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晓,林兆龙
(莆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1]。相较于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互联网作为“第四种权力” 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网络是中国目前影响最广泛的民意表达平台,也是普通民众影响政府决策最重要的机制。”[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21年2月发布的第47 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就年龄阶段而言,10~39 岁网民占网民总数的比例高达51.8%;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的人数最多,占比达到21.0%[3]。《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青年的年龄范围是14~35 周岁[4],由此可见网民中青年群体的规模之大。青年群体作为国家中长期目标实现的中坚力量,其网络政治参与实践对实现社会稳定及完善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王浦劬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5]网络政治参与则是指通过网络获取政治信息、表明政治立场和实现政治互动,以达到影响政治决策和参与公共生活的政治目标。当前,青年群体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泛在事实。网络空间的平等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为青年群体政治参与提供时间条件和空间条件保障。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政治参与实践,在参与行为、参与途径及参与类型等方面具有显著特征。
青年群体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主要包括获取政治信息、表明政治立场和实现政治互动。就获取政治信息而言,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特征,使得网络平台中的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网络平台的海量信息成为青年群体获取政治信息和社会资讯最主要的信息源。主旨鲜明、功能齐全的多元化互联网平台成为青年表明政治立场的主要阵地。围绕公共事件或国家政策等社会公共议题,青年群体可采用文章、视频、音乐及评论等形式,在网络空间中表明政治观点和立场,实现政治参与。此外,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不仅能够在同群体中开展主旨讨论,还可通过政务主体在政府网站、政务机构微博和政务头条号等上面提供的直接参与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与权力机构直接的政治互动,进而影响其政治决策和执行。整体而言,数字化时代网络的普遍使用不仅扩大了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实效性。
“个体被激活”[6]是网络平台中青年群体主体性得以实现的重要表征。以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为代表的微平台,成为青年群体通过网络获取政治信息、表明政治态度和实现政治互动的重要途径。这与微博、微信等平台具有很强的“微主体” 和开放互动特征有极大的相关性。公众可以在微平台上注册账户,随时随地主动发布信息,或者参与同网络空间中他者的讨论。有学者对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的社会功能进行阐释:“微博和微信等网络工具,既方便实用又几乎没有‘信息过滤’,因此,在合法的公众参与渠道相对缺少的情况下便迅速成为公众表达其民意的最重要平台。”[2]青年群体中的网络参与者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表达方式,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多种类型微平台,表达自身对于公共事件的意见,切身参与到公共事物的讨论中。微平台成为青年群体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
依据青年群体网络政治参与的主动程度和开放程度,青年群体在网络平台中的政治行为可分为消极网络政治参与和积极网络政治参与两种类型。消极网络政治参与主要体现为青年群体在网络平台中仅进行私密性较强的政治公共信息获取,诸如点赞、收藏政治类或公共事件类文章、视频,访问政务类微博号、抖音号和微信公众号等,而不对其内容进行评论和公共传播。积极网络政治参与主要体现为青年群体主动参与公共政治活动的意愿较强,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主动表明政治观点和立场,并对所关注的信息进行公共传播,如主动查询相关性政策,点 “在看”、转发、评论政治类或公共事件类文章、视频,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意见,参与国家政策征求意见稿的讨论和反馈,使用政务类微博号、微信号、抖音号等进行信息交流,通过网站给政府部门发电子邮件等。
网络政治参与是青年群体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青年群体网络政治参与的规模及效度,分别在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产生正向功能。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事物产生价值的同时也有可能衍生风险,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同样,青年群体网络政治参与在产生价值的同时,也从社会和个体层面衍生出一定的风险。
青年群体网络政治参与产生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促进国家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网络的便捷性和普及性,极大提升了国家政策的传播效率。与此同时,公民可以通过畅通且多元化的网络途径表达公共意见,参与公共政治生活。高效的政治参与有助于推动和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二是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在数字治理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8.43 亿;我国共有政府网站14 444个,主要包括政府门户网站和部门网站;经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为140 837 个,各级政府共开通政务头条号82 985 个[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运用大数据防控疫情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青年群体通过网络空间产生政治行为,成为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同时,青年群体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也提升了国家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度,使得国家电子政务体系在社会治理中产生了更高效度的影响。
青年群体网络政治参与产生的社会风险,主要体现为网络民粹主义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潜在冲击。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有学者认为,网络民粹主义“借由新媒体平台迅速与自由主义、虚无主义等思潮合流,亦与生态主义、地方主义、反智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同时又相互竞逐”[7]。而网络民粹主义实质是公众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指向的是:偏激地强调平民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制定公共政策依据的唯一来源,并以此来批判政权的合法程度[7]。对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部分青年群体而言,有可能受网络民粹主义影响,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造成潜在冲击。
青年群体网络政治参与产生的个体价值,主要体现为青年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地激发和释放。一是网络平台为青年群体主动表达政治意愿提供便利途径。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公民话语权得以充分扩张,实现了“人人都有麦克风”。文字、图片、短视频、直播等多样化的媒体表达方式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青年在实现政治参与的同时能够得到网络平台中“他者” 及时的信息反馈,对其深层次的政治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因此,网络平台成为青年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二是网络平台信息的开放性、交互性,对青年群体政治参与意识具有启蒙和激发作用。互联网普及的当代,“数字鸿沟” 不仅仅体现为个体是否具备接入互联网的资格和条件,还体现为个体在互联网平台中信息获取的有效度,以及所获取信息对个体政治意识形成产生的影响。开放的互联网信息对信息接收者的政治意识发展和成熟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三是网络平台中多元化的正能量信息,能够增强青年群体的社会价值感及责任感。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网络媒体对医生、护士、快递小哥等一批奋战在一线的普通公民的不平凡事迹进行报道,形成极具影响力的正能量,这显著增强了青年群体的社会价值感及责任感。
青年群体网络政治参与产生的个体风险,主要体现为在网络中个体被数据化和原子化所衍生的风险。一是网络空间中个体体现为数据存在,遮蔽了其主体能动性。当前,电子信息设备对人类的影响由 “数据化生存” 转向 “数字化生活”,最直观的体现便是个体以数据的形式存在。而在网络空间的众多数据中,单个个体产生的数据可谓沧海一粟,影响力微不足道。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青年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政治参与有受群体影响而衰弱的风险。二是数据化和原子化的个体隐私在网络空间中不再具有充分的独立空间,有可能被曝光在公众面前。个体在网络空间中依靠发布的信息内容存在,网络数据一旦产生便很难彻底消除。而利用网络数据开展诸如“人肉搜索” 的暴力行为在网络空间中并不罕见。三是网络空间所产生的连结和公共效应,有可能消解原子化个体的思辨能力。公众在网络中大规模聚合的便捷性,有可能降低青年个体思辨的欲望和能力。因此,网络空间中的青年群体到底是“乌合之众” 还是具有独立思考力和行动力的个体的集合体,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四是海量、多样的网络信息对青年群体网络政治参与意识具有一定的消解作用。尽管海量的网络信息为青年群体即时、便捷地获取政治及社会公共信息提供便利,但同时多元化的网络信息也会分散青年群体的注意力,消解青年群体获取政治及社会公共信息的主动性。文体娱乐资讯的制造受到资本和信息技术的控制,产生的碎片化信息和日新月异的网络焦点无疑会对青年群体的网络政治参与意识产生消解作用。
青年群体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内容、具体途径和行为类型,为社会创造条件促进该群体实现政治社会化提供现实借鉴。青年群体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当前青年群体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现状,为进一步规范青年群体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提升青年群体网络政治参与的实效性提供现实依据。在国家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从宏观层面(即国家层面)、中观层面(即社会层面)和微观层面(即个体层面)协同构建治理策略,对于提升青年群体网络政治参与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层面治理策略的制定主要体现为国家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理念的引领,构建线上线下有序政治参与的畅通机制。
一是凸显“以人民为中心” 的价值理念。网络空间治理是当前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在论述网络空间治理时将‘为人民服务’ 表述为‘造福人民’,提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8]网络空间治理的核心价值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传播的时空条件、传播范围和传播手段等层面都产生巨大变革。“在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营造良好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才有助于把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向。”[9]网络空间的海量信息鱼龙混杂,《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安全法》《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网络安全审查制度》《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等文件的出台,从制度层面规范网络空间信息内容的生产原则,有助于增加网络空间中青年群体接收准确信息的概率,对促进青年群体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构建线上线下有序政治参与畅通机制。“网上网下两个空间思想共识建设问题,是网络空间治理要明确的关键问题。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是国家发展所依托的两个空间,国家在两个空间的奋斗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8]如前所述,网络空间中便捷、多元化的政治参与途径,显著增强了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效度。但就当前而言,青年群体在线下物理空间中实现政治参与的实效性较弱,主要原因是线下实现政治参与的途径较少,公众主动参与政治的意识较为淡薄,参与政治的成本较高。因此,从宏观层面上搭建线上线下畅通的有序政治参与机制,对于进一步提升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实效性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中观层面的治理策略构建需注重发挥社会在网络空间治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为构建多元化的网络社群以及在科技互联网行业中倡导“科技向善” 的价值取向。
一是构建多元化的网络社群。社群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观层面的重要力量。网络空间中,具有相似价值观的青年在运用便捷的网络平台交流之后,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自行集结成为拥有共同兴趣、目标和价值取向的社会群体。这些多元化的网络社群,如志愿者群体,可以从中观层面增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进而推进相应社会建设。因此,培育网络社群组织、强化网络社群功能是引导青年群体积极参与公共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
二是倡导“科技向善” 价值取向。网络空间是以各个科技公司搭建的互联网平台作为其存在的载体。公众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各种网络活动。当前,为追逐流量和利益,网络平台会通过不同算法制造层出不穷的网络热点。为避免多元化的网络热点遮蔽涉及群体利益的重要事件,以及避免由于诸如网站安全事件和信息系统漏洞等技术原因所引起的社会混乱,应在科技互联网行业中倡导“科技向善” 理念和价值引领,引导网络社群实现规范的自治,这对于更进一步提升青年群体网络政治参与的实效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从微观层面而言,公民在以或个体或群体的方式实现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提升自身素养,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对增强政治效能感及实现政治社会化具有积极意义。
政治效能感主要是指公民认为其政治参与行为影响政治体系和政府决策的能力,是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网络空间中,公民的政治效能感的达成与否,与其政治技能和网络素养息息相关。青年群体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利益相关参与、手段性参与和目的性参与。利益相关参与即参与政治活动的原因是与自身利益相关,手段性参与即参与政治活动是为了达到其他目标,目的性参与即参与政治活动是为了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无论出于何种动机,政治效能感对青年群体深度参与公共政治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青年群体的政治技能和网络素养培养,对增强其政治效能感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如有触犯法律的行为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2021年5月,网络大V “辣笔小球” 因在新浪微博上诋毁戍边英雄触犯法律,一审获刑8 个月[10]。自律即自由,青年群体需强化自我约束意识,规范个体在网络空间中参与公共生活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