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
(深圳市福田区环境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1-3]。本研究结合辖区行业特点,开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垃圾试点工作,探索新的固体废物管理模式。
研究区域内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共56家,其中公立一类社康8家、公立二类社康37家、社康站11家。一类社康日均接诊规模主要集中在400 人/天以上及100~300 人/天;二类社康日均接诊规模主要集中在100~300 人/天及50~100 人/天;三类社康日均接诊规模主要集中于50~100 人/天及50 人/天以下。
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版)规定,卫生行业医疗废物分为5类,包括感染性医疗废物、损伤性医疗废物、病理性医疗废物、化学性医疗废物、药物性医疗废物等[4-5]。区域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主要为感染性医疗废物、损伤性医疗废物。调查结果表明,一类社康医疗废物产生量为100~400 kg/月;二类社康医疗废物产生量为20~300 kg/月;三类社康站医疗废物月产生量为5~60 kg/月。
社康中心均与医疗垃圾处置单位签订医疗废物处置合同,其中61%社康中心医疗废物年处理费用为0.96 万元/年,个别社康中心医疗废物年处理费用1~5 万元/年不等。
社康医疗废物收集桶数量在10~20个之间,各社康医院医疗废物桶数量配置标准不一。社康中心均已设置独立的暂存间或密闭的不锈钢暂存柜,暂存间面积主要为2~6 m2。社康中心收运模式为医疗垃圾处置单位直接到社康中心收运并开具拉运联单。区域社康中心在疫情期间均做到了每两天一次的清运频次,符合相关要求。
区域社康中心基本能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进行医疗废物管理,但在管理实施过程中仍有部分社康中心存在些许细节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垃圾桶内混入医疗废物(如使用过的医疗手套、棉签等);医疗废物桶内混有生活垃圾(如一般的塑料包装材料);调研过程中医务人员反映,“部分就诊患者环保意识不强,易将使用过、被污染的棉签等丢入医疗废物桶”的问题较为明显。
本研究结合辖区行业特点,从规范处置方式、优化减量管理、规范设施建设及操作、落实管理保障等方面建立4个Ⅰ级指标体系;从严格委托收运、加强内部源头减量、加强民众意识、规范设置贮存场所、规范设置包装物容器、规范贮存及清运过程、建立健全责任制、落实信息公开、加强档案管理、落实培训计划等方面建立10个Ⅱ级指标,并进一步梳理出与实际考评相符的24个Ⅲ级指标[6]。按照指标体系评分结果,评分为65分以下(不包含65分)为“不达标”;65分以上为“达标”。其中,65分以上至85分以下为“一般”;85分以上(包含85分)至95分以下为“良好”;95分以上(包含95分)为“优秀”。通过对研究区域内现有4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专家评审,建设水平得分分别88分、86分、86分和75分,等级分别为良好、良好、良好和一般。
3.1.1 医护源头细化分类收集
从源头处细化分类,如医护人员在操作细节上避免污染卡式瓶塑料封口盖、医疗用品的包装袋、注射器针头塑料套等医疗用品包装物,此类未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包装物不作为医疗废物处理,可在治疗台上设置小型容器专门收纳此类垃圾。从源头将未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包装物与已被污染的医疗垃圾分类收集,减少医疗废物产生量。
3.1.2 医疗公共区域细化分类收集
医疗公共区域合理设置分类垃圾收集桶,并放置于指定位置。垃圾收集桶上粘贴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提示性标识,提示内容通俗易懂,例如沾血渍的棉签应作为医疗废物,药盒、包装袋等未沾血渍的垃圾作为生活垃圾收集。
3.1.3 加强分类收集宣传
在医疗公共区域可设置宣传引导人员,引导医疗公共区域人员按照标识标牌正确分类投放医疗废物及生活垃圾。按照分类收集的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进行对应收集处理。重视医疗废物相关知识宣传建设,在宣传栏、大屏幕等显著位置通过海报、标语、标志等开展医疗废物分类投放宣传。
3.1.4 规范贮存及清运过程
医疗废物必须由专门负责人及时分类回收,并按要求置于防渗胶袋或专用容器内;专人负责转运及清运工作,科室到暂存点的转运及暂存点清运,全面完善交接登记工作,形成有效的登记流程,登记内容及签字完整,避免出现漏填补签等现象,落实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转移联单;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不得混入医疗废物中收集。
设置独立符合相关要求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库房,当难以设置独立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库房时,应专门设立符合相关要求的医疗废物专用暂时贮存柜(箱);区域设置遵循洁污分开原则,清洁区用于更衣、存放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应急物资等,半清洁区用于清洗消毒和存放转运车辆与工具等,污染区用于存放医疗废物;设置便于清洁或感应式洗手设施,配备职业卫生防护用品,如:防护服、手套、口罩、工作服、洗手液、消毒剂等。
3.3.1 建立健全责任制度
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履行职责,形成相对固定规范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7]。制度内容可包括: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职责、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培训制度等;明确医疗废物产生环节、委托处置、贮存场所、分类收集、文化宣传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形成相对规范的处理流程。
3.3.2 落实信息公开,加强档案管理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处理流程图等悬挂或粘贴于显著位置。保存医疗废物登记台账,至少保存3年。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
3.3.3 完善落实培训计划
制定相关人员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培训内容可包括国家、省、市医疗废物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暂存、运送等所需要的专业技术、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和紧急处理知识等;完善相关培训记录,多种形式开展考核,提升相关管理及工作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的知晓率、熟悉度和掌握能力[8]。
(1)通过调查研究,本文构建了社区服务健康中心医疗垃圾管理指标体系,实现了定量化评价。
(2)该指标体系考虑了处置方式、减量管理、设施建设及操作、管理保障等4个方面,并进一步梳理多个Ⅱ级、Ⅲ级指标,体现了社区服务健康中心医疗垃圾管理所需关注的重点。
(3)将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用于区域有代表性的社区服务健康中心,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4)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多项医疗废物减量对策,对医疗垃圾进行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