是有操守的;第二好人是有作为的;第三好人是要能为社会谋福利的。好人的做事,要向着为社会谋福利的一个目标,好人的好,是说于社会有益。”[3](P362)
恽代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 1924年8月,其发表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的《民治的教育》一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人们要改变旧的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恽代英认为:“皇帝时代的主人翁就是皇帝,所以他的教育,要养成为皇帝做事,知道忠君爱国的道理;民国时代与此大不相同,主人翁就是民众,所以要大家明白自己的地位,知道自己的责任。”[3](P575)针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他提出人不应该分等级,应该“个个人是主人翁”[3](P577)。1922年9月,恽代英在《东方杂志》第11卷第18号发表了《民治运动》一文,指出:“我们是要谋全体人民利益的政治,不是要谋任何优等阶级利益的政治,我们是要谋建设平等互治社会的政治,不是谋建设阶级剥夺制度的政治。”[3](P342)就当时的学校教育,恽代英提出要为民众的利益而办教育。学校教育一定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如果学生对社会不了解,“将来怎么为民众办事呢?即使做了事情,又怎么会得合民意呢?”[3](P580)而国民革命“主要是为的占国民大多数的工人、农民的利益”[5](P637)。1926年10月,恽代英撰写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在文章中,恽代英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标准的共产党员就是“要能够确实有决心谋农工阶级的彻底解放,打倒一切寄生的压迫阶级——地主、资本家。共产党不只是讲国民革命的,亦不只是为了要农工帮助国民革命所以才帮助农工,他硬是要为农工自己的利益,彻底解决土地农有,工厂由工人管理的问题”[5](P876)。由此可见,在恽代英革命生涯中,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甚至为了人民的解放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由于顾顺章的叛变,供出了关押在狱中的恽代英,蒋介石急令军法司司长对恽代英进行劝降,劝降者对恽代英说:“你是国民党的中央委员,中国青年的领袖,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希望你回到国民党来工作,我们绝不会亏待你。”[14](P83)恽代英听后,严词拒绝。来人接着威胁说:“你难道不考虑后果吗?”[14](P83)恽代英笑着答道:“你说的是什么后果呢?是杀头、枪毙?对共产党员来说,是随时准备着的。”[14](P83)最后,恽代英神色坦然,昂首挺胸步出国民党南京军人监狱的牢房,走向刑场,用行动践行了雨花英烈精神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综上所述,恽代英用自己的革命实践从三个方面,即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雨花英烈精神。所以,恽代英不仅是雨花英烈精神的实践者,而且是雨花英烈精神的体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