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楠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介质”属于物理学名词,“也被称为“媒质”,是指物理系统在其间存在或物理过程(如力和能量的传递)在期间进行的物质,即一种物体借助并作用于另一种物体内部,后者就是前者的介质”[1]。介质一般指广延的实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介质”首先具有物质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体。介质作为传递能量的实物,可以是土壤、树叶、水等自然材料,也可以是金属、硅胶等化工材料。介质材料的具体使用取决于作品表达的本质需要,它使服装作品打破传统材料的束缚,从而增强服装材料的多样性。其次,“介质”一词包含能量之间相互传递的运动状态,在物质输入与输出的运动过程中,其属性、成分或状态等方面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本文将“介质”与“互移”相结合,目的在于更清晰的解释“介质”一词所包含的运动属性,即介质互移是指介质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移动的过程。介质材料的互移形式有多种,在服装设计中,可以通过粘贴、压缩、堆积、折叠、镂空等艺术手段进行介质材料之间的互移运动。例如,通过对介质材料的堆积与重叠,塑造服装的拼接效果,打造服装的体积感;对介质材料进行褶皱工艺处理,通过褶皱工艺加深服装整体的节奏感;将镂空的互移技法运用于服装设计中,可以增加服装的层次感与透气性等,不同的介质互移手法赋予了服装创新性与审美性。同时,介质材料之间的互移手段还会加深服装的功能性,如特殊介质材料制成的防辐射服装、防紫外线服装以及自动发热的服装等。介质互移是在介质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不同互移手法,以此赋予服装作品多种性能。
介质互移所传达的设计理念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在服装设计中,介质互移强调材料的多样性与设计手法的创新性。旨在依据作品本身的艺术理念,拓宽服装设计的材料选择,在材料多样性的基础上创新设计手法,关注介质材料之间的运动环节,升级服装的设计理念。其次,介质互移的设计理念强调服装作品的性能展现,旨在以服装为载体,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服装艺术作品,探索介质材料与现代服装设计作品结合所产生的多种附加价值。艺术品被创作的过程就是介质的互移过程,介质互移的设计理念更是蕴含了作品新的时代意义与视觉感官,展示了服装设计新的表现方式。
当介质材料介入服装本体,服装的构成方式与呈现形态将会发生多样性的改变,不同的介质材料与互移轨迹使服装呈现不同的介质美。
服装设计中的分解实质上是对传统的服装面料和稳定的服装结构进行分化的过程,从而建立新颖的服装设计理念和艺术面貌。分解的目的在于揭示看似和谐的服装形态构成,即服装的平面结构、二维材质的应用及传统服装的实用性观念等。服装材料的分解对服装的结构与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服装材料分解的过程也是服装结构与观念重建的过程。设计师们经常通过分解的设计手法,将元素打散进行重组,如马丁·马吉拉在1989年秋冬展出的陶瓷服装,他将陶瓷介质重新分解后组合,破碎的陶瓷在重组的过程中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服装结构,由铁丝拼接陶瓷材料产生的结构线与传统的结构形式大相径庭,陶瓷介质的组合使服装拥有很强的厚重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服装介质的非常规化嬗变符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满足了设计师情感传达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众对于服装观念的转变。马丁·马吉拉的陶瓷服装传达了在工业文明背景下,其对服装批量生产现象的抵触。他对服装材质的分解与重组冲击了大众对传统服装的观念,让人们以服装为载体,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作品材质的分解与重建不仅带给观赏者视觉的快感体验,也促使人们去感受美的艺术形态,发现新的观念与文化。
在服装艺术中,时间与空间的形态表现是对服装艺术进行未来感再塑的过程,介质材料的运用是塑造未来感服装形式的重要载体,成为了提升服装科技之美的重要突破口。以服装为载体,介质材料的应用使服装的时间概念与空间维度发生了改变——服装艺术传达出现代文明的发展速度和三维立体的空间表现,介质材料体现了服装的“现代感觉”。越来越多的介质材料已经被应用到时装设计中,如发光介质、金属介质、化学介质等。设计师侯塞因·卡拉扬(Hussein Chalayan)在2007年春夏发布会的秀场上展出了高科技裙装,他在裙子中植入微型芯片介质材料,使得裙子通过遥控达到升起、闭合的科技效果,裙子由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的改变,实现了空间结构的转化,呈现出一个新的三维空间,同时,也表达了设计师对未来生活的展望。服装成为了表述时空观念的一个缩影,服装艺术的未来感再塑不仅是介质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互移结果,它更是象征了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想与期待。
去“繁”与留“简”的介质美感重点传达了两层含义:首先,针对服装设计的需求,对各种介质进行挑选与提炼,寻找出最能代表作品情感特色的介质材料,并将材料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营造出感官上的刺激。每一种介质都有其独特的用途与特点,且每一种介质都可以创作出独特的视觉美感,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观察与感受。去“繁”与留“简”的艺术手法象征着服装核心实质的暴露,通过对服装最佳介质材料的搜索,使产品思想呈现简约之美,这里的“简”指的是对介质材料本真的探索。其次,去“繁”留“简”指代了对介质材料的应用程度。去除多余的制作工序,通过对介质材料的使用,使材料的优点发挥到极致,“简”表达了对材质优点的充分挖掘。《道德经》中说过“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2]。意思是说少了可以得到,多了就变得疑惑,所以圣人守道,以当作天下的准则。少就是多,把重点放在对材料的研发环节上,将物质材料的原本特性充分表现出来,通过对材料的极致使用,使作品的功能性和审美性得以显现。
服装材料是构成服装设计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服装的各种性能和实用功能[3]。介质材料的性能是自身通过加工创作显现出来的,不同的介质材料会对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影响,介质材料与服装艺术的组合表现出服装的多样性。
介质材料的互移运动增强了服装本体的功能性——使服装拥有某些特殊用途,或使服装呈现出特殊的视觉效果。例如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纺织工程科学家们研发出一种新型导电纳米涂料,可应用于棉花、非织造布和聚丙烯等纺织品的导电性改性,使其形成质轻而又柔软的具有导电性的功能性纺织品。将这种功能性材料嵌入到服装中,即可实时监测穿着者的心率、体温和运动轨迹,提高功能性服装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4]。服装的功能性最重要的是体现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要注重对介质材料的认识与研究,将服装与人的关系变得融洽,给大众带来方便。如一些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纤维,在生物医学领域可用于再生医疗、创伤治疗、人工脏器移植片等方面[5]。德国研究者开发了适于经过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穿戴的乳罩。著名的纤维研究所Hohenstein与Amoena medizin-Orthopaedie Fecknik公司共同开发了高感度乳癌患者用乳罩,它具有缓和患者经放射线治疗后皮肤过敏的症状。通过立体扫描患者得到其身体数据,设计缝孔等,并通过解析纤维素材的吸汗性和皮肤反应等数据,从而完成可抑制皮肤发炎的治愈方案[6]。服装的功能性通过介质材料显现出来,以服装为载体,介质材料的功能应用将会成为服装发展的趋势之一,同时,也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设计师对服装材料的应用应该着重突出产品的人性化,体现社会责任感,例如考虑服装材料的舒适度、环保性、以及对特殊人群的关爱等方面。服装功能性开发要同步于人们的生活需求,甚至要领先于使用者对于产品的最初设想,使服装本体的功能性真正服务于大众的生活需求。
介质与服装设计之间存在着一种组合关系,介质材料直接性地引发了服装艺术形式与功能的融合。所有设计物都是以物质材料为基础的,人们运用自然赋予的材料和经过人类提炼加工后的材料来进行结构加工并制造出新的设计物时,材料就改变了其原有的性质,并具有了材料语言。它不仅具有在结构中的功能语言,也产生了强烈的形式语言和工艺技术语言,有时材料的语言会弱于形态语言,有时材料的语言会强于形态语言,材料因此成为设计师设计思维中创意的元素[7]。在介质材料与服装设计融合过程中,要有效地进行材料的选择与加工,通过材料的运用达到设计的目标,有效平衡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提高服装本体多种性能。在《通用设计法则》一书中提出了“美即适用”的设计原则,美的作品可以促使人们与设计形成亲密的关系,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同时激发人们对产品缺陷的容忍。美的设计能够激发创意和帮助解决问题[8]。在艺术设计中,产品的功能与形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而众多设计师也都在努力兼顾两者之间的平衡,并设计出好的作品。例如设计师三宅一生的“一生褶”,其以人体的运动规律为基准,褶皱的肌理服装提高了人们穿着的舒适感,通过对材料与创新手法的升级,体现作品审美性与功能性的结合。介质材料与服装的融合既要考虑到功能性,也要兼顾到审美性,服装作为人造物,是为人服务的物质载体,它的艺术形式与功能缺一不可。
介质互移影响下的技术复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介质材料的数量与种类较为广泛,服装的创新性设计需要设计师对介质材料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其次,非服用材料介质互移的过程是复杂的,由于非服装用材料的特殊性,在服装设计过程中需要对介质材料进行反复实验,实现材料间的相互调节与适应,促进服装材料与服装制作技法的创新升级。例如开发针织功能性面料的方式之一是对面料进行功能性整理,它是一种在常规针织面料上浸扎功能性助剂而使面料具有某种功能的办法。在整理时,功能性物质通过化学结合力固着在织物上,可使其具有防紫外线、防虫、防霉、阻燃等特殊功能[9]。在对面料进行功能性整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次实验,确保功能性助剂与织物的充分融合,以此提升服装本体功能性,提高服装本体创新升级的技术手法。同时,介质材料的复杂性还体现在服装本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形式上,例如亚历山大·麦昆在1999年春夏秀场上展示了让所有人惊艳的一件作品,模特穿着素白伞裙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此时,提前准备好的喷涂机向白伞裙上喷洒着五彩颜料,模特随着音乐旋转,亚历山大·麦昆对服装进行了现场创作,通过喷涂机外在介质的介入,加深了服装本体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突出了服装的设计情感。
介质材料与服装设计之间的关系在于:介质材料促进了设计的创新与完善。当作品设计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就会导致现有的材料跟不上设计的创新节奏,材料则会制约设计的发展,随之为了适应艺术的发展节奏,就会有全新的材料被发掘,从而重新启发艺术设计。这种循环关系决定了材料的发现与创新是促进服装行业发展的途径之一。
介质互移理念的提出在于以下几方面:(1)材料的跨学科研究是艺术发展的重要命题,介质材料多元化对服装的设计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引出现代社会背景下服装发展的全新面貌—艺术材料化,即材料之间的关系成为服装艺术阐述的主体,材料的发掘与创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精神面貌。(3)介质互移的设计理念一方面提高了服装载体的审美性与时代性,另一方面引导了服装功能性的重视与开发。服装设计这一学科本身就具有超前性与创新性的艺术基因,介质互移理念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服装设计学科的要求。此外,介质材料与互移技法都是凸显民族文化精神的手段,艺术的最终价值与人文内涵紧密相连,艺术的最终落脚点要放在文化内涵上。区域的文化不同,其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也各不相同,我们要试图寻找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的断裂点,从而将其修复,完成由传统文明到现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服装艺术材料化的趋势正是要求我们以现代科技发展为物质基础,深入研究民族的文化精髓,最终从艺术的材料与形式中,寻找出民族文化的精神与意义。
艺术材料化的现象是当今服装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艺术家对材料创新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深,由此,论文提出了“介质互移”的设计理念,对当下服装设计学科发展趋势做出自己的理解。服装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服装也要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与社会的发展方向。时代的发展使人们对于新型材料具有很强的新鲜感与接受力,多种介质材料的运用也增加了服装设计的多种可能性。
如今,中国的服装行业发展速度迅猛,但国内服装企业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服装产品出现的同质化竞争导致部分企业经济下滑。面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强烈需求,通过实施产品差异化竞争策略,服装企业能更好地抵抗产品同质化问题,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升产品附加值,获得产品溢价,扩大市场范围,促进服装销售并提高企业效益[10]。注重介质材料的运用,提升服装技术问题是解决服装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关键,国内服装企业可依据市场动态来重新定位服装产品及销售策略,例如研发新型面料,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从而形成适合自身企业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介质互移”的设计理念旨在以多元化的介质材料为基础,提升服装本体的功能语言与形式语言,赋予服装多种性能展示。在此影响下,潜在推动中国服装品牌的转变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效益促进服装品牌的良性发展。同时,介质材料与服装设计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必定包含着作者的社会认知与个人情感,服装或许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成为传达社会现象与观念的主要信息渠道之一。
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美观前卫、功能性强的面料或服装已经成为主要流行趋势之一,介质互移理念强调服装设计应从多种介质材料入手,通过应用与升级不同设计手法,增强服装的多种性能展示,提升服装本体及服装行业多元化的创新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