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超
(深圳市致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环境监测能够有效检验出环境质量,并作出科学判断,为环保部门提供环境治理的科学依据。环境监测极其庞杂,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接受任务、现场调查、方案定制、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输保存、样品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多个环节。而且环境监测的对象可谓是包罗万象,不仅仅是空气检测,还包括水质、土壤、固废等,除此之外还要对噪声、振动、热、光、放射性、电磁辐射以及对生物和生态变化进行监测。如果根据目的划分,主要包括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通过环境监测以此来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监测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的艰难起步,到80年代的成长发展,到21世纪初的跨越提升,再到党的十八大以后的改革创新,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地位也越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青海考察环境监测工作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握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将这项基础工作做好。近年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连续出台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环境监测机构对党和人民的承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会上相关负责人表明要确保环境监测这个顶梁柱不出毛病,充分发挥出其作用。党中央、生态环境部党组的高度重视,顶梁柱、生命线的全新定位让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环境监测组织体系、网络体系、业务体系以及技术体系建设步入了跃升发展的快车道。
环保这个词涵盖的内容非常大,无论是邻避效应还是公众参与,都涉及到了一个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叫作环境影响评价。伴随着当前社会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而环境影响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决策或者一个建设项目还没有开始开工实施之前,对它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和减缓的过程,大到公共基础设备小到个人企业,只要是建设项目就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凡产生影响就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实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建设项目与布局的合理性,指导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设计,进一步强化环境管理,促进生态环境的科学技术发展。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环境现状的影响与评价、环境预测与评价、环境影响追踪[1]。通过这三个评价阶段来实施环境保护,同时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之前,需要对建设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全面检测,比如周围的土壤、空气、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检测,通过多方面的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掌握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的具体情况,能够及时发现污染源并采取相关措施,通过环境监测数据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为建设项目提供科学可靠的环保设计方案,确保建设项目设计的可行性,以此来实施环境保护。
目前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较为多样化,而环境监测作为其中一项,具有监督环境质量的作用。通过环境监测的数据能够将环境的污染程度有效地反映出来,以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发现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同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
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有效判断环境影响评价体系,针对评价体系中的多项内容进行监测,确保环境质量在合理范围内[2]。通过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分析,可判断出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的可行性,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准确的信息。
第一,环境监测数据不准确。环境监测数据直接影响着环境影响评价,如果数据不准确则不能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参考。在实际的工作中,为了减轻考核的压力,实现环境质量所谓的“达标目的”,某些行政管理部门要求环境监测站编造、篡改监测数据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情况的发生严重损害了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公信力,也对环境监测系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严重影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真实性。
第二,环境监测的质量较低。随着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环保监测机构的数量也逐年增加,现在大部分的环境监测部门都具有了完善的工作管理机制,并得到了有效落实。但仍有部分环境监测部门缺乏健全的监察系统,致使一些相关人员的行为不规范,严重影响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除此之外对于环境监测的数据信息并未进行有效分析,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态度较为散漫等等原因导致环境监测的质量较低,缺乏实效性。
第三,缺乏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知。近年来,在中央环保督查组的反馈意见中提出很多地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与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环境监测工作压力传导不到位、违法违规问题突出、重点工作推进不严不实、区域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等等。环境监测部门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在人力、财力、技术等资源配置上存在诸多问题,所使用的监测仪器也较为落后,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此外,由于一些偏远地区的环境较为恶劣,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时为节省时间和负担,对监测内容未形成有效落实,使得环境监测工作无法发挥出其实效性。
第四,环境监测方案缺乏规范性。如果监测方案不规范,监测的内容就会缺乏合理性,导致监测点位操作出现较大的误差。环境监测部门并未对建设项目的所在区域环境进行严格勘察,不明确环境监测点位。还有部分单位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在制定监测方案时未综合考虑建设项目的自身建设要求,使得环境影响评价不能充分发挥出其作用。
第一,加强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首先各地区政府部门要针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弄虚作假行为建立相关的严惩制度,加大对违规、违法人员的打击惩治力度,有效防止环境监测数据的随意篡改、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有关部门要针对环境监测的质量进行定期检查,防止相关操作人员的行为不规范,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结合实际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可根据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设立相应岗位,将责任落实到人,充分发挥出监管作用。除此以外还要制定相关的规范制度,用来约束相关人员的操作行为,避免工作人员态度随意,工作中出现不合理的行为。
第二,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首先环境监测部门要对监测内容予以全面掌握了解,意识到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应用中的重要性,打破传统思想,结合实际制定有效的科学措施。要不断加强环境监测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培训与讲座等活动,使工作人员对环境监测工作得到清晰认知,明确自身责任,提升自身环保意识,促使环境监测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第三,加强环境监测技术的改革创新。想要环境监测数据更加真实准确,就必须要从监测技术入手,逐渐改变传统的监测方式,更新设备仪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比如GIS、RS等技术,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保障,使得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得到更有效的应用。
第四,规范环境监测方案。相关人员必须要对监测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针对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进行严格勘察,结合勘察的相关信息制定科学的监测方案,规范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使环境保护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本文详细阐述了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含义,分析了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应用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目前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解决对策,希望通过改进能够将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