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天门职业学院,湖北 天门 431700)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中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就当前中职院校英语教学来看,教师看重的依然是知识的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以至于学生的就业能力较弱,学生毕业后久久不能顺利就业。现行社会形势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要求迫使中职院校必须重视起学生的就业指导,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学生就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革新教学观念,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对于中职院校而言,他们的办学目标就是育人育才,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研究,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中职院校办学的重要任务[1]。以往,中职英语教学看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英语语法、单词等基础知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发展,以至于学生毕业后很难就业,如果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就会引起人们对中职教育的怀疑。因此,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尤为重要。“以就业为导向”教育模式是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诞生的新教育模式,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以就业为导向”教育模式,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并在社会中立足[2]。
就当前中职英语教学来看,课堂上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由于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被重视,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就不高,就不会主动与教师互动,教与学就无法实现统一,英语教学目标自然就无法实现。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能够让学生高效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当前,中职英语教师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讲解生词、课文以及语法知识,讲解完后让学生死记硬背重点知识,这种教学已经不合时宜,十分不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
目前来看,中职英语教学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没有与学生的专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忽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以至于许多学生认为英语与自己的专业没有多大联系,从而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重视英语学习,只知道一味地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拿到相应的学分而已。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目前来看,中职院校英语教师大多不够专业,他们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不深入、不全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习惯于“中英混搭”,未能做好全程英语交际。另外,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成绩,认为成绩是衡量学生能力水平的唯一标准,所以教学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的,没有与学生的专业发展、职业能力培养挂钩,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评价的缺失是当前中职教育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考评中看重的是学生专业能力,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一直认为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学生今后自然就能够找到好工作。很显然,这种教学考评是不合理的,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估。
随着“就业为导向”教育模式的实施,教学革新已成为必然。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革新观念,将英语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发展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中职院校必须落实就业指导教育目标,将学生的专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效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就业技能,以便学生更好地就业。首先,中职院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加大“以就业为导向”的宣传,提高教师对“以就业为导向”教育模式的认识;其次,教师要革新观念,树立“匹配职业岗位,提高专业素质”的教学理念,在专业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起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积极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要想形成就业引导教学,教学促进就业的模式,就必须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改进和完善。第一,要突出专业特色,“学而专,方能用而专”,学校要选择与专业技能相匹配的教学书,根据专业发展方向来培养学生。第二,设立就业指导课程,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合理定位,同时,要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鼓励学生选课,以便科学地指导学生择业、就业[3]。
英语是一门应用型的语言,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就必须革新教学方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推广,如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分层教学等,这些教学为中职英语教学的高效开展提供了多样性选择[4]。作为教师,要善于整合当前比较流行、通用的教学方法,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最大化地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从而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以案例教学为例,结合学生的专业,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案例,引导学生剖析案例,就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实用技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校企合作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职院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样,企业可以利用学校资源来指导企业生产,可以说这种模式是一种双赢模式。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需要,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学校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寻找合作对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安排学生进入到企业实习[5]。对于中职院校而言,而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从专业设施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作为新时代建设的接班人,中职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因此,中职院校必须建立实训基地。知识只有用到实处,学生才能形成专业的技能,而建立实训基地,可以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切实提升职业能力。中职院校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做好实训基地的整体建设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落实规划内容。同时,要引进先进的设备、设施,为学生的动手实践提供支持,以便培养出更多社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6]。另外,学校要全面开放实训基地,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功能,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实践。
教学评价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方便教学调整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就业为导向”,需要进一步完善中职院校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积极做好教学评价工作[7-8]。首先,学校认真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工作与学校的事业发展、专业设置、评估结论相挂钩;其次,教师要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考评的同时,要适当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考评,如,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就业,对学生的就业技巧进行评价,指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足,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就业技巧。
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就业技能。
教师的能力水平是衡量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加快知识向技能的转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一批专业的教师队伍,要想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的结合,就必须强化教师队伍建设[9-10]。一方面,所有英语教师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就业指导能力等,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对外引进专业的外语教师,壮大教师队伍,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对就业指导的认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更要认清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形势,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牢记时代使命,主动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综上所述,加强就业指导是现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就业为导向,开展专业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使学生很好地适应社会,快速走上就业岗位。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革新教学观念,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将专业教学与学生的就业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的就业形势,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和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