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栋,黄艺文,陈伟峰
(广东省河源生态环境监测站,广东 河源 517000)
在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能让生态环保方案更加科学可行,让各项环保措施及处置决策更为合理有效,继而提高环保工作的有效性,有效应对突发环境问题,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风险及隐患更为复杂多变,环境治理的难度和风险防范的压力也不断扩大,这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突发性环境污染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相关工作人员对事件的时间、规模以及具体态势和多方面影响难以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对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群众人身及财产等多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更是不可估量。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比一般事件更加复杂和多变,破坏性和影响性也更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程序也更加复杂。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公开性的,并且情况纷杂多变,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没有规律和章法可供依循,在处理方面也要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程序和措施。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具体可分为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泄漏辐射及海上采油溢油污染等几十种类型。
为做好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应当从系统思维、整体角度出发,提升快速响应能力,有效满足生态环境应急监测管理需要,立足突发性生态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需要,完善生态环境应急监测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人才体系,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重视应急监测预案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机构防范有力、指挥有序、快速高效和协调一致的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体系,是做好应急监测工作的基础。因此,坚持统一思想,加强应急监测指挥体系建设,提升应急监测指挥能力水平,不断减少信息不畅、多头指挥和指挥失误的情况,做到快速响应、迅速布点采样监测分析、及时报告数据结果,才能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应急监测作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处置工作“先锋队”和“顶梁柱”的作用[1]。
应急演练是检验应急监测预案实用性及可操作性、指挥体系可靠性及顺畅性和监测队伍快速响应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监测人员应急意识的重要途径,能起到提前发现预案和程序的缺陷、查找应急资源的不足、改善各部门协调性、明确各岗位职责和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的作用。定期组织开展针对固定源、流动源、非点源等不同类型及易发或已发突发性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演练,以保证应急监测快速高效、有序进行,锤炼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应急监测铁军[2]。
以能够同时应对两起一般或较大突发环境事件为目标,加强队伍能力建设。一是设立专门应急监测部门或专职应急监测人员岗位,负责应急监测工作并承担日常事物准备、仪器设备保养等工作;二是加强队伍梯队建设,建立“传帮带”工作机制,定期组织交流培训,有效提升年轻人员的业务素养、工作能力和质量水平;三是建立AB角责任机制,避免工作缺位和空岗现象;四是健全应急值守制度,保证应急监测救援信息能迅速报告,做到快速响应,及时报告监测结果。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因子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给应急监测工作增加了难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通过培养具备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分析研判和指挥决策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在高校、生态环境监测机构、重点企业遴选约10~20名实战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的专家,建立健全预案编制、现场监测、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与保证等要素的应急监测专家库。坚持战平结合,发挥专家智库建言参谋作用,组织研究和开发本地区水、气污染物的扩散模型,为最快速度判别污染状况及影响范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变动性和危险性,因此,需建立设备装备使用前、使用中、维修保养和检查制度,制定仪器操作规程,做好对应急监测设备的日常核查校准、维护工作。建立设备装备原厂维保、社会服务等多方式相结合的维护保养机制,在运行与维护方面坚持实行“专人负责、共同管理”的原则,使设备装备的质量及性能时刻保持在最好的状态。
自动在线监测网络平台能有效地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警、预测、监测。在主要流域及重点污染源建立自动在线监测网络群,能掌握环境实时状况,提升环境监测时效,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构建及运用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体系有助于全面提升应急监测的技术水平。
应在全区域范围内摸排梳理风险点、风险源、危险品的分布和数量以及状态,建立健全风险点、风险源清单,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预案。同时,与交管部门建立危险品运输信息联系机制,梳理出危险品运输跨江跨河断面清单,建立危险品运输跨江跨河断面应急监测体系,以便快速查询到危险品所属联系人、联系方式及其理化性质,快速制定应急监测方案、实施应急监测,及时报告数据结果。
依据突发事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情况,应当加强与上级部门及兄弟单位的联系,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补优势机制。主动与消防、水利、气象等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开展监测,发挥专长、实现共享。引导事发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指导企业完善应急监测预案,并加强演练。建立区域应急监测物资管理档案,系统掌握区域内环境监测机构、社会环境监测机构、重点企业的应急监测人员、设施、装备、耗材储备的分布、数量及状态,精准调度相关力量参与突发生态环境应急监测。
环境应急监测经常涉及高空、水上作业、剧毒品和强腐蚀性等物质,因此需加强应急监测安全防护教育培训,增强监测队伍安全防范意识,定期组织骨干力量熟悉应急监测仪器和防护设备,备实配齐防化服、防化靴、防化手套、棉纱手套、防毒面罩、安全帽、安全绳等安全防护装备,保证最大限度减少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伤害。
根据应急监测工作急难险重的特性,传统人力采样监测分析已普遍暴露其局限性,难以在短时间内开展大面积排查筛查工作及快速确定污染范围。为此,新时期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应当优先考虑现场快速监测设备,逐步将无人机(船)、激光雷达等新技术应用于应急监测领域,提高应急监测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保证快速反映、准确有效的监测要求[3]。如配置便携式监测设备,用于现场监测分析;配置遥感和走航监测设备装备,用于远距离对环境空气监测,快速获取污染区域VOCs的排放特征,建立区域污染时空分布图,掌控区域VOCs及各组分污染状况;配置机器人、无人机监测等,用于空气样品采集监测、突发环境事件航拍勘察以及污染带追踪。
为促进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的高质量建设,提高队伍学习动力、知识获取和资源投入意愿,打下快速、准确监测的坚实基础,环境监测部门应当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参与研究制定符合地方需求的应急监测技术方法及应急监测方法论证,建立与其他标准制定主体的良好合作关系,实现分享知识、互获信息和技术资源的目标,达到弥补本部门内部资源、知识和能力不足的目的,保证应急监测技术体系规范和应急监测数据质 量[4]。
资金投入和物资保障是做好环境应急监测的必要条件,应完善生态环境应急监测经费、人员、后勤保障机制,科学配置应急监测设备,补齐应急监测物资短板。此外,建立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充分调动应急监测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应急监测队伍稳定、可持续发展[5]。
突发性环境应急监测是以最快的速度为正确决策处置赢得宝贵时间,对有效控制污染范围、减小事故损失起着重要作用。新时期,生态环境部门及环境监测部门要高度重视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高质量建设,充分发挥应急监测的作用,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持,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