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创新性探索*

2021-11-28 04:53:45顾嘉
科技与创新 2021年3期
关键词:困难高校学生资助

顾嘉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205104)

当前随着经济的水平不断提升,高校教育也日趋大众化,教育资源也很大程度达到了均衡配置,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2013-11,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而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如何做到教育精准扶贫,确保贫困地区学生办学经费充足到位,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健全完备,精准帮扶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赢国家教育校准扶贫保卫战。

1 精准扶贫与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关系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地区、不同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从精准扶贫的含义解释上从概念上不难看出,精准扶贫的关键是靶向扶贫,主要针对资助对象、资助内容、资助目标、资助方式这四个方面进行精准扶贫。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紧跟国家精准扶贫的思想精神和工作要求。2014 年国家编制了精准资助工作模式要点;2016年,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财务司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编写了《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2017 年,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四部门共同发文《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国家从顶层设计出发,希望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有效地推动精准资助精神在高校落地,无缝衔接社会与高校、精准资助与资助育人双管齐下,让中国学生资助工作从粗放型转变成,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为目标,围绕“立德树人”这一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以精准资助为工作方法,不断创新资助育人途径,搭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平台。所以高校学生资助是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为2020年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关键性作用。

2 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从1952—1982 年进行免学费加助学金进入雏形期,从1983—1991 年以奖代助进入初创期,从1992—1998 年奖、勤、贷、助、免混合资助进入整合期,1999 年至今以国家助学贷款为重点的奖、助、贷、勤、补、减、免、绿色通道一体的资助体系,正式进入成熟期。而根据分析,当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家庭困难认定难度大,精准性较难以把握

在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虽然许多高校已经不断完善认定条件和要求,并且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困难认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基础数据精准性不够等问题,导致认定结果不准确。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东西地域跨度大,经济水平也呈现东西部差距大、沿海与内陆差距大等现象,另外各地政府民政部门的核查力度和扶贫思路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我们学校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开具的贫困证明等佐证材料缺乏公信力,其次困难生认定的第一步是学生主动申请,这也导致有些同学虽然家庭贫困但因为心理自卑导致没有主动申请,而有些同学被利益驱使反而投机取巧主动申请,部分高校为了完成国家的指标任务没有细致调研导致精准性大打折扣。

2.2 资助形式过于单一化,资助育人理念没有跟进

当前中国高校的资助体系主要以发放“奖助贷免勤”等物质帮扶为主的形式进行开展资助工作,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高效学生资助工作也应因时而变、因时而进,从“物质保障型”向“发展型资助”转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物质需要,更要契合学生在精神层次上的需求,经调查,贫困学生由于原生家庭教育层次较为落后,对社会认知程度也较低,往往学生在脱离原生家庭的同时,也会伴随着自卑、内向等心理压力,所以资助形式以物质资助过于单一化,导致高校资助工作缺乏从学生的不同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资助育人工作思路,从入学开展贫困学生往往会存在不安全感的心理特征,在兼职与学业之间找不到平衡点等问题,而高校资助工作的目标普遍仅关注与保障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变化大、学业压力大、综合能力薄弱、缺乏生涯规划等问题没有形成资助育人培养机制,以至于贫困学生进入社会后易出现自我意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职场等现象。

2.3 资助政策宣传不到位,资助方案难以推进

许多高校资助政策设计完善,考虑周全,但却因为宣传不到位导致难以推进,收效甚微,当前资助政策宣传比较普遍的是高校招生后制作纸质素材连同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出,但学生或家长后面对晦涩难懂的大篇幅文字往往很难抓住重点,对政策精神把握不够,对申请流程更是疑惑重重,又苦于没有渠道咨询,往往产生畏难放弃情绪或者等开学后再做准备,导致申请材料不能及时准备,也错过生源贷款的时机,甚至有学生心灰意冷放弃学业。其次进入高校学习后,资助政策往往侧重于实效性,以普发通知等形式让同学了解申请流程,导致学生对资助政策的理解停留在操作流程和评选结果,对资助政策的内涵和理念没有透彻理解。最后资助政策的宣传许多高校一般只停留在学生层面,而忽略了对学生家庭的宣传,没有搭建好家校良性沟通的桥梁,导致学生在提交贫困材料、表述家庭困难情况等过程中经常出现“一问三不知”,这也导致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无法精准化开展。

2.4 诚信、感恩意识缺失,资助效果难以体现

当前大部分高校资助仍以物质帮扶为主要工作,这也导致有学生认为资助工作只是“发钱的事”,学校最终也多重视评选结果的公告,这也让学生多关注最终的金额的多少而忽视资助育人的本质,甚至有学生会出现不劳而获的想法,对社会、对国家少有感恩之心,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驱动力,这与国家“资助育人”的初衷相背道而驰的。其次对于资助金额的使用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随着资助政策的完善和国家对资助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资助力度不断扩标提面,部分贫困学生一年拿到的资助金额可以达到上万元,这些资助很大程度上肯定为困难家庭减轻了负担,有效地为贫困学生继续求学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但不乏有贫困学生拿到资助后挥霍无度,购买昂贵的电子产品等物品,甚至请客吃饭之风不止,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资助工作的认识,也让资助工作的意义大打折扣。

3 精准扶贫下创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策略探索

3.1 精准识别,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夯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根基所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助工作的精准性,所以如何做到精准识别,建立行之有效的精准化资助认定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反馈评估、建立贫困生动态信息档案、落实走访、座谈等多角度的信息收集,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保障高校资助工作的精准性和公平性。

首先教育大数据标准体系是教育大数据的基础,包括基础数据标准、数据处理标准、数据分析标准、数据安全标准以及教育大数据服务应用标准。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标准规范体系,从而推进大数据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因此,资助工作的大数据标准体系需要整合高校大数据资源,提升教育大数据的开放度、精准度,重点考虑与贫困学生息息相关的指标进行收集。收集形式可以根据考量指标的类型不同进行制定,例如家庭成员收入情况,学生每月生活费,获得校外资助,家庭适龄学生数量,家人患病情况,家庭房、车、大家电所持有情况等数据可以通过设置有效问卷形式让学生进行填写,在设置题目时可保持前后逻辑性,并设置各选项不同等级得分,通过问卷答题最终所得分,作为分类确定贫困等级的重点指标之一。同时针对学生在校一卡通使用情况、上课出勤情况,第二课堂打卡情况、宿舍出入门禁情况、图书馆学习时间等记录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作为精准识别的重要佐证。客观数据分析是准确但又缺乏温度,所以民主座谈、走访、评议会等形式也是精准识别的重要手段,通过走访宿舍、民主座谈评议了解学生真实情况,针对突发情况、具体困难也可以进行有效帮扶,同时不仅通过数据显示也可以通过人为投票等方式,主客观相统一进行测评困难等级和困难人数,做到公平公正。

在精准识别过程中,我们要建立大数据分析系统,首先要进行数据前判,通过入学登记表、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地域划分等数据对困难学生进行早发现、早确定、早帮扶。在数据中控期,要对数据进行动态跟踪,做好贫困生复核工作,动态跟踪困难情况,通过大数据消费情况分析,适时由辅导员进行干预,持续做好针对性帮扶工作,搭建一站式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助力实现精准资助。最后进行数据后研,通过对各部门输送过来的大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根据学生的消费水平变化进行研判是否存在突发困难情况,通过学生上网情况、出勤情况、第二课堂实践情况、宿舍门禁和图书馆阅读量等各类数据比对,分析学生是否存在挂科风险,挂科风险原因可能来自哪些方面,从而更好地针对学生开展学业帮扶、勤工俭学、职涯规划等指导工作。

3.2 精细资助,针对性制定资助育人创新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标准,资助育人是高校资助在做好“扶困”基础工作的同时,针对当前资助工作特点变化,困难学生不仅在经济层面上出现困难,更多地是在理想信念教育、素质能力提升、诚信感恩教育、对学涯迷茫、心理自卑等方面需要帮扶,这关系到“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工作是否能顺利打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建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诚信、感恩、励志”的资助育人导向。

制订精细化、个人定制化资助育人方案:开设“专场”资助课堂,配备“专业”助学导师,设计“专项”实践项目,打造“专属”学生团队,设立“专享”梦想基金。

开展助学贷款金融知识普及讲座、资助政策校园行宣传、家校暖心走访等活动狠抓资助宣传主题教育,利用典型示范作用,树立励志标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征文、演讲、微视频、宣传接力等系列竞赛,挖掘典型事迹,编辑成册并进行表彰,发挥榜样力量,引领道德风尚。

针对不同学生性格、学业、困难情况,建立个人资助档案,开展“奖、助、勤、减、补”多种方式进行政策宣传和帮扶,有偿与无偿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争取奖学金,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奋斗精神,申请各级助学金提升学生感恩反馈意识,各类就业补助、学费减免代偿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发挥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实践育人作用,增强学生劳有所得意识和自立自强品质。

家庭困难学生往往伴随着各类家庭不幸导致学生自卑、自闭、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同时又有着青年学子对大学美好生活和未来职涯普遍充满憧憬的内心渴望,这两者交织就容易产生迷茫无助的矛盾心理,为此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扶贫,更要扶志,可以通过社团育人功能,设立奖助学金社团、公益助力社团、勤工俭学社团类社团,让关爱传递,帮助学生结交朋友、树立自信,同时针对贫困生开展专项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3 精确管理,规范资助原则强化资助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频频出现的困难认定偏差过大,导致资助结果公信力不足等问题,必须从精确管理角度出发,规划资助原则,严格审核学生贫困情况相关资料,建立学生相关信息资料库并及时更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管理,建立各类困难生信息名册。在资助原则上必须践行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资助政策普及性宣传要尽量通过多方途径做到让每一个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评审过程要结合客观数据和评议小组主观评议,投票过程透明正规,并留有记录,最后评审结果的公示要做到有章可循,并注重保护学生隐私和身份信息。当前中国困难生补助拨款日益增多,这也和国家对精准资助的重视不可分割,所以我们高校资助工作在资助资金发放上,也要遵循专款专用、学生自主支配原则。

想要有效地展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资助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要提高资助辅导员以及资助工作人员的思想站位、强化自身责任意识、提升专业能力素质,高校在顶层设计上要建立专门的资助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整个高校的资助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不能只停留在信息的上传下达、数据的整合汇总等工作层面,要从细节处做到精准资助,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要落实二级学院辅导员专人专项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保证资助政策的准确理解和传达,培养辅导员专业能力,分类对学生进行资助帮扶,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干部,开展朋辈教育,组建贫困生中励志典型团队,一方面可以从学生角度了解学生所想所需,更好地服务学生;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身体力行加深学生对精准资助的感受与了解,保证工作高效的进行。要有学生工作一盘棋的工作思路,各司其职,厘清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利,与心理、就业、教务、后勤多部门协同联动,共同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猜你喜欢
困难高校学生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选择困难症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