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科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因素及护理对策

2021-11-28 11:49:54王新秀
保健文汇 2021年4期
关键词:儿科输液有效率

文 /王新秀

静脉留置针穿刺属于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式,相较于普通头皮针穿刺操作更为简单,一般可以在血管内留置3-7天。一方面可以减少反复穿刺对患者带来的生理与心理上的痛苦,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儿科使用静脉留置针的频率较高,主要是治疗疾病、补充液体,紧急情况下可以起到抢救患者的作用,属于儿科基础护理操作。不过,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输液药液、针头、患者血管等。本次研究需要选取儿科静脉留置针使用者,运用不同护理方法并进行对比,以此来探究最佳护理干预方法,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需要纳入70例儿科静脉留置针使用者,研究开始时间为2020年2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7月。对照组(n=35例)患儿运用常规护理方式,患者年龄≥1岁,≤5岁,平均年龄(2.69±0.36)岁,患者男女占比20例、15例;观察组(n=35例)患儿采用综合护理方式,患者年龄≥1岁,≤6岁,平均年龄(3.03±1.02)岁,患者男女占比21例、14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度低(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静脉留置针使用患儿运用常规护理方式,即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

观察组静脉留置针使用患儿采用综合护理方式,具体实施如下:(1)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做好健康宣教工作,需要向患者家属讲述静脉留置针的作用、注意事项、护理要点、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预防方法等。部分患者家属对静脉留置针认知度低,认为针管长时间滞留于血管中会发生感染,对于该种情况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家属血管内留置的是软管,不会对血管造成损伤,同时告知家属对患者活动进行限制,避免留置针脱出血管外[1]。此外,留置针需要用医用透明敷贴进行包裹,在洗刷时需要多加注意,若敷贴出现脱落情况需要及时告知护理人员。患者在穿脱衣服时,应先脱健肢再脱患肢,先穿患肢后穿健肢。(2)合理选择留置针,儿童静脉留置针型号主要包括26G、24G以及22G,需要依据患者实际年龄选择合理的留置针型号,条件允许情况下选择刺激性小、细、短的留置针。主要因为该类型的留置针使用后可以漂浮于血管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延长留置时间[2]。(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穿刺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血管进行评估,尽量避开大血管、炎症以及创伤血管处,所选血管需要弹性好。(4)妥善固定,穿刺成功后待消毒液干燥后,需要在穿刺部位贴透明敷贴,随后需要按照针梗走向进行塑形,轻轻按压贴膜区域,将留置针妥善固定。留置针管处同样需要固定,固定需要运用“高举平台”法,注意穿刺点需要低于肝素帽位置,减少对穿刺部位血管的刺激,保证留置液体输入通畅[3]。(5)封管因素、正压封管,有效分管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延长留置时间。主要是输液完毕后,借助注射器通过静脉留置针向管道内注入少量封管液,注意需要缓慢正压脉冲式注入,避免将管道内血块冲入血管内[4]。(6)正确输入药物,护理人员需要合理掌握输入药物的性质、作用以及浓度等,合理调整输液速度。应该先选择刺激性强的药物输入,随后输入刺激性弱的等渗药液,药液需要充分稀释以减少对血管的刺激。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静脉留置针使用者观察指标为护理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有效率的评价标准为:显效:输液过程顺利,患儿无哭喊状况,未出现药液外渗、局部红肿;有效:输液过程中情绪不稳定,有不良反应出现,处理后得到有效缓解;无效:患儿有哭喊、药液外渗、输液点红肿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为提升研究数据准确性,将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分为计量和计数数据,并纳入计算机软件SPSS22.0中,以此完成相关内容的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的表达和检验分别使用均数±标准差表达、t检验。而计数治疗的表达和检验分别使用n(%)表达、x2检验,观察指标中护理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表示,数据比较存在差异说明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达。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如表1所示,观察组儿科患者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有效率,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运用综合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5%,共计1例,主要是局部皮肤红肿;对照组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8%,其中药液外渗3例,发生率为8.57%,局部皮肤红肿2例,发生率为5.71%,两组研究数据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儿科为综合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输液为该科室常见的治疗方式。在向患者输液时多运用普通头皮针与静脉留置针,其中静脉留置针使用频率比较高,患者使用后可以减少穿刺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穿刺对患者机体的损伤。同时,儿科患者年龄比较小,对输液穿刺认知度低,在输液前、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哭闹不良情绪,进一步加大了穿刺难度,若是使用静脉留置针可以有效解决输液困难状况,减少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5]。不过,受多种因素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会缩短,会增加患者的痛苦,间接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

为了延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降低穿刺部位不良反应发生率,本次研究对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短的因素进行分析,具体如下:(1)血管选择不当,小儿血管分布受年龄、机体发育等因素影响,血液主要在躯干、大血管以及踝关节等部位,四肢分布的静脉比较多且血管细小,穿刺成功率无法有效提升。此外,多数患者家属因外貌美观度影响,不愿将患儿头部毛发剔除,所以输液部位主要为前额处,血管分支相对较少,使用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药液外渗情况[6]。(2)护理人员因素,部分护理人员操作能力比较差,未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挑选合适的穿刺静脉,进而使留置针使用时间比较短。此外,部分患者在穿刺过程中会出现哭闹、躁动等行为,若护理人员心理素质过低,会影响整体操作效果。(3)血管病理学特点,多数儿科患者的穿刺血管弹性低,不易回血,穿刺进针后不易回血。若患者具有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血管脆性会随之增加,长时间通过静脉留置针输入药物会增加药液外渗发生率。本次研究对儿科静脉留置针使用者运用综合护理方式,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科患者运用综合护理后,护理有效率为94.28,显效率为57.14%,有效率为37.14%,无效率为5.71%;对照组儿科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有效率为77.14%,显效率为47.71%,有效率为31.42%,无效率为22.85%,观察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5%,相较于对照组儿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4.28%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以说明对患者运用综合护理方式可以降低留置针使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延长留置时间,并且可以减少对患者机体带来的痛苦,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儿科输液有效率
儿科专栏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50
很有效率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08
政治备考:如何背书最有效率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圆梦儿科大联合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00
颈枕输液袋
中学科技(2015年11期)2015-11-25 05:09:33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