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营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外来文化冲击,培养应用型人才,发掘民族文化优越性,提升国人“文化自信”品格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国家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高校中,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教育学等对汉语知识的高效运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中文基础学科的《现代汉语》课程地位也就与日俱增。《现代汉语》是文科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但该课程现行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如何熟练并高效运用汉语知识解决日常实际问题是《现代汉语》教学亟需思考的问题。因此,不断推进高校《现代汉语》教学转型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为中文相关领域的基础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现代汉语》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已经构建起完备的课程内容体系,如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板块,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对汉语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该课程也陆续被很多高校评为优秀课程。尽管如此,《现代汉语》课程在教学转型发展道路上仍存在下面的不足。
1.教师见解各有侧重
在日常教学中,不同教师对不同教学方法的看法存在分歧。如《现代汉语》的知识点较为零碎,再加上一些抽象概念,有些教师偏重理论讲授,按照传统课堂模式以板书为媒介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目光,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有些教师则偏重实践教学,擅于借助新兴网络资源或教学平台发布练习指令,提高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的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另外,虽然教师们在“需要加强学生练习”这一见解上达成初步共识,但习题集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或利用率不高,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巩固练习。
2.教学计划缺少专业针对性
教学计划制定时,部分高校往往没有根据具体的专业需要设置教学重难点,而是选择相同的教材,确定相似的教学重难点。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学的知识以及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门人才;新闻学专业旨在培养采访编辑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的现代传媒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和具备中国文化、跨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可见,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各有差异,然而在应用型高校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仍以“一”统“全”,不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还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普遍采用黄廖本的现代汉语教材,教授内容几乎趋于一致,考试同时同卷,不利于各专业的因材施教以及构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3.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不合理
由于部分高校将教学周由原来的十八周降至十七周,课时有所下滑,但教学内容并没有删减,这就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尤其是第一学期,新生入学面临两周军训,教学周随之减少,再加上该学期教学内容是语音、文字和词汇方面等,知识点繁杂零碎,声韵调分析、汉字造字法和词的结构等重要知识点得不到及时练习巩固和反馈,“烦、难”思绪逐步萦绕学生脑际,学习质量很难保证。在第二学期,部分高校为减轻学生负担,修辞部分以自学为主且不列为期末考核内容,只讲授语法章节,十节内容贯穿整个学期,有时后两节句群和标点符号也不作讲授,仅余八节,看似内容简短,殊不知授课中无形细化诸多知识点,造成学生前期学习态度积极,消化疑难能力较强,后期随教学进度加快,练习得不到保障,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则浅尝辄止。
由于各所高校录取的生源不同,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易出现教学班两极分化现象。如有些学生学习动机明确,能紧跟教师步伐,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型教学,该类学生都能较快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求知,获取新知,只是在班级团队互帮互助方面略有欠缺;有些学生学习动机不纯或了无兴趣,不论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主体,都很难激起该类学生的兴趣,他们习惯“填鸭式”的满堂灌,却又往往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提出诸多疑问,缺乏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汉语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面对学生水平的不均衡现象,如何塑造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给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大挑战。
一方面,网络信息化教学形势的蓬勃发展,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和挑战。教师如何解决课堂“低头族”现象,引导学生发挥手机优势,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做好该课程教学转型发展考虑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多,课时偏少,哪部分知识板块最重要,怎么做好教学,对于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内容与具体专业实际情况的衔接,以体现不同的侧重点,是做好该课程教学转型发展考虑的主要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应注重研究和改进教学内容,结合专业设计相关案例,使《现代汉语》服务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挥它在不同专业中的学科作用,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进而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纵观近几年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程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发现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该课程的教学转型发展仍需不断深入,要逐步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同时强化实践练习,以提高《现代汉语》教学效果。
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在教授《现代汉语》课程时都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老教师有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新教师有新教师的拼搏与冲劲。针对《现代汉语》教学,攫取众家所长,统一教师见解,可实现所谓“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如面对日常授课,新老教师可共同备课、磨课,结合学生专业特色不断打磨同一知识点,完善教学材料,做到既有对核心知识点的针对性,教学案例和练习又能突出专业特色。比如:面对习题集建设,针对代表性习题、学生易错题,新老教师群策群力,可互相借鉴、改进习题集,保障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的使用率和有效性。对学生成绩考核,也需统一见解,形成考核评价体系,针对这门课程,有的教师主张过程性考核,也有很多教师习惯于期末一张考卷定成绩。建议组建分类知识点试题库,由期末考试改为定期考,即每学完某一模块内容就通过网络平台随机从试题库中抽取相关内容、相似难度的试题进行考核,最终分数平均算作期末成绩,如此既能减轻学生期末复习负担,也能清晰判断出每个学生相对薄弱的知识模块。如此,统一教师见解,互相合作,既提高了教师工作效率,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各具特色,对学生的现代汉语要求不同。因此,学校需结合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不同专业对汉语知识运用的要求,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找准彼此间的衔接点,并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工作需求适当予以强化或删减,筛选和优化教材或教学内容。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多担任国内中小学教师或单位的文职工作等,该专业学生需整体把控汉语框架,注重对汉语知识的传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承担国外汉语教师工作,该专业学生需在把控汉语整体框架的同时,还需强化各个板块的具体知识点,譬如前后鼻音区别、甚至具体到某两个汉字的发音辨析等,注重发扬汉语知识点所囊括的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负责新闻稿的撰写、编辑或播报等,该专业学生需强化语音环节,弱化或删减词汇与语法板块。为此,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为教学转型发展奠定基础,从而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质量,以构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在全国创建应用型大学的浪潮下,许多高校一边强调本专业课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性,一边压缩总教学课时,《现代汉语》课程也存在课时被挤压的情况。《现代汉语》课程作为高校中文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只有在课时得到基本保障的情况下,它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国内一般本科院校教学计划中的《现代汉语》开设两个学期,分上下册,周课时多为4节或3节两种情况,而部分学校对中文类专业的课时安排统一为每学期51节,除去第一学期的两周军训以及学期内节假日所冲掉的班级课时,实际课时就显得分外紧促,学生的学习难度系数也会随之增大,继而也影响到他们后续的学习信心。鉴于此,就要结合不同专业制定的不同的教学计划,对《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或强化,并相应地削减或增加周课时,以适应教学转型发展需求,保证教学内容的正常开展。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现代汉语》课程“太难了”,学习“提不起兴趣”,再加上学生水平的不均衡,如何让学生由“被迫学”转化为“主动学”,这就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一是从整体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现代汉语每一板块的具体知识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爱好等行为上。譬如“王者荣耀”的声韵调分析、“蓬松的头发,淡黄的长裙”的语素分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词结构分析等,诱发学生发挥自身主体性,通过所学汉语知识分析日常见闻。二是从局部角度一方面针对学习动机比较明确的学生,在激励他们引领班级学风的同时,着重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如开展“一帮一”活动,让其帮助学习弱的学生消化所学知识,如此既巩固双方对知识点的记忆,又能优势互补,增进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以激励为主,辅之以利害关系,四五人形成一个活动小组,通过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以突出存在感的方式倒逼该类学生跟上教师教学步伐,以便在小组讨论之际能有所发言。虽然一直倡导实施“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代之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但实际运作上仍需教师面对不同班级不同水平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摸索教学转型发展路径,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与现代汉语知识点的衔接,并在师生彼此的互动交流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便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材施教,实现不同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
《现代汉语》是各本科院校中文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在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通过统一教师见解以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因材施教,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与课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激发学生主体性以提升学习质量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为《现代汉语》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转型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