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伟琛 徐露元
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直接关乎着学生未来的成长,是挖掘学生自身内在潜力及提升综合素质的核心环节,是全面推进新课改的重要阶段。游泳不只是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更好的领悟生命教育的真谛。在中小学校普及和开展游泳运动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降低溺水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旨在对中小学校体育课程加设游泳课进行探讨,以期为太原市中小学校游泳课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近年来,游泳项目“进中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已将游泳作为中考选考项目的选择,学生在中长跑项目和游泳项目中选择一项作为体育考试的必考项目,这一举措的出台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现有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游泳不仅是一项健身项目,更成为人们生存的必备技能。按照当前国内已知的意外事故总量来看,溺水已经成为当前威胁中小学生生命安全的头号隐患。不管是基于学生安全方面考虑,还是为了学生未来健康成长的需要,将游泳课纳入到我国的教学大纲中都是十分必要的,而游泳课的竞赛成绩纳入到中考成绩的考核项目是提升学生游泳技能的必要手段。
太原作为一个内陆省份的省会城市,在软件和硬件资源条件上在全省都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研究以太原市将游泳项目纳入到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梳理出将游泳课纳入到太原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可行的实施方案,为山西省中小学生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为山西省学校体育中考改革提供借鉴,同时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山西省群众性游泳活动的健康开展。
1 中小学体育课程加设游泳课的必要性分析
1.1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必要举措
据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速度、身体柔韧度、力量和身体耐力等指标上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柔韧测试方面,体前屈指标相对上一阶段出现了下滑,其中,小学生(7-12岁)下降了0.4cm;而中学生(13-18岁)下降幅度较为显著,达到了1.8cm;;爆发力指标上,测试了立定跳远能力,结果显示下滑显著,7-18岁年龄段学生在该指标上降幅达到了3.2cm;力量测试方面,主要是上肢力量和腰腹肌力量测试,从测试结果看,男生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女生,男、女生均呈现出较大下滑趋势,引体向上测试成绩为0的男生占据了大部分。
中小学生出现的身体肥胖、眼睛近视等指标居高不下已然成为社会各界不可忽视的问题,2019年4月29日,国家卫健委公布全国青少年眼睛视力健康的统计结果,令人惊诧的是总体近视率已经达到了53.6%,更令人吃惊的是高三阶段学生出现高度近视的比例(>600度)已经达到了22.0%。同时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不良,脊柱侧弯、驼背等现象较多出现,这与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或身体锻炼时间不足、睡眠时间不达标等现象密切相关。
针对当前学生出现的身体素质下降、肥胖、近视等问题,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过程中应该提出针对性的有氧运动方式,并对学生的饮食习惯和身体锻炼加强引导,预防和控制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和肥胖增加的趋势。在体育教学實际过程中,学生对于长跑等耐力性项目兴趣不高,游泳运动以其特殊的运动环境和全身性的锻炼效果为学生从事有氧运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能够激发中小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达到加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的效果。
1.2 保障学生生命健康安全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生心智、身体尚处于发展成长阶段,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喜欢追求冒险刺激的活动,但是由于自身识别、防范体育活动风险的知识和能力不足,极易引起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一直以来,青少年儿童溺水导致死亡的事故频频发生,已经成为威胁青少年生命安全的一大因素,同时由于青少年往往喜欢结伴戏水,而一旦发生溺水情况,自己没有自救的能力,同伴之间救护不力,往往会造成多人溺水情况的出现。因此,每年暑假,我国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会下发关于预防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发生的文件通知,要求各中小学加强学生假期安全教育。毫无疑问,一方面学校、家长、社会应着重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将安全教学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另一方面向中小学生普及游泳运动和水中自救的知识与技能才是预防溺水事故发生的根本举措。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递和教授游泳运动技能、水中运动安全知识和技能、有效组织和开展水中自救、提升学生救生能力十分必要。
1.3 深化体教融合、实践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为更好的发挥体育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提升教育质量,2020年8月,我国政府制定实施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在这一份意见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批示,强调将体育改革作为“十四五”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深改委”的此项《意见》出台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融合体育教育功能,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将体育教育贯穿于教育整个过程,提升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育全社会体育教育理念,推动政府、社会和市场在青少年健康发展过程中的全领域、全阶段和全视角的融合。
在学校体育视域下,建立“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整合学校体育资源为我国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服务,将基础教育体系和各运动项目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相融合,同时保障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深入挖掘、培养具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整合学校体育场馆的资源,建立与国家队、专业队联合创办或者自己建设的方式建立高水平体育运动队,拓展我国高水平运动队领地和视域。
在中小学体育课程加设游泳课一方面有助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让学生在学习游泳的过程中既能掌握正确的游泳技巧,又能强化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增强学生自信力,是践行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标》的必然路径。同时也是深入“体教融合”的现实举措,将训练在校园中展开,将教育理念深入到训练之中,同时壮大我国游泳项目后备人才的规模。
2 中小学校对加设游泳课意愿调查
2.1 学生对学校开设游泳课意愿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如表1,在调查的918位同学中有333人是非常支持学校能够开设游泳课,占调查学生人数的36.2%;表示支持的学生人数为385人,占调查人数的41.9%;认为无所谓的学生人数达到了146人,占比15.9%,不支持的学生有54人,占调查人数的5.8%。
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学校开设游泳课还是持支持的态度,选择不支持的学生多是因为性格内向、胆小,存在怕水的心理或者是之前游泳时呛水,因而存在畏惧的心理。对于这部分学生更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学习游泳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克服惧怕的心理,使学生能够在心理适应和身体锻炼两方面取得进步。
2.2 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对开设游泳课的意愿调查
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太原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在学校开设游泳课的支持度达到了79.7%(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大多数的体育教师认为,只要在各方面条件都允许,能够保障教学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游泳教学还是十分必要的。“游泳运动不仅是一项很好的体育运动项目更是一项生存的必备技能”(受访者语)。在调查中有8位教师表达了不同意见,认为当前在中小学开展游泳教学涉及到学校层面、家长层面和社会层面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如教师的教学设计及安排,社会游泳场地设施的使用、水质安全的保障同时也涉及游泳场地使用的费用问题。至关重要的是,如何保障集中式游泳教学课堂的安全问题,游泳运动是一项危险性较大的运动项目,造成运动伤害事故的风险因素较多,如何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规避是游泳教学必须考虑的重要环节。
2.3 学校负责人对加设游泳课意愿调查
在2011年颁布的《新课标》中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进行了重新厘定,由五大块内容组成,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同时对各个领域所的各个水平目标都做了详细的要求。各中小学校长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同时也是学校开设体育课程项目的决策者。在对所调查的11所中小学共17位校长、副校长和其他主要领导的问卷和访谈中得知,共有13位学校主要负责人对此持支持的态度。
从访谈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的学校负责人还是比较支持学校能够开设游泳课程,而就学校当前没有开设游泳课和不同意开设游泳课的访谈结果来看,主要是受制于场地设施、经费支持、教师人员的安排和出于教学安全的考虑和担忧。尽管学校领导对于开设游泳课持积极的态度,但是“在当前的条件下,由学校组织开设常规游泳课程还存在一定困难。”(受访者语)
2.4 家长对学校开设游泳课的意愿情况
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对于中小学开设游泳课持支持的态度(比较支持以上达到了61.8%)。有30.0%的家长认为学校开设游泳课可有可无,有7.8%的家长不支持学校开设游泳课,经过访谈得知,家长普遍认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较多,面临升学考试等各种学业压力,升学才是最重要,对于学生游泳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并不十分关注,对于锻炼身体的需要可以选择其他运动项目进行。
3 太原市中小学体育课加设游泳课可行性实施方案分析
3.1 教学模式分析
基于当前太原市中小学体育课程开展情况和体育教学资源的现状分析,在体育课堂中开设常规的游泳课,可以实行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方式,充分发挥游泳协会、游泳俱乐部的作用,使学校与校外社会经营性游泳场地进行合作教学是较为可行的方案。
在我国其他省市地区,如北京、深圳、上海、福州已经有很多学校和社会开展游泳合作教学的成功先例。在上海市长宁区中小学校,游泳运动是一项必修课程,其游泳课程的教学就是利用校外游泳场馆进行,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同公共交通公司签订租车协议,保障学生在参加游泳课学习的出行。在杨浦区中小学同样将游泳课作为七年级学生体育必修课程,着力开展“人人运动、学会游泳”活动,其游泳课程开展方式为由政府牵头将游泳服务定向委托给符合资质的游泳俱乐部,由学校和俱乐部共同组织开展10节课时的游泳教学,为期一个月,并在最后一节课开展25米的游泳达标测试,并由俱乐部统一发放合格证书。太原市可以借鉴全国其他省市较为成熟的做法,建立并完善集政府、社会、学校于一体的“三位一体”教学合作模式,实行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遵循市场配置资源规律,调动各方力量改善体育教育现状,为太原市游泳运动的普及和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开拓新的局面。
3.2 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明确了当前中小学生课程教育的目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课程目标,二是领域目标,三是水平目标。此外,详细作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应当能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强健体魄、增强心理素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等。
通过对专家和一线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分析,多数专家认为小学阶段的游泳课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教会小学生游泳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小学生开展自救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小学生识别和应对危险环境的能力,同时也应将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和培养个性及品质作为小学生游泳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层面的成长进入关键期,专家一致认为在中学阶段,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要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出一定的要求,注重对学生参加锻炼意识和方式方法的培养,中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完整人格、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此阶段的游泳课堂教学中,建立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培养社会人际交往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3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的设置是按照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各水平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设定的。按照《新课标》中对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顺序的阶段划分,具体而言,水平一阶段对应的为1和2年级学生,水平二阶段对应的为3和4年级学生,水平三阶段对应的为5和6年级学生,初中学生为水平四阶段,高中学生为水平五阶段。结合对体育教师和专家学者的调研、访谈结果,对1和2年级处于水平一阶段的学生游泳课设置如下:
如图1所示,在水平一、水平二阶段专家认为应该更多的给小学生传授游泳安全及卫生知识、水中呼吸与方法、水中捡拾物品、踩水与漂浮,主要是以传递游泳安全知识,克服学生怕水的心理,激发学生对游泳运动的兴趣等方面开展游泳教学。
如图2所示,专家认为在水平三阶段应该较多的传授游泳安全及卫生知识、踩水与漂浮、基本泳姿技术、岸边跳水、出发与转身等技术,在此年龄段是学生学习游泳技能的敏感期,应该传授较为基础的游泳技术,如蛙泳技术配合、自由泳技术配合等,同时在此阶段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水中自救和救人知识与能力的传授,以提高学生识别和应对生活中危险情况的能力。
如图3所示为,在水平四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身体素质和游泳运动基础,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也面临着中考、会考、高考等学业考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游泳技术水平加以训练和提高,对学生的体能素质发展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水中呼吸与方法的改进、基本泳姿技术、岸边跳水、出发与转身等高难度技术的纠正与提高,与此同时,应当适当加大运动负荷,以达到对身体各部位的有效刺激,实现强身健体、野蛮学生体魄的最终教学目的。
4 建议
(1)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资源配置环节中的市场作用,扩大公共服务的购买比例,引进符合资质的游泳场馆与学校开展游泳课程教学,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多样化,推动游泳课教学的实施。
(2)加强对校外游泳场馆和培训机构的监督与管理,保障游泳水质安全备齐救生、防护设施,使中小学生能够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中学习游泳运动。
(3)加大对游泳教学师资力量的培训,积极引进优秀的运动员参与到学校游泳教学活动当中,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和公开教学,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4)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游泳教学课程与经验,在游泳运动技术、卫生安全知识、自救与救人技能等方面帮助学生提高,提升学生参与游泳锻炼和水中生存的能力。
(5)加强对游泳运动的宣传,扩大公众对游泳运动的正确认知,激发学生参与游泳運动和其他体育运动的兴趣,积极锻炼,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通讯作者:徐露元
(作者单位:1.山西省田径游泳运动中心;2.山西大学体育学院)