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沁峡
随着媒体产业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记者的工作内容发生了一定变化。记者不能固守于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模式和制作流程,而是要转换角色,成为优质内容的提供者。
传统的电视新闻采编和制作受限于固定时间和固定栏目播出,同时又受限于场地和传输技术,与新媒体相比在时效性上稍逊一筹。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一些电视新闻媒体及记者仍然沿用比较老旧的工作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融媒体的重要价值,眼光比较狭隘,未能充分考虑受众需求,因此,信息传播存在滞后性。
当下,大众对信息的接收是多元化和多渠道的。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能随时随地搜索和浏览最新消息,并且新媒体会及时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电视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很多电视台的收视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与此同时,由于网络传播已经打破了地域限制,腾讯、央媒等超级媒体梯队及层出不穷的自媒体不断将触角延伸,使得地方电视台的本土新闻报道已不具备传播优势。每当国际国内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第一时间会选择在手机上搜索信息。电视新闻记者尤其是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在这样的处境下必须突围并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2016年4月,银川市组建新闻传媒集团,经过整合,将报纸、电视、广播、网站、新媒体5种媒介的若干传播平台统一到集团旗下,全媒体编委会负责统筹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等全媒体编采策划、出版播出工作,以打造融媒体时代的现代传播体系。银川市新闻传媒集团成为全国省会城市里首家完成全媒体整合的媒体平台。
挑战意味着成长。在中央厨房,电视和纸媒的记者在一起办公,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发现一条新闻线索和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时,大家集思广益,科学高效地收集相关资料,做好主题策划。一线编采人员要在多个平台完成发稿任务,挑战更大。采写中,同一条新闻要兼顾不同平台受众特点和媒体传播规律,分别用报纸、电视和新媒体特有的语言来表达,这就需要一线编采人员包括电视记者掌握多个平台的新闻报道手段,需要记者了解目标受众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不断研究报道艺术,提升专业素养,获得更多的忠实受众,逐步成长为媒体报道的多面手,以具体实践来推动电视媒体行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016 年冬天,银川市民帮助一位听力障碍女孩寻找人工耳蜗的新闻戳中了很多受众的泪点。银川新闻传媒集团多媒体联动,发布消息之后,不断接到热心市民提供的线索,随着多媒体平台齐头并进地追踪报道,女孩寻找人工耳蜗这件事引起了全城乃至全国受众的关注。所以说,融媒体时代依然以“内容为王”。
突发新闻现场性特别强,生动、惊人的细节往往稍纵即逝。记者争分夺秒抵达事件发生地后,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现场,在快速判明基本情况的同时,寻找可靠的消息来源。抢到拍摄特写、大场面的最好位置,把新闻现场的主体抓住,把决定性的瞬间定格下来,把具有代表性的画面记录下来。融媒体时代要求电视新闻记者要有更加敏锐的感知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发挥电视优势,抢抓动人画面。关于火灾现场的报道,无外乎围绕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灾情况和消防救援而展开。在某个火灾现场,电视记者发现,一位外卖小哥将距离火点很近的电动车一辆辆推离危险点,避免了电动车遇火燃烧爆炸。作为电视记者,他用镜头敏锐地捕捉和记录了这一场景,并很快将这一短视频推到了抖音平台。平凡之人,温暖之举,迅速引爆短视频平台,该视频网上点击量很快过10万。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作为整个采访活动的主导,必须掌控整个采访过程,充分发挥采访语言艺术的作用来化解各种问题。好的采访往往始于说好第一句话,留下第一印象。
融媒体时代,不容回避的就是眼球效应。精彩的开场问题有助于记者与受访人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从而帮助受访人进入采访状态。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眼神交流等能进一步强化融洽的采访关系。传播学讲究首因效应,也就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采访对象通过首因效应感受到记者的鲜明态度;受众则通过首因效应产生眼球效应,并在接下来的新闻叙述或评论中产生共鸣、作出判断。
总而言之,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行业面临巨大挑战,电视新闻记者必须不断加强专业素养,增强融合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根据采访对象和题材选择报道方式,实现向全媒体记者的转型,从而更加适应新时代的受众需求,让广播电视事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