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嘉琪 邸营凤
(河北金融学院研究生部)
2019年8月30日,河北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建立河北自贸区是党中央为更好地实施对外开放布局以及新时代改革开放重大战略的决策,同时它也是我们国家设立的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其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并坚持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理念,对金融领域开放创新进行深化,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并且其也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市的自贸区,河北自贸区的设立一方面对于河北自身发展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对于提升京津冀协同效应来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河北自贸区所辖的四大片区各自功能呈现差异化特征,片区自设立伊始便立足于自身的产业特色和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雄安片区靠近北京以及天津,可以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企业以及科技型优秀人才,承接京津的科技产业,把发展重点放在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高端现代服务业等高新产业方面;正定片区位于正定机场区域内,正定大力发展临空产业的同时,也开拓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并利用物流优势助力产业的发展;曹妃甸片区具有港口优势,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更加便捷,片区内也注重发展港航服务;大兴机场片区也结合航空物流优势发展融资租赁等产业,以期通过快速汇聚产业高端要素,延长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群。目前各片区通过自身优势开展贸易以及金融活动,初步获得金融创新成果。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已有2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自贸区内设立16家分支机构,区域内的这些入驻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提供承销外债发行等传统业务,也更加注重拓展创新型业务,比如“海外直贷+跨境放款”,产品较为灵活可满足境内企业更多的生产和资金需求。此外,区域内的金融监管也与时俱进,雄安片区的金融监管创新试点方案已经通过央行批复,开始建设资金管理区块链信息系统,区块链技术得到合理运用,与此同时,也推出新的资金运营模式,资金管理效率被逐步提高,结算材料款等方面的款项实际到账时间得到缩短。并且,河北自贸区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功能,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优势与金融机构的商业效用相结合,催生出了贸易试验区内首个运用信息通信技术的“5G+场景”智慧银行网点。
金融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而河北自贸区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建立起的自由贸易园区。在制度创新背景之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的贸易投资便利化、高端高新产业集聚、金融服务更加开放。制度创新把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延伸到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的相互作用上。河北自贸试验区中的四个片区既有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的先进制造产业,也有融资租赁等现代服务业,通过制度创新建立的创新生态系统可以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挥两者各自优势,不断提高两者匹配程度,从而加快自贸区内的金融创新以及开放进程,而随之带来的金融服务需求,又进一步优化贸易区内的金融服务质量,激发更多的金融创新理念。
河北省省会城市石家庄因其拥有京广高铁、京广铁路、石太铁路、石太客专、石德铁路、石济客专等6条铁路专线,经常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并且根据政府规划,其在未来还会陆续建成石雄城际、石衡沧港城际、石邯城际等线路,交通十分便捷。而作为自贸区片区之一的雄安新区,比邻着首都北京,地处平原,且其所拥有的雄安站是京港高速铁路、京雄城际铁路、津雄城际铁路、雄石城际铁路、雄忻高速铁路的交汇车站,这大大提升了雄安区的交通便捷度。
此外,正定机场设施完备,拥有17家运营航空公司,航线量达89条,连通着2个国家和地区,67个城市以及69个机场。在2020年,正定机场又新增拉萨—石家庄—沈阳航线、石家庄—通辽航线等多条航线。而同作为片区之一的大兴机场片区,靠近北京城市副中心,并连通着雄安新区以及天津市区,位于京津冀的中心区域内。片区发展推进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交通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国际资源聚集能力,实现科技创新与航空物流、航空科技、融资租赁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对自贸区金融服务以及贸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曹妃甸片区也拥有其独特性,是自贸区中唯一的一个沿海片区,其常年不冻不淤的港口优势,也使其逐步成为国际商贸物流重要枢纽,贸易往来频繁,资源流动灵活,促进着区域内金融创新的发展。
河北自贸区自成立之初就肩负着提升京津冀协同效应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河北自贸区也接收着这种协同效应所带来的福利。首先,承接着北京的金融产业,吸引更多的金融应用型人才,北京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在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金融租赁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天津在制造行业方面发展态势良好,受到北京以及天津的双重影响,河北自贸区可以立足自身优势弥补发展短板,学习先进的科技金融服务与管理模式,并且自贸区已经出台鼓励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北京、天津企业注册地变更到自贸区后,仍可以继续使用原企业名称,保证企业效应不被稀释,与此同时还签署了《关于京津冀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协议》,建立区域内人才资质互认、双向聘任等制度,为区域内的金融创新带来人才以及技术支持。
在协同发展方面,河北自贸区针对片区发展,聘请专业机构制定自贸区实施方案,以“五统一”为依据,推动京津冀共商共建共享。河北省商务厅也与天津商务局签署《津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与此同时,京津冀三方海关也加强合作,不断推进协同创新政策的实施。
上海自贸区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成立时间较早,园区建设经验丰厚,对于其他自贸区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上海自贸区在营商环境方面表现优异。首先为自贸区打造了积极的营商环境,在基础设施的布置方面对标国际标准。园区内的道路、水、电、海港和机场均达到了国际水平。其次上海自贸区还为企业提供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并出台一系列财政和非财政激励措施。
在贸易制度方面,上海自贸区也采取了新的贸易监管制度。首先对自贸区内的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促进货物的高效流通、分配。上海自贸区通过创新贸易监管模式,取得一定成就。在2018年自贸区内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改革试点运作票数达到 3.6 万票,同比增长了 36.7%,对应货值达到了88.62 亿元,同比增长了 89%。其次,上海自贸区在海关监管方面也进行了创新,为产品流通营造了更安全高效的渠道,精简程序,提升效率,通关时间大大降低。海运和空运整体时间分别为 2 天和 24 小时以内,对比其他贸易园区,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下降了 78.5%和 31.75%。在检验检疫监管方面,上海自贸区也进行了相应创新,推行了近二十余项的检疫管理新制度,且管理经验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天津自贸区位于京津冀经济圈内,属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园区内的建设以及相关制度对于同在京津冀圈内的河北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般来说,在具体实践中,金融创新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设立创新型的金融机构,二是要开展创新型的金融业务。天津自贸区内的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创新型业务,比如农业银行开设“保赁通”业务,在区外中资企业与区内融资租赁公司间建立资金联通的桥梁,中资企业借助自贸区内融资租赁公司使用跨境人民币资金,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有效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因外国自贸区环境与中国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自贸区管理方面来进行分析,总结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而监管以及业务方面的经验如前文所述,以中国国内其他自贸区为例。这里我们选取美国自贸区进行分析,因美国的自由贸易区设立时间较早,数量众多,其管理水平也更为先进,具有简单、灵活、高效的特点。在自由贸易区层面,美国建立起由受让人、经营者和使用者三者构成的管理机构,根据相关规定对自贸区内的事务进行合作管理。这种三方参与的管理模式使得政府更加贴近企业,把握市场动向,从而可以及时准确地获得一手资料。管理者可以视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政策,高效处理自贸区出现的各种问题。
首先金融创新是基于市场的创新,在开展创新的同时,金融创新市场也在不断建立之中。在自贸区内可以逐步建立起区域性的投资中心,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位置优势以及能源等各项优势。
在资本流动的监测、控制方面要提高监管水平,加强跨境本币和外币的口径统计分析。构建起微观主体监管以及宏观系统管理的综合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完善金融风险相关信息,实现金融风险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中心,并逐步提升监管技术、优化监管机构制度,最终实现金融活动监管全面覆盖,在货物运输以及检疫检验等工作方面可以借鉴上海的监管方式,根据情况灵活调整监管政策,提高整体运作效率。
“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研究基础,可知人在不同时期对应着不同的需求,在不同的时期内人的不同需求占主导。”这就意味着在制定人才激励机制时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制定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从激励的结果来衡量激励措施的有效性,并且各部门要联合起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一步对人才激励机制进行细化。可以进行人才层次分类,根据人才不同需求制定出与他们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并在制定激励机制之后,密切关注相关人才进行的反馈,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不断完善激励机制,促进人才有效流动。
河北自贸区建立后,为了开展金融创新,必定要吸引众多能够开展金融创新的主体,即金融机构。而吸引这些金融创新主体首要的任务就是优化区域内的资源配置。比如学习天津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加强企业与融资租赁公司合作,多层次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机会,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且还可以立足于河北自贸区自身的片区战略优势,如在大兴机场、正定等片区运用物流以及融资租赁发展优势,建立物流金融服务中心、融资租赁中心,从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金融创新发展。
河北自贸区在注重金融业务创新、金融机构创新的同时,也要从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吸取国外建设经验,建立政企联动的管理方式,构建政企沟通桥梁,及时了解企业的主要需求,通过政企交流把握未来发展趋势,转变政府职能以及服务理念,可以在管理体系中加入咨询环节,咨询相关企业人员,采纳其合理建议,优化管理水平,以企业为支点,把握市场动向,跟踪市场变化,及时进行政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