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梦梦,冶建明
(石河子大学,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将逐渐实行完成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理念转化,是多角度培养新时代新人才的重要思想,是在教育领域内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表现,更是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1]。随着“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与创新,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已成为当下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
园林工程是风景园林学科中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园林工程教学中,无论是古代工匠造园的传统工程手段、历史文化遗址的修复,还是生态园林建设、城市废弃地修复等,都与当下的思想政治聚焦点相契合。因此,在园林工程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将有利于扩展“课程思政”的推广面,促进高校德育教育,扩充德育的内容和领域,亦能够使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其全面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程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且均以教师讲授为主,随着高校教师的不断探索,园林工程的教育改革也在逐步发展。综观以往的研究,将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园林工程的教学现状进行概括总结。
从近几年发表的有关园林工程的教育改革的论文中,可将教学模式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与其他范畴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于园林测量与城市建设几乎毫无关系的现状,提出“园林测量与城市建设整合的教学模式”,认为专业与课程的设置来源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打破行业隔阂,二者才能互利共赢[2]。二是针对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的教学模式:提出构建“产学联动的教学模式”,包括“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模式、“学做一体”的产学融合模式以及“地域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3],以及提出构建市场化运营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双导师制及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4]。再如针对风景园林工程总体上存在“重艺术、轻技术”的倾向,提出的“1+1+1立体教学系统”[5]。三是结合当下教学改革热点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设想与构思[6];以及结合混合式教学改革理念,提出园林工程混合式的教学思路[7]。
相比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相对较少,如学者在针对园林工程中各部分内容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缺乏内在关联的前提下,以“智技合一”理念为指导,提出精简课程传统内容;将科研成果及时纳入课程;以及要注重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比照3个方面的内容[8]。再如,教师应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下,结合最新的科研生产成果,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产出与时代相结合[9]。
教学方式一般会随着教学模式的提出而做出一定的改变,当然也有直接对教学方式进行探索的教学改革,如通过竞赛激励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此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如在实践教学模式中,借助VR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使教学活动得以在即时生成的三维世界中进行[10]。
从教学现状看,高校教师一直在积极探索更有利于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且大多数都是结合当下的教育改革热点进行的教学改革。不管是教学模式、内容还是方法的更新,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以上的这些研究,都是将园林工程的教学改革研究着眼于园林工程的本体上,而忽略了园林工程与其他理论的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教育思政教育,强调的就是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11],园林工程作为一门专业课,同样是思政教育的主平台。
园林工程以往的施工建造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其课程内容应与当下的时代热点相结合,诸如解决城市雨洪、湿地建设等,应更加关注城市环境、文化的建设。而这些课程内容正与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战略相契合,体现了当代的发展需求。
园林工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多,在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的基础上,应针对学校所处的区位,充分挖掘地域传统园林工程的技术精髓,彰显地域特色。实践性强,就要求实践教学环节要与当代社会相结合,如定期带学生去实习场地、企业去观摩学习。教师要及时关注行业的新理念、新技术,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更新,并将最新的前言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日后所要面临的就业市场和国内的园林发展趋势。从园林工程的教学特点来看,正符合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的人才,更需要传承地方文化、实践操作能力强、与时俱进的好青年。
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建树,对待教学的立场以及管理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对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要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和启发者。这也对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更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有目的性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潜移默化的融入专业课程当中,不断树立高校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意识责任心。
将课程思政融入园林工程的教学中,首先要认真梳理园林工程中的授课要点,深入挖掘授课要点中可与之结合的思政教育理论资源—思想政治聚焦点,针对思想政治聚焦点展开思政映射与融入点,有目标的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探索课程思政与园林工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绪论》章节,其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我国园林工程中的里程碑、重大成就以及代表性人物,针对该目标,挖掘出“工匠精神”的思政聚焦点。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而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园林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在《园路路面的铺装设计》章节,园路铺装的材料选取以及透水沥青的利用,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要停止那些盲目的大面积的硬质广场铺设,从而阻止地表径流的下渗。其所聚焦的思政点则为“避免城市变成一块密不透气的水泥板—让土地呼吸”的理念。再如《园林给排水工程》章节中,学生应熟知传统排水与现代排水的概念、特点与方式,在此目标下,挖掘出其“海绵城市建设”的思政聚焦点。引导学生了解,要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就应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
在深入挖掘园林工程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的理论资源后,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决定最终的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积极探索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合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竞赛激励式教学等方法,通过“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易接受思想政治的熏陶。
例如,在《绪论》章节,通过教师对我国园林工程中的里程碑、重大成就以及代表性人物的讲解,引导分析为什么我国园林工程会有如此的成就,引发学生对工匠精神进行思考,并开展以“如何培养、践行自己的工匠精神”的课堂讨论。在《园路路面的铺装设计》章节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现代透水铺装的工程技术,并结合案例欣赏的过程,掌握园路的布局形式,课上组织学生讨论“透水铺装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以此鼓励学生对透水路面的应用与创新。在《园林给排水工程》章节中,则组织学生开展以“海绵城市适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吗”为主题的辩论活动,引导学生从海绵城市与传统排水的概念、特点与方式、以及应对雨洪的措施和效率去思考辩论,以此引导学生掌握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知识点。
园林工程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地。高校教师要严谨掌握思政教育的内在涵义,不断树立自身在课程思政中的意识和责任感,深入挖掘园林工程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资源,将思政教育的元素融入园林工程中的授课要点中,并积极创新园林工程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以实现共同发展、合力育人的高校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