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帅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河南 洛阳 471822)
引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特殊时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特殊阶段,自我约束和调控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如何及时疏导学生心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20年的发展和改革,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模式相对传统、教育方式相对单一等多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分析归纳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课程教育体系不完善、实践教育体系不深入、育人质量监控体系不科学、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不协同、队伍不成熟等问题,提出通过构建“四维、三级”育人体系、完善课程思政体系、丰富实践教育体系等方法来逐步完善。
在高职院校中,一部分学生心理相对比较脆弱,应对突发性公众卫生事件的经验相对比较少,容易出现焦虑和多疑等方面的情绪,特别是出现社会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特别关注身体的各种变化。当身体出现不适或出现某种症状时,容易将身体变化与社会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联系起来,并频繁出入医院,对心理和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负担。还有部分学生过度关注突发事件进展消息,反复的查看相关报道内容,不能够理性的对待事件的发展进程和影响带来影响,也是加重了自身的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孤独寂寞是一种缺少陪伴,内心感受到孤独和没有着落的情绪反应,现如今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的都是为独生子女,缺少和同龄人的交流和沟通,性格相对较为独立特性。长时间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会使他们感到孤独。高职院校学生是一个年轻且活跃的群体,当他们减少甚至不与亲人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时,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甚至悲伤、绝望,对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失去了兴趣,每天都十分疲惫、精神不振,也很难集中注意力或进行思考。
当代的高职院校学生面临较为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各项技能学习,在努力完成各项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还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各项资格证书的考试,沉重的学习负担也是容易让大学生出现情绪低落,特别是在学生未能通过某个课程时,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如自责、失落、焦虑等。甚至有些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一些不良竞争,当一些学生在评奖评优活动中落选时,他们会认为自己丢了面子,抬不起头,会产生技不如人的自卑感。
对于盲目乐观而言,是在面对自身不了解事物的情况下,将事情想得比较简单和美好。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一部分学生比较焦虑,也有一部分的学生抱着得过且过、蒙混过关的错误想法。在这种心态下,他们盲目乐观,放松学习、不关注自己的课业表现等。大学生正处于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重要人生时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尚处于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种形势下,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问题。这样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高校进行学生管理和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充分结合文化相关要求,合理的开设学生心理健康这门必修课程,同时还要保障其相关学时,这样能够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课程的全面覆盖。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从家国情怀、职业情愫、校本特色和课程特点4 个层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两者有机融合成课程教学体系,并通过线上线下空间维度、课前课中课后时间维度、教师学生主体维度将育德主线进行贯通。通过阶段性的课程整改,对课程的标准进行重新地修订,不断地强化“育德育心双主线”,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传输以及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和预防干预相互结合,积极促进学生心理素养与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路径,通过“修订课程标准—完善教学设计—深化课堂教学—健全保障机制—拓展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促进学生自身快速稳定的发展。
结合学生的心理社团和素质拓展中心以及班级心理委员等工作合力的开展学生心理育人教育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地位,使其能够最大程度上采用线上和线下资源合理的开展各种类型的主题活动,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助人能量,达到真正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
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立德树人”的实际教育目标,在心理育人效果评价方面,是需要严格的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学分制”,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导向,从“发展需要、目标培养以及课程体系”等逻辑路径方面,从而反向的设计项目模块和有关的任务,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习成果标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中重点考核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情况;通过阶段性心理测评和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报告等考察学生思想状况,并与其他德育部门协同及时反馈、联合工作;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系统化设计课程,通过及时修订课程标准来设立合理培养目标,并且是通过课程的整改以及学生学习效果阶段性评估和企业人才需求长效反馈机制等质量监控方式评估课程体系是否满足培养目标,持续更新和优化培养的体系,不断提高育人效能。
为了能够有效地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前的出现,要建立起学生心理预防干预的“四级预警和六级联动”的机制,通过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和设立预警指标以及规范职责范围等方式,从而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和人员互动,通过合理的确定心理危机预警指标,定期定量收集学生群体或个人出现的包括学业、生活、家庭、人际、情绪状况等在内的心理异常或行为问题,实现各部门对学生问题的信息互通、网格监控,更有力地预防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通过“寝室—班级—学院—学生处—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危机应对小组”六级联动的组织结构,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力量,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沟通平台,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保证其沟通顺畅和配合紧密,同时还要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和校外资源,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建立起“线上+线下双通道的咨询平台”,并且还需要提供线下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一对多的心理服务等,进而和医院能够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医校联合”体,形成“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真正实现心理危机的“积极干预、动态干预、量化干预、全方位干预和全员干预”。
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和心理活动以及心理辅导等相关服务的是需要,高校可以建立起完善的“内外双环的育心育德人才生态圈”的育人队伍培养模式。同时在学校内部中,通过专家带专职以及专职带兼职、兼职带朋辈的心理互助团队方式提高人才内部培养,然而在学校外部,通过专业督导、系统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进行人才的外部培养。学校外聘专家指导并督导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在各二级学院分别设置心理办公室,并由心理专职教师直接对接学院兼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在学生群体中发现优秀助人者,将其培养成朋辈心理援助团队的成员,主要是负责学生的心理互助工作。此外通过上述的方式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相互结合以及相互学习,打造出“专职于兼职相互结合、培养和选拔相互结合”等多层次的心理育人队伍。
总结:综上所述,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有计划性地开展学生工作,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帮助学生在处理好日常生活问题的同时,能够建立合理认知和目标,妥善安排就业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通过构建教育服务体系、完善课程思政体系、丰富实践活动体系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相互推动和促进,发挥最大教育合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