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蕾
(承德市生态环境局,河北 承德 067000)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生态环境相关数据信息的获取对于相关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而环境监测技术可为生态保护体系提供更为科学的实施对策,可帮助从业人员及时准确地获取指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并以数据的形式,找到当前环境质量问题以及需要重点关注的节点。因此,环境监测已成为环境保护整体机制的基础,针对环境监测技术进行分析,也同样成为行业工作者的关注热点。
我国环境监测设备、监测技术以及相关设备体系的维护机制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受观念因素影响,很多单位与企业对于环境保护工作不够重视。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保护工作的主体是政府相关部门,这就导致人民群众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力度严重不足,社会科学体系并没有真正作用于环境监测环节之中。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体系起步较晚,很多技术手段依旧受传统工作机制影响,相关技术设备与配套设施也没有得到全面完善,进而导致实际环境监测质量未能得到彻底优化。此外,受资金投入层面的影响,很多偏远地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环境监测投入很少,环境监测体系没有实现全面覆盖。同时,我国地域辽阔,很多地区山高路远、树大林深,这就导致环境监测设施的建设工作很难有效开展,地方相关部门的环境监测需求难以满足。
环境监测保护工作对于各类配套设施的依赖性很高,并需要从业人员定期对环境数据信息进行采集与处理,而这一过程都需要配备足够的资金支持,如果区域经济条件不好,那么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将很难成型。在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环境监测保护工作体系发展十分顺利,各类技术设备也能及时到位。但在我国西部地区,受经济因素的限制以及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不重视[1],环境监测技术工作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地区居民以及相关部门也没有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对于其日常生产生活的影响,无论是资金层面还是组织思想层面,都未能对环境监测工作形成有效补充,环境保障体系发展受到严重限制,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制度规范体系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是确保从业人员各类工作行为有效合法的基础。我国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以及环境执法工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类违法行为,部分从业人员为一己之私,罔顾相关法律规定,而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相关部门应从管理制度层面入手,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以及规范章程建设,不断强化对环境问题的控制能力,加强环境监测工作内容的执行力度,优化管理机制与策略。此外,对于环境保护监管人员的实际行为也要进行必要的管理,确保其严格遵守环境监测标准。此外,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内部也要明确环境问题多元化控制机制,加快实施环境保护的各项政策与指导方针,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管理能力,改善环境监测工作体系质量,进而为后续工作开展以及各类环境保护策略的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对于技术自身是否先进有着很高的依赖性,而技术层面的落后,必将导致从业人员无法快速精准获取各类环境数据,也无法针对性地制定各项处理对策以及管理手段,环境保护与治理过程的复杂关系更是难以梳理。现阶段,我国在环境问题早期预警层面存在很大延迟,从业人员对各类环境污染现象难以快速反馈,也未能及时开展相关处理工作,而这种现象已对人民群众形成巨大危害。对此,相关部门应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化检测策略,采用更为有效的监测设备,融合自动化控制管理技术,提高数据管理与监测的实时性,确保数据跟踪质量。环境监测技术策略应用过程中,应加强“环境质量”“污染源”以及“紧急警告”三个基本层面的跟踪能力。环境监测站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工作,合理利用当前设备工具,加快实施智能化系统建设,有效整合危险源以及专业信息等因素,提高对紧急环境问题的处理能力[2]。
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预警系统还未能真正发挥其本质作用,很多隐蔽的环境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识别,环境监测系统中的警报系统工作效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而这也同样反映出我国当前在环境监测工作发展中的漏洞。对此,相关部门需从员工管理与技术管理两个层面入手,加快推进技术完善工作,认真分析不同环境问题的具体来源与影响,并根据其特征与影响方式,融入到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内部,提高预警系统对各类问题的反馈能力与预警能力。同时,相关单位也要加强员工培训工作,明确环保工作者与管理者职责,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完善环境保护设施。针对当前系统内部的漏洞以及对部分隐蔽环境问题的忽视,从业人员也要加强系统的重建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预警系统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优化程序逻辑判断效率,进而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环境监测系统的应用以及各类科学技术手段的实施,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基本素养与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监测系统的价值,并找到原有系统内部的漏洞,为后续优化升级提供建议与参考。对此,相关部门与管理人员应逐步加大环境保护与监测工作的教育力度,完善环境保护理论知识,并加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让环境保护团队拥有更为快速的应急处理能力,为环境治理以及问题判断提供准确、真实的数据资源。为解决不同地域之间在环境监测层面的发展不平衡,相关部门也要为人员培训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建立全面管控思维,加快整体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改善环境保护工作者的思维与意识。此外,相关部门也要注重技术执法与监督工作的作用,提高监测结果的专业性以及监测过程对环境保护体系的影响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完善,现代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更加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重视环境保护与经济体系的协调发展。因此,实施环境监测技术,可为行业工作者提供更为合理的信息资源获取手段,区域环境现状被数据化,而工作人员可在这些数据信息的帮助下,判断环境质量是否存在恶化,并在保护策略运用过程中,优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实现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共赢,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
环境监测工作体系将原本笼统的工作内容变成一项项更为直接的数据资源,而这些数据信息的展现,不仅让从业人员拥有更为精准的环境判断依据,也能真正引起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让每一位国民都能清楚地看到当前的环境变化。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让人民群众对各类环境保护工作以及环境保护项目更加重视,人民群众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主体,人民群众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受益者,进而极大地激发公民的环保思维,从社会整体角度,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影响力,为我国各类环境保护政策实施铺平道路[3]。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发展是确保环境保护工作有序化发展的根本,相关部门应正视当前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过程存在的各类问题,加快实施制度建设以及技术创新工作,统筹全局需求,加快人员培养计划,优化环境监测队伍水平,提高各地区环境保护部门对各类环境污染问题的反馈与处理效率,强化环境保护力度,进而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