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佳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常州 213011)
2017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意见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我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群立足中国中车集团,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聚焦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服务,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以培养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相关知识的现代制造业复合性技能人才为目标,通过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和铁路局动车所/动车段、机务段等大中型企业合作,探索“校企互动,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出校企共同创新、共同育人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我校轨道交通系近两年先后组织10多名骨干教师,通过深入企业、开办了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以及收集我省轨道交通行业发展规划等多种形式开展本专业的人才需求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电话调研、网络调研、文献研究和现场走访等形式,通过调研和走访了南京、苏州、上海地区等具有代表性的地铁运营公司和铁路局动车所/动车段、机务段,城际交通运营的常州火车站、无锡火车站,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以及已经开设了城轨专业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了解到了企业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
随后,聘请中车企业、行业和教育界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多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和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适时地进行滚动修订。通过常州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联合轨道交通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双方签订办学协议,联合招生,共同培养。与常州地铁公司、南京地铁公司等订单化共同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学生并试行现代学徒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总结提高。[1]为中车集团下属企业定向培养学生中推行工学结合、跟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统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校充分利用本校企业办学的优势和充分的企业行业资源,根据企业行业的发展以及对车辆检修、设备检修、维护人员、站务管理等岗位的需求,确定了本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三年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为核心,五年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支撑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群。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开放、共享和整合的特征,充分体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适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该专业群2019年被认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现代化专业群。
学校加快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工作,与江苏开放大学试点“3+4”开放本科,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3+3”分段培养。学校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一体化设计6年的实施性教学计划,确定分段培养要求,开发中高职铆接特色课程,制定转段升学考核方案,2017年12月通过江苏省教育厅的专项视导。2019年1月与江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进行特色自考本科教学,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基本构成。
人才培养过程中紧密围绕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在教学中大力推行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完善“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营造企业的岗位工作环境,将“重技崇学、精艺善究”的专业文化引进课堂,在学生培养中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法上积极推行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近期,我校成功获评“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为保障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监控体系,对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及教学工作状态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2]
构建“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的三级实训体系。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尊重学生的职业发展,又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技术基础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采用单相技能训练,对电工、钳工等综合实训课程参考职业技能等级考核采用综合技能训练,对车辆检修等专业课程借助车辆虚拟仿真检修系统与实物检修相结合创新技能训练模式。不断与中车下属企业和轨道交通相关企业一起,打造出“认识实习+阶段性实习+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实训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专业群建设为统领,着力打造“平台课程共享,模块课程分立,拓展课程互选”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专业群与多家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了完善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修订和完善了专业课程标准,引入维修电工和“1+x”等技能等级证书,把职业岗位和企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融入专业课程中。
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中,以满足明确性、整体性和弹性需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需求,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然后由城轨车辆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和企业行业专家集体讨论修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
建立基本覆盖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微课、立体化教材等)并实现开放共享;在现有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专家的合作,以车辆基础检修、车辆电气控制、钳工技能等轨道交通车辆核心岗位关键知识点为突破口,开展教学转化,与中车相关专家进行专业教材的合作开发,丰富了专业群相关的专业教学资源。
我校是中国中车集团行业办学,位于国家级轨道交通产业园区,园区内以中车戚墅堰机车公司、中车戚墅堰工艺研究所公司为龙头的轨道交通研发制造类企业集聚,形成特色鲜明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学校致力打造轨道交通特色学校,顺应国家高铁、地方轨道交通的发展,着力发挥我校在技能、技术等人才教育和培训方面的优势,构建了具有显著轨道交通特色的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一体化的多功能现代化实训基地。2016年我校城轨实训基地获得“江苏省示范实训基地”称号。近年来,依托中车集团,不断加强城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是创建新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共建的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不断加大城轨专业设备投入。二是创新校企共建共管、互利共赢的建设模式,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场所的内涵建设和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实训基地配套管理制度,保障产教结合顺利开展。三加强对“现代学徒制”探索,深入推进校企两个主体合作育人模式,多元评价模式,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实训基地的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样。[3]
通过“内培外引”和专业团队建设,不断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一方面通过青蓝结对、参与培训等加快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积极引导教师进行专业成长规划,定期进行教学科研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国家和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城市轨道交通运用与检修”项目都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教师在参加省市教学能力大赛也屡有斩获。另一方面,通过鼓励教师学历提升、企业定岗锻炼等、技术革新、技术开发等提升专业能力。目前,教学团队中具有副高职称的比例占66%,双师素质教师占比100%。已初步打造出了“校企融通、互补互助、双师为主”的钻石型教学团队。
此外,学校积极引进企业导师、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引进大师工作室入校与合作,打造出产教融合引领示范的新局面。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罗昭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驻我校,与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合作,让城轨交通校企合作工作室建成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智囊团、项目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实验室、校企合作的纽带、生产性实习实训的工作间、技能大赛及创新设计的基地和社会培训及技术服务的窗口。依托学校名师和企业技术大师,通过选拔有培养潜力的教师进入工作室学习和研究,加大培养力度,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名师工作室建设,教师不断成长,我校常州职业教育杨海荣轨道交通车辆名师工作坊通过2018年常州市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坊评审认定。工作室通过定期进行公开教学、组织研讨、现场指导、专题研究、课题研究、公开课讲评、观摩考察等形式对成员进行培养。[4]同时,工作室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教育专家、行业专家和技能大师与专业教师们零距离接触,聆听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及对专业结构优化、内涵建设提出的建议,通过这些措施,为我校车辆专业建设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专业保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根据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应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有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常州铁道高等职业学校作为企业办学的典范,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中车集团在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健全人才培养结构、强化企业职工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在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教协同育人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